开封市特产

杞县大蒜

早在夏初,古老中国就有一个小诸侯国——杞国,为大禹的直系后裔,国祚曾延绵1500多年。据《大戴礼记·少间篇》记载,商汤灭夏后,将夏王室姒姓的一些遗族迁到杞国(今河南杞县一带),后几度兴灭迁徙, 多经磨难,少有辉煌。《列子·天瑞》中以杞人忧天的故事使杞人成了庸人自扰的代名词。新中国成立后,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世人不得不刮目相看。以其独有特点享誉国内外的杞县大蒜即为万千中之一支。蒜,根据蒜瓣的大小而有大蒜、小蒜之分,功用相似。据《汉语大字典》载:“大蒜种西汉是从西域传入。小蒜种由山蒜(蒚lì)移栽,从古已有。”汉代延笃《与李文德书》文中说:“折张骞大宛之蒜,歃晋国郇瑕之盐。”鉴于张骞当时名气之盛,尤其所带传入内地之物种也应颇具盛名,延笃所写当较为接近事实。也许由此可见大蒜当由张骞传入内地,源头应为西域之大宛,即今中亚乌兹别克斯坦的费尔干纳盆地一带。至于现今的大蒜是张骞引进之蒜,还是我国自古有之的小蒜长期培育而来,虽不得而知。但蒜已经成为人们须臾不可离开的健身治病之宝则是不争之事实。蒜之所以能够发展为产业,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其防病健身功用的广泛认识。蒜的神奇,列入史册的至少有两处。一是《三国志?魏书?方技传》中对华佗以蒜治病的记载:“佗行道,见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载欲往就医。佗闻其呻吟,驻车往视,语之曰:“向来道边有卖饼家蒜齑大酢(cù,同“醋”),从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即如佗言,立吐蛇(蛔虫)一枚,悬车边,欲造佗。佗尚未还,小儿戏门前,逆见,自相谓曰:“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疾者前入坐,见佗北壁悬此蛇辈约以十数。”二是《南史·褚澄传》中对褚澄用蒜治病的事:(褚澄)历官清显,善医术,建元中,为吴郡太守。百姓李道念以公事到郡,澄见谓曰:“汝有重疾。”答曰:“旧有冷疾,至今五年,众医不差。”澄为诊脉,谓曰:“汝病非冷非热,当是食白瀹鸡子(瀹yuè,以汤煮为瀹)过多也。”令取蒜一升煮服之。始一服,乃吐出一物,如升,涎裹之动,开看是鸡雏,羽翅爪距具足,能行走。澄曰:“此未尽。”更服所余药,又吐得如向者鸡十三头,而病都差,当时称妙。对蒜神奇功用的认识并不仅仅局限于我国。相传古埃及人在修金字塔的民工饮食中每天必加大蒜,用于增加力气,预防疾病。印度医学的创始人查拉克说:“大蒜除了讨厌的气味之外,其实际价值比黄金还高。”现代医学认为,大蒜生辛热、熟甘温、有小毒,具有杀虫除湿,温中消食,清热解毒,破恶血、止痛等功效,对治疗痛肿疗毒、水气肿满、腹泄痢疾,腹中冷痛等症均有疗效。美国癌症组织认为,全世界最具抗癌潜力的植物中,位居榜首的是大蒜。可见,蒜在古今中外都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开封西瓜

西瓜之于开封,就如同一首传唱了千年的童谣,每到夏季,开封城树荫下、院落里无不弥漫着西瓜甜甜的味道。无论男女老幼,都会把在炎热的季节里吃上一口脆甜的沙瓤西瓜当成醉人心魄的享受。西瓜,陪伴开封人已逾千年。 “萧山石榴砀山梨,汴梁西瓜甜到皮。”这句夸赞汴梁西瓜的民谚已经流传了上百年。据记载,西瓜在开封的种植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的宋代。宋孝宗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南宋诗人范成大奉命出使金国,8月到达北宋旧京城开封时正值西瓜上市。在一片瓜田,范成大难却瓜农盛情,几块下肚,顿觉暑意全消,便欣然为瓜农赋诗《西瓜园》一首:“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形模濩落波如水,未可蒲萄苜蓿夸。”前一句描述西瓜盘藤、喜沙土的生长特性,后一句反映出在宋时,起码在北宋东京城吃西瓜已属寻常之事。这也许是世上流传下来的唯一一首为开封西瓜的题诗。西瓜讨人喜爱缘于其消暑佳品的难以替代性。由于古代交通之不便,对于中原人、北方人来说,南方累累夏果只能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解渴之梅,西瓜自然而然地就成了中原人、北方人盛夏解渴首选佳品。历代文人骚客以西瓜为题的吟咏就充分反映了人与西瓜的不解之缘。元人赵善庆在题为《西洋瓜》的诗中写道:“竟传异种远难详,且剖寒浆自在尝。因产西方皆白色,为来中土尽黄瓤。”看来这位诗人对西瓜的来历比较了解;明诗人李东阳在《如贤馈西瓜及槟榔》诗中写道:“汉使西还道路赊,至今中国有灵瓜。”这两句也写出了西瓜的来历,比赵善庆更进了一步,指出是汉朝使者从西域带回,西瓜称谓也就有了来历。有考据的,更多的是写吃西瓜的快感的。清初词人陈维崧有一首《洞仙歌?西瓜》词称得上是古代咏西瓜诗词中的精品:“嫩瓤凉瓠,正红冰凝结。绀唾霞膏斗芳洁。傍银床,牵动百尺寒泉。缥色映,恍助玉壶寒彻。” 读后令人油然产生馋涎欲滴之感。元代诗人方夔的《食西瓜》一首更耐人寻味:“恨无纤手削驼峰,醉嚼寒瓜一百同。缕缕花衫粘唾碧,痕痕丹血掐肤红。香浮笑语牙生水,凉入衣襟骨有风。从此安心师老圃,青门何处向穷通。”诗中“缕缕”和“痕痕”两句描写了人们吃红瓤西瓜时的情景:“牙生水”和“骨有风”两句,更把酷暑吃西瓜时那种快感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了。文人的清高,是中华传统文化绵延数千年的文化遗产,只要他认为是世界俗物,即使拥有千万家财也难入其法眼。但西瓜这个一次性消费品竟然引得这多诗人词家屡屡吟诵,自然有其不俗之处。人们在充分利用其消暑功用之后,发现西瓜可谓浑身都是宝。西瓜果皮、果肉、种子都可食用、药用。籽壳及西瓜皮制成“西瓜霜”专供药用,可治口疮、口疳,牙疳,喉蛾(急性咽喉炎),及一切喉症。西瓜皮用来治肾炎水肿、肝病黄疸、糖尿病。西瓜子有清肺润肺功效,和中止渴、助消化,可治吐血、久嗽。籽壳用治肠风下血、血痢。西瓜果肉(瓤)味甘,归心、胃、膀胱经;具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利尿除烦的功效;主治胸膈气壅,满闷不舒,小便不利,口鼻生疮,暑热,中暑,解酒毒等症。

开封菊花

傲霜怒放齐争艳 开封菊花冠群芳!开封菊花,河南省开封市特有农产品,2009年5月20日获农业部“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其地域保护范围为河南省开封市境内,地理坐标:北纬34°45′-34°48′,东经114°17′-114°27′,东西长19km,南北宽9km,总面积166.7公顷,产地面积100公顷。开封菊花享誉全国,不但花朵均匀肥大、花色姹紫嫣红、花叶深绿肥厚、花株丰满匀称,而且具有生产健壮无病虫害、品种多样、耐运输、花期长、造型丰富逼真等显著品质特征;曾多次在全国菊展和其它各类花卉赛事中获得众多殊荣,赢得了“开封菊花甲天下”的美誉。开封已被评为全国唯一的“中国菊花名城”,菊花已经成为开封一张亮丽的名片。菊花是我国传统名花,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在东周《大戴礼记?夏小正》中就有:“九月荣鞠,鞠草也,鞠荣而树麦,时之急也”的条文,这里的“鞠”即指的是菊花。至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菊花作为观赏花卉始于东晋,东晋诗人陶渊明(365年~427年)喜爱菊花,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成为千古名句。在我国宋代菊花发展进入兴盛时期,大量菊花专著的出现就是很好的佐证。在宋代菊花发展的基础上,明清时期我国菊花的发展达到极盛。菊花千姿百态,五彩缤纷,且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并因其独特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迎寒吐蕊、傲霜怒放的气节,每每被古今文人学士所歌颂,也为我国历代人民所喜爱。开封作为历史名城,菊花是她悠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封自古以来爱菊、种菊、赏菊、斗菊、咏菊之风盛行,唐代诗人刘禹锡曾描述开封菊花:“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至宋代,东京开封菊花已驰名全国。暮秋时节,各地名菊荟萃于此,一比高低。《东京梦华录》载:“九月重阳,都下尝菊,无处无之。”足见当时菊风之一斑。爱菊者众,遂育成风,又反过来推动养菊技术和赏菊水平的提高。更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出现世界上第一部菊花专著《菊谱》,收集品种35个。明代诗人李梦阳曾来汴赏菊,并赋诗一首:“万里游燕客,十年归此台。只今秋色里,忍为菊花来。”在禹王台的乾隆御碑中,至今还可看到“枫叶梧青落,霜花菊白堆”的诗句。正因为菊花与开封人民的不解之缘,菊花傲霜怒放、尽展风姿的品格也成为开封备受推崇的城市精神。

民权花生

民权花生荚果洁白,双仁率85%以上,平均百果重285克,百仁重123克;花生种皮红色完整无裂纹,内衣皮金黄色,果仁大,籽粒饱 满,有光泽,出仁率高达68%。

兰考蜜瓜

据《兰考旧志汇编》记载,兰考蜜瓜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蜜瓜即甜瓜,又称香瓜,是葫芦科黄瓜属一年生蔓性草本植物。瓜呈椭圆型或球型,皮色黄、白、绿或杂有各种斑纹。果肉橙黄或赤红色,肉质脆或绵软,味香而甜。

开封县花生

开封花生具有“网纹纤细、果皮薄而坚韧,籽仁椭圆形、粉红色、有光泽”的外在特征。生产的优质花生油,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远销欧美、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新乡小麦

2014年11月,农业部发布第2179号公告,正式将“新乡小麦”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名录,并授予证书。同时,新乡小麦主产区延津县45万亩小麦生产基地还是河南省首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 小麦是人类最古老、最重要的栽培作物之一,是世上分布最广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粮食作物之冠,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小麦起源于亚洲西部,传入中国的时间较早,据考古发现,新疆孔雀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炭化小麦,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殷墟出土的甲骨有“告麦”的文字记载,说明小麦很早已是河南北部的栽培作物。《诗经 周颂 思文》中也有小麦、大麦的记载,说明西周时黄河中下游已遍栽小麦。新乡小麦栽培历史悠久。20世纪70年代,新乡小麦就以产量高、品质优闻名全国,成为中央机关食用配麦。1989年出版的《新乡市农村名优特产》在首页专题介绍了新乡小麦,指出“小麦是新乡市粮食作物中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多,具有全局性的一种优势作物”。20世纪90年代,新乡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决定大力发展优质强筋小麦生产,新乡小麦的名声一路走强。农业部先后发布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新乡市作为全国强筋小麦的主产区均名列其中。 小麦有非常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据文献记载:“小麦秋种冬长,春秀夏实,具四时中和之气,故为五谷之贵”;“北方小麦性温,食之平和不燥,有养心安神功效,治心悸失眠不安”;“新麦性热,陈麦性平”;“面粉补虚损,厚肠胃,强力气,止水痢,治疗疾病甚多”之说。现代科学证明,小麦籽粒中富含人体必需的多种营养物质,通常小麦籽粒中的营养成分平均含量:碳水化合物约占70%,蛋白质含量约13%,脂肪约2%,矿物质约1.8%。此外,还含有纤维素、可溶性糖类、多种维生素等。 “新乡小麦”具有籽粒白色、饱满、透明、角质、色泽光亮的外在特征和容重高、出粉率高、籽粒蛋白质含量高,湿面筋含量高,面团稳定时间长的内在品质。用“新乡小麦”面粉蒸出的馒头独具“口感筋道、麦香浓郁、后味甘甜”的特点。据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测试,“新乡小麦”的容重为780—829g/L,蛋白质(干基)含量15.36—17.73%,湿面筋含量34.2—35%,面团稳定时间18—32.8min,出粉率为69.4—70.5%。近年来,大量小麦品质检验结果表明,“新乡小麦”指标能够达到强筋小麦国标二等以上,居全国第一位;制成的面包粉质量居全国第一位,与美国红硬小麦、加拿大强筋小麦品质相当。作为我国强筋小麦代表的“新乡小麦”,从质量上讲,品质完美;从产量上讲,遥遥领先;从规模发展上讲,位居全国之首。“新乡小麦”可以名副其实地谓之“中国第一麦”。 “新乡小麦”的独特品质是由当地的气候、水质、土壤自然条件所决定的。新乡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域内地势平坦,平原地区占总面积的78%,土壤质地主要为壤土和黏土,地力肥沃,四季分明,冬寒夏热,秋凉春早,光热资源极适宜小麦生长发育。小麦一般在10月上旬始播,翌年5月底至6月初成熟,生育期长达230~240天。越冬期间,不太寒冷的低温,既可以通过春化阶段,又可以增加分蘖;扬花灌浆阶段,光照条件好,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小麦灌浆成熟。区域内无污染源,病虫害少。正是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新乡小麦”的优良品质。 “新乡小麦”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创下了多项全国、全省第一:2001年,注册了全国第一个小麦原粮商标——“金粒”牌。2002年,首批2.5万吨食用型新乡小麦出口到新西兰、印度尼西亚,实现了我国食用小麦出口“零”的突破。2003年,“新乡小麦”在郑州商品交易所挂牌交易,与美国、加拿大等主产国硬质小麦并列挂牌销售,影响着全国乃至世界的小麦价格。2010年,新乡延津县建成的45万亩小麦基地成为河南省首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 “金粒”牌小麦荣获“第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 2011年,有省农业厅、新乡市农业局牵线,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与新乡市延津县签订了全国首个“合作共建有机小麦基地协议书”,“国酒”茅台酿入新乡成分。2012年5月23日,新乡市人民政府和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主办了“打造‘中国第一麦’高层论坛”,中国工程院、农业部、河南省农业厅、河南省农科院及小麦研究中心、河南科技学院等单位的专家与领导应邀出席,积极献言献策。2013年 7月,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授予新乡市“中国优质小麦产业化强市”称号,授予延津县“中国优质小麦产业化示范县”称号。 如今,“新乡小麦”又成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的一员,意味着新乡市生产的小麦,产量高、质量好,而且有一个量化的标准,被国内和国际公认。颜色像金子一样的“新乡小麦”,将成为新乡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一张崭新、靓丽名片。

中牟西瓜

童年时代的中牟西瓜,是牟山脚下的贾鲁河滩,是爷爷看护的那片瓜田;是高高的瞭望棚、矮矮的秸杆庵,是忠实的黑犬、点水的蜻蜓、斜飞的紫燕,是赤着双脚、趟过小河为爷爷送饭的瓦罐,就沐着月光、点着星星、沾着清露的梦幻。当然,在那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岁月,近千口人唯一的瓜田,既有流着口水、光着肚皮的垂涎,更有饥渴生盗心、望瓜难止渴的苦涩和企盼…… 青少年时的中牟西瓜,是春风吹拂下的萌芽,是艳阳照耀下的舒展,是希望的复苏,是责任的凯旋,是片片绿海的蔓延,是座座丰收和展览,是随父老拉到都市、省城的架子车队,是霓虹灯下相看两不厌的无眠。当然,在钞票鼓满衣兜的时刻,民有草帽遮不住、毛巾擦不去的艰辛喟叹。 现如今的中牟西瓜,是党员干部披星戴月助农售瓜的忙碌身影,是党委、政府为民排忧解难的生动画面:一条条绿色通道,一场场推销活动,一家家便民超市、一辆辆补贴厢式货车,一个个直销摊点……当然,更多的是市场机制的构建,是不断拉长的产业链,是市民、农民的皆在欢喜! 中牟西瓜,在一个四十岁人的眼里,你是黄河南岸昔日沙乡今朝绿海历尽沧桑孕育出的千万颗珍珠,是朴实无华、默默无闻包裹着的一轮太阳。中牟西瓜,演绎着多少故事,寄托了多少情感,闪耀着时代的影像,展示着如歌的画卷。四十年的西瓜,历经政策的普照、科学的滋润、产业化的洗礼,已越来越纯正、成熟、圆满。是党恩的结晶、政风的熏染、民力的凝聚,才培育出这张中州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