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来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安县"白曲"是稀有曲种。发源于来安县大英乡和文山乡一带,是流行于苏皖两省,来安、六合、江浦三县的一种说唱艺术。白曲始于清末民初,历史悠久。白曲以曲调多样,曲目丰富而得名。民间艺人称它有百种曲调,百部曲目,故又称之为"百曲"。 白曲艺术产生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它......

        秧歌灯又名"宝塔灯"产生于明末清初,发源于来安县南部圩区的三城、广大、相官、汊河、大英、汶山一带。是来安及江苏江浦一带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 秧歌灯的表演多在庙会和广场上举行,表演形式有三部分组成,一是"跑阵",二是"花场",三是"坐场"。 跑阵是集体群舞......

洪山戏是流行于皖东稀有剧种,它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傩”,从“傩”发展到香火戏。到了清代中叶,在香火戏的基础上形成了洪山戏。洪山戏历史悠久,韵味独特,乡土气息浓厚,是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地方戏。 洪山戏的前称为“香火戏”,是香火会请神祈祷时演的戏。香火会分内坛与外坛两派,外坛做会时称“五岳”,......

 六镇手狮灯原由布扎制而成,长约2尺,艺人扛在肩上表演,后在表演过程中加以变革,逐渐演变成现在的竹篾扎、彩纸糊饰而成。手狮灯表演一般由五人组成,一人引球,四人舞狮,原先引球人左手持球,右手持镗,镗的颈部有几个铁环,抖动起来,铿锵有力,即可增加手狮的威武气氛,引球者以高喊"呃"为号,指挥舞狮者一起动......

        独山乡"手狮灯"(原名"狮子灯")历史悠久。始于清代康熙年间,流行于县内及江苏的六合、江浦一带。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手狮灯"狮身长四尺半,高三尺余,用篾扎纸糊,彩绘而成。狮子两前足捧一绣球,绣球用竹篾扎制,糊以白色透明纸,内点蜡烛。狮子肚皮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