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乐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罗陂庙会也称“朝神庙会”,是当地一项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民俗活动。此活动十年举办一次,规模盛大,远近闻名。罗陂乡位于乐安县西南部,距县城90余华里,与永丰县交界,因此,有“边贸市场”之称。罗陂庙会融商品交流与群众娱乐为一体,举办期间,邻县各路客商云集,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乐安打船歌习俗是流行于乐安县西南部牛田、万崇等乡镇一带的民俗活动,起源于乌江南畔的水南村,据水南村史记载,打船歌习俗系该村张姓始祖世延公于唐开元年间传入,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

乐安蛋雕是本土的一项优秀民间传统美术,它起源于明清时期民间送“彩蛋”习俗。在民间,每逢端午节或嫁娶添丁的喜事,亲朋好友、邻里之间都要送”红蛋”,寓意“喜事同享、圆圆满满”。后来,人们为了创新,有的把蛋染成五颜六色的“彩蛋”,或在蛋上画上各种花卉、图案、祝福字语。为了便于收藏,民间艺人又将各种图案雕刻在蛋壳上,逐渐形成一种独具特色、具有较高欣赏价值的艺术——“蛋雕”艺术品。...

“装故事”是流传于乐安县湖坪乡一带的一项民俗活动,规模盛大,气氛热烈。据湖坪汉上王氏景烈族谱记载,“北宋年间(970年),开基祖王延年从山西太原迁居乐安湖坪,即将装故事带入,明万历年间开始盛行,每年中秋节必举行活动,世代延续,盛况不衰”。...

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的“乡射遗乐”,据口碑流传为明代的董裕在南京任刑部尚书时,带领族中子弟到宫廷乐队学习,带回家乡后一代一代传承延续至今。流坑的乡射遗乐俗称“小吹会”,它主要由丝弦乐和吹奏乐、打击乐组成。古时的“小吹会”在村里享有崇高的地位,它有自己的农田、山林,而且每年各房族还必须缴纳一定的钱粮给“小吹会”。因此,它有充分的经济保障和充足的学习、排练时间。...

乐安花鼓戏是乐安县境内广为流传的地方小剧种,发祥于谷岗乡小港村。因受临县宜黄戏等戏曲影响,明末,将安徽宣城的花鼓与小港龙灯、宜黄戏融合,逐渐形成特色鲜明的乐安花鼓戏。乐安花鼓戏最早只有扭单台,即独角戏,边打花鼓边唱,唱“十字调”;后发展成两人对唱的对子戏,主要演夫妻戏,仍只有一生一旦,这时引入了锣鼓腔;晚清时期才开始有折子戏,加入了丑角,清末才有整本戏表演。唱腔以锣鼓腔、花鼓灯歌为主,融合弹腔、西皮、二黄、南北词、川调、扬州调等。表演生活化,朴实、纯真,没有程式化动作,道白通俗生动、大量运用方言土语。乐队有高胡、唢呐、大锣、小锣、钹、小镲、板鼓、尺、木鱼。目前能上演大小剧目五十余出,内容直接反映民间生活习俗,如“南山耕田”“一束根栽禾”“浪子铲豆”“柳英晒鞋”“苏八戒赌”等;也有传统故事戏“梁祝”“绵羊记”“青龙山”“割肉救母”等,还移植部分宜黄戏,如“平贵回窑”等。...

  傩舞是广泛流传于各地的一种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间舞,是傩仪中的舞蹈部分,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期间表演。现存傩舞主要分布在江西、安徽、贵州、广西、山东、河南、陕西、湖北、福建、云南、广东等地,各地分别有“跳傩”、“鬼舞”、“玩喜”等地方性称谓。傩舞历史悠久,成型于周代的宫廷“大傩”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