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会理绿釉陶瓷工艺历史悠久,始于宋末元代,盛于明清,传承至今,已有700余年历史。 原绿釉陶瓷厂有属于郑、周、郭、蔡、张、曾六家所有的六座古窑,产日用陶瓷品;碗、坛、罐、缸、花钵十二生肖、各类人物工艺陶瓷品等。 其工艺复杂,每道工序的技术...

  会理处于川、滇结合部,鹿厂、黎溪、通安等地。早在东晋末年(400年),会理就有铜冶炼,唐宋开采与加工业兴盛,清代尤其兴旺,一直延续至今。 红铜火锅加工制作工序比较复杂,全由手工完成。材料选取、制作范形、火候掌握、浸泡等都有其独特之处。 ...

  会理彝族大号唢呐音乐属于我国传统的鼓吹乐的品种。其中主奏乐器除唢呐外,还有两截(节)长达1.8m的竹制或铜制长号,这种长号为角之演变,鼓吹乐早在汉魏时代就流传在我国北方民族中,《定军礼》中记载的鼓吹乐、有横笛、箫、笳、角另有鼓等打击乐。...

  会理彝族“蹢脚舞”,彝语称“且别底”或“谷追”,与流传于滇西北一带的“打歌”“跌脚”“左脚舞”为同种。“蹢脚舞”历史久远,在明清时代的云南、四川的地方志中已有多次描述。“蹢脚舞”名目繁多,有背榨把、搓脚、三脚跷、四脚二换腿、三道把、撵雀...

  流传于川、滇高原耗牛古道、茶马古道地区的“赶马调”,藏语称“木弱加”,是历代赶马人和世居于藏彝走廊上各族人民的智慧结晶,冕宁藏族的“赶马调”也是其中一部分。冕宁地处古代南丝绸之路的牦牛古道上,历史上曾是以藏族为主体之地,冕宁藏族先民可追...

  “朵乐荷”又称“都火”,广泛流传于凉山布拖、普格等地,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火把节是在每年农历六月间举行,它是彝族传统的节日,“朵乐荷”就是在火把节中唱跳的歌舞。其歌舞全由女性表演,各打一把黄伞,一人领头领唱一句,众手连袂尾随重复一句,围圈...

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文化馆   甘洛县是彝族杆杆酒酿制的代表区域,历史十分悠久。 《史记·西南夷列传》载:“建元六年(前135年),汉使唐蒙使南越,宴中饮到了西南夷的美酒——构酱。”《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载:“建武19年,武威将军刘尚击益州...

  “彝族挽歌”系指逝者亲属以吟、唱的方式哭诉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歌,彝语称“俄”,又名“哭丧歌”。这种歌在彝族人民中千百年来业已存在,彝族谚语说:“亲戚再疏远,听到哭声就赶来”。它是彝族丧事过程中必有的组成部分。“彝族挽歌”的主要特征是:特定...

  布拖县素有“彝族阿都高腔”的美称,“阿都”是彝族对布拖所在地的习惯性称谓。“彝族阿都高腔”又称“丫”,是彝族母系时期的产物,其内容反映了彝族的历史和社会生活形态。“彝族阿都高腔”有着不同于其他彝区民歌的演唱方法和风格,其主要特点是用假声...

  “朵乐荷”又称“都火”,广泛流传于凉山布拖、普格等地,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火把节是在每年农历六月间举行,它是彝族传统的节日,“朵乐荷”就是在火把节中唱跳的歌舞。其歌舞全由女性表演,各打一把黄伞,一人领头领唱一句,众手连袂尾随重复一句,围圈...

“川西藏族山歌”源于人们放牧、伐薪、驮运赶脚、田间劳动时,为驱散疲劳、抒发感情或与同伴交流时即兴吟唱的歌曲。它是分布并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区的一种原生态民歌,具有自由、高亢、婉转、跌宕等特点。川西藏族山歌的内容与民众的生活情趣紧密相联,多为歌...

  “克西举尔”为彝语,意为用口齿咬着吹的笛子,称口咬笛或彝笛,主要流传于以昭觉为中心的四川凉山彝族聚居区,其历史悠久,彝族史书《勒俄特依》就有“断竹做笛奏,蒿枝结霜铃”的记载。“彝族克西举尔”是一种由男性吹奏的竖吹竹制乐器,管身一般长67...

  马布是彝族传统的竹制单簧气鸣乐器,又称“布惹”。它是由一节长约15~50px,内径0.6~22.5px,上下通透且开有五至八个圆形音孔的竹管,下端套有一个用牛角制成的喇叭口,并在管口上端插一节长62.5px的哨嘴而构成。演奏时,管身竖置...

  月琴作为传统乐器流传范围十分广泛,“彝族月琴音乐”所指的分布区域,则主要流传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全境。另外,凉山周边属凉山彝族亲缘的马边、峨边、汉源、石棉、盐边、米易、九龙等县的彝族地区也有流传。 普格县为凉山彝族聚居区腹地,月琴流传...

  “克西举尔”为彝语,意为用口齿咬着吹的笛子,称口咬笛或彝笛,主要流传于以昭觉为中心的四川凉山彝族聚居区,其历史悠久,彝族史书《勒俄特依》就有“断竹做笛奏,蒿枝结霜铃”的记载。“彝族克西举尔”是一种由男性吹奏的竖吹竹制乐器,管身一般长67...

  彝族羊毛擀制及纺织工艺象征彝族千百年服饰的演变及发展。 彝族羊毛擀制及纺织工艺包括擀毡技艺和纺织技艺两大技艺。其一是擀毡技艺先把松洁羊毛再次弹松在竹帘上,弹平呈长方形。擀毡者以口把大量的凉水或温热水喷在已铺开的竹帘上的方幅羊毛上。再把竹...

  流行于木里藏族自治县唐央乡同窝村然里组。藏式竹制茶具制作技艺以青竹蔑盒编制技艺著称,有其悠久的传承历史。 其传统产品与藏民族的生活紧密结合,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民俗性。它特殊的编制工艺及造型有技术精湛,适用大方,形状美观等特点。成品...

  毕摩,是彝族远古“政教合一”时期的酋长与祭司。《华阳国志·南中志》载“夷中有桀黠能言议屈服种人者,谓之耆老,便为主。议论好譬喻物,谓之夷经”。“耆老”,即“歌咏法言之长老”,就是毕摩;《西南彝志》载的“歌师”制度也表明了远在2000年前...

  “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是分布在会东县、德昌县、宁南县的一种民间舞蹈,已流传数百年,起源于傈僳族的生产劳动和对大自然的摹仿。其基本特征:一是舞蹈形态有摹仿性。傈僳族旧时居住在山林,以狩猎为主,每有猎获大家便围着猎物欢呼雀跃,形成舞蹈的基本...

  义诺彝族民歌主要分布在四川省西南边缘、金沙江下游北岸的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境内。义诺彝族民歌是彝族人民在劳动与生活中创造的口头音乐,是表达彝族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的一种艺术形式。其表现形式主要有独唱、对唱(男女对唱、男子对唱、女...

  喜德县伊洛乡伊洛村有阿普如哈彝寨,是彝族漆器发源、传承、发展、集中之地。 传统的彝族漆器工艺品生产主要包括选伐原木——干燥——粗坯——干燥——细坯——干磨——吃青——补灰三道——水磨三道——验收——打底——细磨——小补——塞孔——磨孔—...

  德昌县的“傈僳族婚俗”以一夫一妻制为传统婚姻制,其婚嫁礼仪,极富民族特色。男女缔结婚姻,流行“掉换亲”,有“姑表亲”“堂姑表亲”和“姨表亲”等基本形式。婚期多定在腊月至次年二月。婚姻不兴媒人,通常由男方家属说亲。领亲时,男方请两名男子作...

  “彝族’阿依蒙格’儿童节”,意为“儿童聚会”,相当于彝族的儿童节。节日是以村寨为单位,在每年的鼠月(春季)彝称“史诺”这一天举行,是彝族儿童集体抵御瘟疫疾病的仪式活动。届时,孩子们在大人的带领下相聚野外某地,捣毁象征顽疾固症、邪魔妖怪的...

  “摩梭人成丁礼”是指泸沽湖摩梭人告别童年时举行的成丁礼,即“男孩穿裤子和女孩穿裙子仪式”。该仪式表示摩梭孩童即将进入成年,可以作为成年人参加生产劳动和参与社交活动,死后也可以在氏族公墓火葬。在此之前,男孩女孩均穿麻布长衫。成丁礼在男女虚...

  “藏族尔苏射箭节”藏称“措乃屋”,为射箭习武之节,是甘洛县藏族尔苏人神圣的节日。甘洛县的藏族尔苏人不同于别的地方的藏族,其语言、信仰、服饰、风俗都有自己的特色。“藏族尔苏射箭节”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一进行,相传是为纪念古时英雄车莫阿刚发明...

  盐源县的“摩梭人转湖节”是泸沽湖摩梭人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主要流行于川滇泸沽湖周围广大摩梭民间,源于摩梭原始宗教达巴教的自然崇拜、女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盐源县的“摩梭人转湖节”在农历每月初一、初五、十五和二十五日举行。人们着盛装,带上丰富...

  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彝族婚礼歌”是彝族婚俗中的传统民俗活动。主要分布在申果庄、普雄、顺河、书姑地区和中所、新民的中所山彝族聚居地区。“彝族婚礼歌”包括“妈妈的女儿”(又叫“阿嫫妮惹”)“阿姨阿支”“阿嫫嫫果”(又叫“热达”)“玻哈牛牛...

  以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为代表的“彝族婚俗”礼制,以其古老、独特、丰富的形式,成为彝族婚俗中最具代表性的婚俗制度。“彝族婚俗”实行民族内婚、家支外婚、姑舅表优先婚和姨表不婚等制度,并有转房、抢婚、不落夫家等习俗遗留。不论是婚姻选择、占卜、...

  “傈僳族服饰”是指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傈僳族的服饰特点。德昌县的傈僳族为花傈僳,其服饰外观鲜艳古朴,材质为火草、火麻等手工纸品,皆为傈僳族妇女精心缝制。傈僳族男子的服饰特点是:头包青布“葫芦”帕,身着偏襟短衫,衣长至脐,裤长过膝,腰系麻...

  “彝族服饰”大致可分为凉山型、红河型、乌蒙山型、滇东南型、滇西型、楚雄型等六种类型,其中以凉山型和楚雄型最具代表性。凉山型服饰主要流行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及其毗邻地区,以被誉为“彝族服饰之乡”的昭觉县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到彝族北部的各方...

  “彝族奥索布迪服饰艺术”是会东县彝族中老年妇女佩戴的一种特有的民族服饰,主要分布在野猪乡、雪山乡、鲁南乡、拉马乡、柏杉乡等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的地区。按帽子高度分为高帽和中帽,高帽一般在200px以上,中帽在200px左右。帽子直径视佩戴...

  “傈僳族阔时节”是傈僳族传统节日。阔时节是傈僳族语音译,意为新年歌舞节,年节或春节。四川省德昌县傈僳族的阔时节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举行,节期与汉族的春节统一,时间为10至15天,。“傈僳族阔时节”的活动内容有:吉日扫屋、女子双脚洗衣、烧...

  木里“藏历年”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境内。木里藏族居住地方不同,过藏历年的时间也不相同,其过年时间是根据藏历传说、民间习俗和等级约束而定,又由于藏历和农历的计算差别不大,所以木里的藏历年基本是在农历腊月初一到腊月十...

  凉山“彝族年”,彝称“库史”,汉文献中多称为“星回节”。主要通行于美姑、昭觉、甘洛等17个县(市),其中以昭觉、美姑、布拖、喜德等县的彝族年最具代表性。“彝族年”在每年的11月20日左右举行,一般为3天:第一天叫“库史”(正式过年)。清...

  木制茶具有车架、车刀、原料制作。 工序为:砍挖树桩、树根、疙兜、成块;蒸煮、腌沤、放麦麸皮;或埋枝叶发酵的农家肥中一、两个月;置火塘上方用烟熏火燎、烘干;进行初坯加工;涂松油;旋木加工成形;修理装饰。 烧制茶具用泥、木锤、木刀、木琢、木...

  凉山“彝族苏尼舞”是彝族苏尼在仪式活动中,以其法器羊皮鼓为道具的古老舞蹈形式。彝族苏尼文化属于彝族原始民间信仰的范畴,它的舞蹈是一种表现社会意识形态、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综合的艺术形式,集舞蹈、音乐、诗歌(文学)“三位一体”,是彝族(包括...

  木里历史悠久,藏族从迁入后,经过了900多年的历史变迁,逐步形成了有别西藏、甘孜藏区民风民俗的藏族群体,演绎出自己独特的藏族文化。由于木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带,而崇山峻岭又形成了天然的屏障,严重地阻碍了与外界的交流,各类传...

  马布是彝族传统的竹制单簧气鸣乐器,又称“布惹”。它是由一节长约15~50px,内径0.6~22.5px,上下通透且开有五至八个圆形音孔的竹管,下端套有一个用牛角制成的喇叭口,并在管口上端插一节长62.5px的哨嘴而构成。演奏时,管身竖置...

  “义诺彝族服饰”在服饰的色彩选择、制作工艺、纹饰取舍、形制式样等方面,都显示出有别于其他彝族服饰的独特地域特征,被称为“民族服饰工艺中的奇葩”。“义诺彝族服饰”的质地和材料主要有皮毛、棉布、麻织、丝绸、以及金、银、铜、玛瑙、珍珠、珊瑚等...

  “杜基嘎尔”(藏语译音),即金刚神舞,又俗称“跳神”。是在大型佛事活动中举行的,具有独特浓郁密宗色彩的配乐舞蹈。木里大寺每年举行三次跳神活动,十月法会最为隆重,从农历二十四日至二十九日的六天里,每天一次规模不同的跳神表演。表演者头戴各种...

  “凉山彝族‘尼木措毕’祭祀”仪礼是一种将祖灵送归“祖界”的祭祀行为,以祈求子孙繁衍、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为目的,以祭祀为表现形式,集祭祖、音乐、舞蹈、体育、娱乐、餐饮等诸多文化于一体。“尼木措毕”祭祀一般都以家庭、家支(宗族)为单位,按一...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彝族民间“歌师宣雅颂,歌师讲论文”的“克智论辩歌场制度”就已形成,“彝族克智”在凉山腹心地美姑县最为流行,是在婚礼、丧葬、节庆等集会场所,以主客双方论辩手临场演述的用以传述古今、探述知识、明辨事理的一种诗...

  “勒俄特依”也称“勒俄”,意为“通过口耳相传下来的辞章” “精髓”,是用古彝语传承下来的一部长篇创世史诗。“勒俄”是彝族先民认识自然、探索自然、战胜自然和自我认识的产物,以叙述宇宙演变、万物起源、英雄神话、祖先迁徙、部落战争、人类支系的...

  “玛牧特依”又叫“玛牧”,是彝族人民口头流传的传统道德教育经,主要起着典章制度、民族习惯法、教育启迪、劝学劝说等作用。它以优美的古彝语诗句,以富于哲理的格言句式,以教育、训导、劝说的文化口吻,以智者、贤者、能者的思想,以培养优良、贤能、...

  “火把节”是凉山彝族传统节日习俗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最具民族特色的一个,是按照民间习惯选择固定时间和场所举行的综合性传统节日庆典活动。凉山“彝族火把节”可分节前准备和节日两个部分。节前准备是为迎接火把节到来...

  “甲搓舞”,摩梭语意为“美好时辰的舞蹈”,是泸沽湖摩梭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走婚习俗中形成的民间原始舞蹈。据摩梭原始宗教达巴教经典记载以及发现于泸沽湖周围山洞崖壁上的原始舞蹈壁画等表明,“甲搓舞”可追溯到史前的石器时代。“甲搓舞”以群体性...

  “毕摩绘画”是由彝族祭司毕摩画在纸张或兽皮、树皮、竹简、石板、木板、骨头等载体上的原始图画。它通过绘画与文字相互配合的形式来叙述故事、塑造形象、抒发情感、反映历史生活、排兵布阵,表达生产生活、历史事件、志向愿望的文化艺术体系。“毕摩绘画...

  “彝文书法”历史悠久。彝文是彝族人民创制的古老文字,主要掌握在祭司及毕摩手中,在历史上有“爨文” “韪书” “蝌蚪文” “倮倮文”等不同称谓,形成了自成体系的丰富的碑刻铭文和彝文典籍。“彝文书法”主要分布于大小凉山彝区。“彝文书法”的书...

  “阿嫫妮惹”流传于四川凉山彝族地区,特别是在布拖、普格两县境内彝族聚居区最为流行。内容主要讲述姑娘出嫁前夕,村中的妇女们,特别是小伙们,都来到临嫁姑娘的身边,用披毡蒙着头,通宵达旦哭唱“阿嫫妮惹”,从姑娘出生、成长、放羊、出嫁唱到到婆家...

  “支格阿龙”的传说广泛流传于凉山彝族自治州十七个县市。古彝文典籍记载,“支格阿龙”的神话传说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多数为民间口传心授,在彝族的创世史诗“勒俄特依”以及各种毕摩经书上均有关于“支格阿龙”的记载。传说讲述了天上神鹰的九滴血...

  泸沽湖摩梭人是从河湟南迁的古羌人,世代居住于四川省盐源和云南宁蒗交界处的泸沽湖旁。具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摩梭人在盐源定居已有2000多年,在泸沽湖定居也近2000年。摩梭人的社会体现是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以女为贵、以母为尊。母系家庭是其最...

  “彝族磨尔秋”,在当地又称“格从”,是广泛流传于彝族地区,在彝族年庆活动期间开展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也是一项具有娱乐表演性质的传统民俗。相传,彝族人在生存中,为获得高处的美味野果,在攀爬中运用藤条做媒体荡到自己想要达到的高度和位置,他们...

  “嘎卓舞”又称“锅庄舞”、“歌庄”、“卓”等,俗叫“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分布于木里县东郎乡、麦日乡、水洛乡等藏族聚居地区。它有“落娜”(古旧锅庄)和“泊卓”(新锅庄)两种。“落娜”相传在吐蕃祖孙三法王时就流传于木里,带有...

  以凉山腹心地美姑县为代表的彝族婚俗礼制,以其古老、独特的习俗,成为不可多得的文化景观。   据彝族史诗《勒俄特依》记载,彝族先民曾历经了“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母系社会时期,史尔俄特为寻找父亲,历经磨难,在兹尼史色的教导下,娶妻婚配,步入生子见父的父系时代。 <...

  彝族年,彝语称“库史”,是集祭祀祖先、游艺竞技、餐饮娱乐、服饰制度等诸多民俗事项为一体的祭祀和庆贺性民俗节日。分布于川、滇、黔、桂广大彝族地区。在每年的11月20日左右择吉日举行。凉山彝族年,主要通行于布拖、美姑、昭觉、甘洛、喜德等17个县(市),其中以昭觉、美姑、布拖、喜德等县彝族年最具代表性...

  彝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族也过这一节日。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楚雄和凉山彝族自治州最隆重、最盛大、最富有民族特征的节日。火把节古时又称星回节。有的学者认为此节原系彝族十月历法的一个年节。火把...

  彝族漆器之乡喜德县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中北部,漆器制作在这里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从制造远古简陋的木质生活用具,到以黑漆髹饰生活用品,再到使用生漆、银朱和石黄等天然原料制作精美的彩绘漆器,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在漫长的演进历史中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   喜德县依洛乡依...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昭觉县   毛纺织擀制技艺是一种特殊的织造工艺,它先将羊毛、骆驼毛等用热水浸湿,然后加以挤压,用棍棒碾轧和揉搓等方式使毛绒粘合在一起,形成名为“毡”的无纺织型毛织品。毡在古代称为“”或“”,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已有用棍棒碾轧制毡的工艺。周代史籍记载...

  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有佩戴首饰的习俗,其中尤以苗族、彝族最为突出,主要分布于贵州、湖南等省。苗族制作和佩戴首饰的历史悠久。唐代诗人刘禹锡贬官至湘西,曾赋诗描述苗族佩戴“银钏金钗”的状况。宋代洪迈《容斋随笔》称苗族首饰以银、锡为之,长一尺余。明代《黔记》则谓贵州苗族“未娶者以银环饰耳,号曰马郎,婚则...

  甲搓(甲措)是摩梭人在长期生产实践及生活习俗中形成的一种原始民间舞蹈,长期以来一直在泸沽湖及其周围地区广泛流传。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与摩梭原始的宗教达巴教及生产、狩猎和战争等密切相关。   甲搓即打跳舞或锅庄舞,“甲”为美好之意,“搓”为舞的意思,就是为美好的...

  布拖彝族口弦是流传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彝族群众中的一种传统民间乐器,它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是原始社会乐器的遗存。布拖彝族口弦长期保持着传统样式,制作精美,流布广泛,乐手众多,布拖县因此而享有“彝族口弦之乡”的美誉。   布拖彝族口弦在当地称为“勒果”,有竹质和铜...

  冕宁藏族“赶马调”(藏语称“木弱加”),是安宁河流域牦牛古道和滇西南的茶马古道上流传的赶马调的一部分。   冕宁地处古代“南丝绸之路”的牦牛古道上,历史上曾是以藏族为主体之地,冕宁藏族先民可追溯到汉代活动于川西的古羌人部落白狼、牦牛等部落,在其“赶马调”中的“呜呼呼”...

  藏族民歌是藏族地区主要的民间音乐形式,它可分为山歌(牧歌)、劳动歌、爱情歌、风俗歌、诵经调等类型。山歌在卫藏地区称为“拉鲁”,康巴地区称为“鲁”,安多地区称为“勒”,是一种在山野里自由演唱的歌曲。劳动歌在藏语中称为“勒谐”,种类甚多,几乎在各种劳动中都有特定的歌曲。爱情歌包括情歌和情茶歌,风俗歌...

  彝族口头论辩克智是在婚礼、丧葬、节庆等集会场所由主客双方论辩手临场演述的一种诗体口承文学,是彝族民间语言艺术中内容最丰富、形式最灵活,最具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竞技性的表现形式。据文献记载,早在秦汉时期,彝族克智论辩歌场制度就已形成。   克智论辩的表现形态为甲乙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