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尉村跑鼓车是为纪念唐代名将尉迟恭而举行的一种集祈福与健身为一体的影响较大的民俗活动。源于山西省汾城镇尉村,广泛流行于山西省襄汾县西部。   “跑鼓车”活动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祭鼓、踩辕和赛鼓。   祭鼓: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和三月十三为祭鼓的日子...

  中和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云丘山中和节因节日集散地在云丘山而得名,以农历二月十五为正日。      中和文化最早兴于夏代,至周代形成规模。《诗经·大雅·生民》说后稷在获得丰收后,对神灵举行了大规模的祭祀。云丘山古称昆仑、北顶。云丘山中和节至今...

  以制度完备为特征的尧舜时代历来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起点,尧舜禅让、尧女舜妃等故事成为千古流传的美谈。山西省洪洞县的羊獬和历山两地流传着尧舜神话的次一级传说,认为地处汾河东岸河谷盆地的羊獬是尧的故乡,也就是娥皇、女英的娘家;而位于汾河西岸丘陵山区的历山是舜的故乡,同时也是两位女神的婆家。两地及沿途的...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活动始于宋室南迁时代,止于清代中后期,其中以明代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之间的五十余年为高潮。元末明初战乱频仍,造成中原大地地广人稀的局面,但山西在改朝换代的巨变中未受重大影响,仍然保持着众多的人口。因此明代初年朝廷在五十年间共18次从山西迁出移民,其中以平阳府移民数量最多,集中移...

  晋作家具是中国古典家具的典型代表。它用料精纯,制作考究,形式、内容的完美结合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日用家具上的艺术美,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晋作家具制作技艺源于秦汉,宋元时渐趋成熟,明代中期达到鼎盛,并一直延续到清代末期。晋作家具在明代中末期硬木材料日渐枯竭...

  木版年画是中国民间在年节之际用以迎新接福的一种普及性的传统艺术样式,它传达了广大民众的生活理想,反映出社会生活和民间文化的诸多特性,成为中国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木版年画用传统的木版水印方法印制,它的出现与雕版印刷密切相关。木版年画历史悠久,相传在汉代即已出现,宋代称之为“纸画”,明代则叫“画...

  洪洞通背缠拳又名“通背拳”、“洪洞通背”,是传统武术中的一个拳种。   通背缠拳渊源不明,自清乾隆年间郭永福将此拳传至山西洪洞以来,已传承十代。二百多年来,习练者众多,名师辈出,广泛流传于山西晋南一带。   通背缠拳有其鲜明独特的拳理、拳法...

  翼城琴书又名“铰子书”,俗称“本地书”,是流行于山西南部翼城县及周边曲沃、襄汾、浮山、沁水、绛县一带的曲艺说书形式。   翼城琴书的形成时间无文献资料可考,由艺人师承推断,清末时期即很兴盛,形成历史至少在一百二十年以上。   翼城琴书的表演...

  曲沃琴书是形成并主要流行于山西南部的曲沃县及其周边山、陕、豫三省交界地带的曲艺说书形式。因表演时手持八角鼓和单扇钹交替击节伴奏,故旧称“鼓儿书”或“铰子书”。一般认为是清代道光年间由河南南阳传入当地的“越调”(也作“月调”)与当地的方音和小调结合发展演变而成,至今约有一百三十年左右的历史。 &l...

  眉户原名“迷胡”。晋南是眉户的主要流行区域之一。明清时期,形成眉户的俗曲、小调在山陕黄河两岸的民间广为流传。早期流行的【绣荷包】、【银纽丝】、【哭五更】等曲调加入丝弦伴奏后成为清曲坐唱,一人或多人奏唱。艺人以此谋生,发展为单个只曲相连、有一定故事情节的地摊说唱,加入社火表演后开辟了戏剧化的途径。...

  任庄扇鼓傩戏是山西省曲沃县任庄村民“遵行傩礼、禳瘟逐疫、祈福祛灾”,并于每年仲春进行表演的一种古老祀神戏剧。   任庄扇鼓傩戏据考证形成于唐、宋时,曲沃凡有社的地方都设坛,设坛必献祭,献祭必演傩戏。1986年发现的宣统元年(1909)许文炳手抄本《扇鼓神谱》,详细记录...

  洪洞道情是流行于山西省洪洞县一带的民间戏曲剧种,历史悠久,形式独特,带有浓厚的地方风味。其唱腔集法曲道情和民间歌谣为一体,充分体现了“三教所唱,各有所尚,道家唱情,佛家唱性,儒家唱礼”的特点。   洪洞道情产生于明代,清代咸丰年间始出现其班社的详细记载。1960年洪洞...

  碗碗腔因主要击节乐器为小铜碗而得名,又因领奏乐器月琴旧称“阮咸”,故又称“阮儿腔”。曲沃碗碗腔是清乾隆年间由陕西皮影戏艺人传入曲沃的,经二百余年的传承发展,于清末民初达到鼎盛。其特点是:以月琴伴唱,铜碗间音,堂鼓提气;表演以声传情,以乐传神,唱白并茂,以唱制胜。其代表剧目有《昭君出塞》、《六月雪...

  蒲州梆子明末清初形成于晋、陕、豫交界地带的蒲州,主要流行于山西南部及陕西、河南、甘肃、青海等省的部分地区。它是我国古老的梆子腔剧种之一,初期民间称为乱弹或梆子腔,清代中叶称山陕梆子,民国初年称蒲州梆子,20世纪30年代起简称蒲剧。蒲州梆子剧目众多,现在已知剧目有一千四百多个,其中《窦娥冤》、《薛...

  麒麟采八宝是清代中、晚期开始流传于山西省侯马市新田乡乔村一带的传统民间舞蹈。舞蹈表达了村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对太平盛世的颂扬。二百多年来,乔村人口传身授,代代相传至今。   舞蹈共分三个部分。首部为“云舞”:8个金童玉女持云朵翩翩起舞,用云朵组合成“天下太平”几个...

  山西省翼城县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南部,自古为西通陕甘、东达豫赵的咽喉要地。翼城花鼓源远流长,翼城杨家祠堂牌匾上写道:“唐太宗坐定长安城,黎民百姓喜在心,年年有个元宵节呀,国邦定,民心顺,国泰民安喜迎春,花鼓打的热哄哄。”落款为大唐贞观三年正月。《翼城县志》“国戚卷”载:“明万历年间李太后回翼城省亲赏...

  狮舞,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华各族人民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狮舞历史久远,《汉书•礼乐志》中记载的“象人”便是狮舞的前身;唐宋诗文中多有对狮舞的生动描写。现存狮舞分为南狮、...

  临汾市古为尧都,世称平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威风锣鼓作为民间锣鼓艺术的一个品类,在临汾市不仅有长远的历史渊源,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威风锣鼓最早的名称为“锣鼓”,俗称“家伙”,主要分布在临汾市区及霍州、洪洞、浮山等县。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威风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