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特产

四川泡菜

四川泡菜又叫泡酸菜,传统特色菜肴,属川菜系。味道咸酸,口感脆生,色泽鲜亮,香味扑鼻,开胃提神,醒酒去腻,老少适宜,一年四季都可以制作,但制作时气候环境十分讲究,是居家过日子常备的小菜,是中国四川家喻户晓的一种佐餐菜肴。

宜宾糯红高粱

四川宜宾是我国酿酒历史最悠久的地区之一。根据宜宾地区出土文物考察,宜宾酒史可上溯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秦汉时期,宜宾即为西南地区交通枢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酒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翠屏区山谷祠、长宁县飞泉乡、江安县留耕乡出土的东汉崖墓石棺上,分别刻有“厨炊宴饮图”、“夫妻饯行图”和“乐舞宴饮图”,还原了当时社会礼仪中酒文化的盛景。 唐宋时期,宜宾酒已达相当规模,全国知名,文人墨客大为称颂。杜甫、黄庭坚对宜宾酒情有独钟,赋有《东楼诗》、《荔枝绿颂》等诗篇。据《熙宁酒课》推算,北宋熙宁(公元1068-1077年)时,戎州(今宜宾市)酒年产量达522500斗,年耗粮食37500石。宜宾“流杯池极其石刻题记”是国内保存最为完整、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酒文化古迹,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已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清以后,宜宾酿酒糟房兴盛,至今仍在使用的有“长发生”、“利川永”、“德胜福”、“温德丰”、“张万和”等老窖酒房。当时的“杂粮酒”更是远近闻名,1909年晚清举人杨惠泉为其取名─五粮液。 随着酿酒业的发展,宜宾高粱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据《宜宾市志》记载:“建国前和建国初期高粱主要用于酿酒,其次为食用,再次作饲料。以后随着酿酒业的发展,基本用于酿酒”;据《宜宾市农业志》记载:“宜宾高粱种植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前系贫困农民在青黄不接时,赖以为食的粮食之一。市境内种植普遍。改革开放后,高粱作为酿酒原料,需求量大幅度增加”;据《宜宾县志》记载:“宜宾岷江区域盛产高粱,主要用于酿酒,为‘红楼梦酒’、‘五粮液’等酒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石棉黄果柑

石棉黄果柑,是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的著名特产,该品呈倒卵圆形,多平蒂,有沟纹,果面橙黄,有光泽,油浸状,果皮薄,易剥离,中心柱空大,基本无核,肉质脆嫩化渣,多汁,酸甜爽口,微具香气。

凉山苦荞茶

凉山苦荞茶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产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苦荞茶营养丰富,含多种人体所需营养元素,属天然珍贵的营养饮品,被当今营养学界誉为“禾谷之王”, 是二十一世纪“药食同补”的黄金产品。

凉山桑蚕茧

2013年,“凉山桑蚕茧”评为四川省20大区域公共品牌,品牌价值11.93亿元。种植基地40.2万亩,产量49.09万担,综合产值30.37亿元,蚕农收入9亿元,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2013年12月凉山州被中国丝绸协会评为“中国蚕丝之都”。

冕宁火腿

冕宁县地处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北部,海拔2000米左右,受安宁河谷气候的影响,形成了高海拔低气温,气候干燥的特殊地理环境。 冕宁火腿是在冕宁特殊的地域和气候环境条件下,经过勤劳的冕宁人不断地探索和积累形成。冕宁自明朝以来,内地汉人纷纷拓边到北,生产力不断发展,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在交通极为闭塞的情况下,为了食肉方便,在几百年冕宁火腿腌制实践中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而形成的;各民族随常交流生产,生活技能经验,因此腌制火腿的方法得以普遍推广;加之冕宁农村历来有杀“过年猪”的习惯,几乎杀过年猪的人家都要腌制火腿,形成了完整有序的加工腌制火腿方法,并在民间广为流传,故有冕宁火腿之称。它选用凉山黑猪或长白、约克种猪与凉山黑猪杂交的生猪后腿作为原料,火腿加工工艺通过选料→盘腿、修坯→腌制→洗晒→发酵→贮藏等步骤,在盐的作用下,火腿多余水份尽失,渐趋成熟,具备了风味独特、香气浓郁、红润似火,精多肥少、腿心丰满、肉色嫣红,色、香、味俱全的特点,是全国著名的肉类食品。 经质量监督检验,冕宁火腿亚硝酸盐含量为0.6mg/kg,远低于国标:亚硝酸盐含量≦20mg/kg规定,亚硝酸盐含量极低是冕宁火腿的一大特性,冕宁火腿其余各项理化指标均优于国标,营养风味决定了其质量特色。冕宁火腿在冕宁年生产量在2000吨以上,有规模加工企业6家,其中两家是州级龙头企业,有3家在使用《冕宁火腿》农产品地理标志。

泸宁鸡

泸宁鸡又名泸宁山地鸡,属于肉蛋兼用型地方良种。主产地为凉山州冕宁县泸宁区,雅砻江流经产区深切下陷,形成高山峡谷,海拔1400—2700米之间,高差悬殊很大。泸宁鸡具有耐粗饲,觅食力、抗病力强等特点,在放养的条件下能充分利用自然界中的资源,如各类昆虫、草籽等,用于自身生长和繁殖,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据记载清朝康熙年间(约18世纪初)为巩固西南边疆,平叛分裂的部族势力,“打通三渡水”(即雅砻江中上游“S”型回流流域地区)时,当地人就用泸宁山地鸡慰劳官兵。由于产区地处偏远的山区,山川阻隔,路途遥远,长期以来交通不便,外种鸡不易传入,加之当地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天然草场宽阔,宜于放养等优越的条件。在这样的特定环境条件下,长期居住在该地区的汉、彝、藏等各族人民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精心培育,经过长期人为的和自然的选择,逐步形成了现在的泸宁鸡。 泸宁鸡具有早期生长快,体型较大,增重快,胸腿肌肉发达,肌肉品质好的,肉质鲜美,胸腿肌占胴体重的比例高,产蛋较多,抱性弱,耐粗饲,觅食力、抗病力强等特点。公母鸡全净膛屠宰率均在65.71%,(其中公鸡为68.92%,母鸡为62.5%);母鸡年产蛋 180—200枚;六月龄公鸡平均体重 2.25千克;六月龄母鸡平均体重为 2.15千克;是地方优良鸡种。对主产区锦屏、南河、青纳等14个乡镇的调查,现有存栏泸宁鸡16.1万余只。其中保种群7.3万余只:公鸡2.8万余只,母鸡4.5万余只;生产利用群9.8万余只:公鸡3.2万余只,母鸡6.6万余只。

喜德阉鸡

彝族人民养鸡的历史悠久,在《凉山州喜德县彝族民间文学作品选》中有一段关于养鸡的生动而古老的记述:“母鸡下蛋30个,孵蛋20个,孵鸡21天,孵出小鸡共10个,雌雄各5个。公鸡红彤彤,母鸡圆溜溜,婚事要用鸡,祭祀要用鸡。雄鸡为抗敌之用,母鸡为还魂之用,阉鸡为待客之用”。 据《喜德县畜牧志1949-1985》记载:喜德土鸡的适应性和抗病力较强,个大体重较丰满,腿粗胫长眼有神,耐粗饲和寒冷。其羽色有红、黄、黑、白多种,尾羽和翅羽较发达,活泼好动,善于觅食,肉蛋兼用,偏于肉用,肉质鲜美。其中有一种乌骨鸡(彝语称四鸡瓦),紫冠,皮、骨、肉、眼、喙均为乌黑色,群众常作为药用,易销售。据《喜德县畜牧志1986-2006》记载:喜德阉鸡中心产区为喜德米市、洛哈等相邻乡镇,分布于巴久、洛莫、贺波洛、博洛拉达、两河口、东河、西河等县境内24个乡镇的中、高山村社。 生活在山区的彝族人民,各自依据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用途,生产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因而存在母鸡、公鸡、阉鸡等活鸡产品。在消费市场上人们习惯性地将60-70日龄,体重在0.75-1.25公斤,已有踩踏母鸡行为的喜德本地公鸡,经外科手术摘除睾丸去势后,经育肥供屠宰和食用的鸡称为喜德阉鸡。故将此产品定名为喜德阉鸡。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黑色”食品成为人们的时尚消费,喜德阉鸡产业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依靠独特的资源优势、旺盛的市场需求,努力打造喜德阉鸡精品——喜德乌骨阉鸡。 1997年以来在喜德县境内开展了喜德本地乌骨鸡区域布局的调查、划定保种区域、实施保种选育和良种繁育推广等工作;2004年以来,大力推广喜德阉鸡生产技术,培育养殖大户、实施“一村一品”和养殖小区建设;进行了喜德阉鸡(乌骨阉鸡)生长、产肉、繁殖性能及产品成分测定。并制定了《喜德山地乌骨阉鸡生产技术规程》和《喜德山地乌骨鸡(活鸡)》品种(类群)和产品标准;用彝汉双语注册的“山地牌”畜禽商标已经公示;取得了省级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建立了喜德土鸡良繁场和二级选育户;开展了大规模技术培训,加强了产业宣传力度。喜德县委、县政府提出“一薯一鸡一花椒”的农业发展战略,着力打造阉鸡特色品牌,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通过政府推动、市场拉动、典型带动、项目启动、科技牵动,阉鸡产业发展到全县24个乡镇166个村559个组,覆盖面达90%以上,涌现出一大批规模养殖户,成为县域经济的特色优势产业。

盐源辣椒

盐源县位于青藏高原南缘,雅砻江下游西岸。已有2143年的建县历史,曾因“润盐古道”而繁荣,以盐铁之利而兴盛。是古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商旅走廊,西南重镇,历史名县。盐源县境内生活着彝、藏、蒙、回等12个民族,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 辣椒,四川方言皆称之为“海椒”,大约19世纪中期传人四川,传入盐源大约有130年的历史。据盐源县志记载,早在1984年盐源辣椒就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并已有商人收购、贩卖“干海椒”。 盐源特有的砾石土质和优秀水资源以及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使盐源生产出的辣椒具有县外辣椒不可比拟的优质的品质和独特的特色。盐源生产的鲜辣椒色鲜、肉厚、油多、籽香、辛辣适中、营养丰富等特点,经自然风干的辣椒颜色浓红,是辣椒初、深加工的极佳原料。如今,县内年均种植辣椒8万亩,年产16万吨,产值达3亿元。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并出口韩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盐源县境内保持着最纯粹的高原风光和最原始的民族风情:这里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被称为“高原明珠”的泸沽湖,生活在湖边的摩梭人至今仍然保留着原始的母系氏族婚姻制度;这里还有被誉为“最性感的风景”的公母山,是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民原始生殖崇拜的圣地。每到秋天,一片片辣椒地呈现出纵横交错的红色风景,这无疑又为这片原本神奇而原始的高原沃土增添了几分“性感”

建昌鸭

建昌鸭是麻鸭类型中肉蛋兼用型的品种,以生产大肥肝而闻名,故有“大肝鸭”的美称,有黄麻鸭、褐麻鸭、白胸黑鸭及纯白鸭四个羽系,现存栏1200只。 建昌鸭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礼州镇汉墓出土文物“陶塘”考证,距今有1900多年(“陶塘”系汉朝新莽时期的墓葬品,其上已有四只鸭子图案)。据西昌县志记载,西昌古名建昌,公元859-873年设建昌府,当时所产之鸭颇负盛名,故称建昌鸭。建昌鸭优良品种的形成,主要与优越的生态条件有关,同时当地回族较多,有填制板鸭和生产肥肝并取其腹油为食用油的传统习俗。民国《西昌县志》卷二记载“鸭古名,雄者羽毛美丽,雌者次之,县人挨户饲养,用为宴席上品,大者四五年,第年产量为二十万只,其肉、肝、卵,气味之美,为他省之冠……。鸭卵以邛海沿岸所产者为第一,鸭肝以西宁镇所产者为第一,但鸭肉鲜者,味易平常,若用盐腌之,成为板鸭后,味美不可言矣”。因此,建昌鸭的饲养和利用一直受到当地群众的重视,因此建昌鸭及其制品——板鸭因此而闻名。 1982年列为国家级保护品种,2000年被列入国家畜禽品种资源重点保护名录,011年德昌县人民政府对建昌鸭遗传资源场进行改扩建,2013年创建国家级建昌鸭遗传资源保种场,同年通过农业部资源处验收,2014年3月获得国家农业部正式命名,同年“建昌板鸭”商标获国家地理商标保护。

凉山半细毛羊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彝族聚居最多的地区,绵羊是彝族人民在婚丧嫁娶、过年过节、走亲访友、招待贵客时必须宰杀的牲畜,它的地位仅次于牛。凉山半细毛羊是彝族人民传统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价格适中,因此,在彝族人民的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凉山苦荞麦

凉山州境内居住着彝、汉、藏、回、苗、蒙古、傈僳等14个世居民族,全州总人口约448万人,农民388万人,其中彝族人口208万多人,占总人口的46.5%,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苦荞麦主产区,是苦荞麦的起源地之一,被誉为“苦荞麦之乡”,凉山苦荞麦被誉为“苦荞极品”。彝文古籍《物始纪略·荞的由来》记载:“五谷未出现,荞子先出现”,“荞子当粮食,五谷从此生”,“有荞即财富,一度威势大,唯荞子而已。”彝族史诗典籍《勒俄特依》记载着苦荞麦的美丽传说:“相传远古的洪荒弥漫了天地,人间仙境螺髻山(彝语为也俄安哈)只剩下一棵索玛树及彝人先祖阿普居木,就在阿普居木忍饥挨饿、抵抗着灾难和不幸的时候,一只金丝雀衔着一枚荞麦粒从遥远处飞来,她掠过层层波涛,经历无数风暴,最后精疲力竭地降落在索玛树上。由于极度的劳累,金丝雀在吐尽最后一滴鲜血和胆汁后,化作美丽的女人兹俄尼拖。阿普居木和美丽的兹俄尼拖将粘满金丝雀鲜血和胆汁的荞粒植入土地,不久,山坡上开满了雪白的荞麦花,结出了苦中散发着清香的苦荞麦。洪水退去后,阿普居木娶了美丽的兹俄尼拖为妻。从此,彝人在荞花满坡、茶歌满天的大凉山上繁衔生息。 凉山彝族自治州在1950年前是奴隶社会,以家支统治,文字不全,社会发展缓慢。公元前二世纪凉山彝族从原始的部落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由游牧走向定居生活,此时开始种植苦荞麦,一首古彝诗这样说道:“人间最伟大的是母亲,庄稼最古老的是荞麦”,苦荞麦中有称“额阿母”的品种,彝语“额”是荞麦,“阿母”是母亲,苦荞麦在彝族人民心中有崇高的地位,作为彝族的民族作物,在彝族的各种节日、婚礼、丧事、祭奠、敬神、驱鬼等民俗活动中必不可少,反映了主人对神鬼、祖先和亲人的敬意。 凉山苦荞麦含有独特的芦丁成分(即维生素P),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淀粉、维生素B1、B2及硒等微量元素。《本草纲目》记载荞麦具有“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能炼五脏污秽,作饭食、压丹食毒”和“降气宽肠,磨积滞,消热肿风痛,除百浊、白带,脾积泄泻”等功效,被誉为21世纪人类理想的功能性食物资源,已进入主流市场、主要品牌和主要配方,目前成为西昌市正中食品有限公司、四川环太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凉山州邛都苦荞麦制品有限责任公司、西昌市航飞苦荞麦开发中心等十多个骨干优质苦荞麦产品加工企业的高档品牌和大品牌的重要优质主料,全州现有 “西部村寨”、“环太”、“邛都”、“安喜”、“航飞”、“彝家山寨”、“红荞地”等著名商标和品牌,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苦荞麦原粮出口日本,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凉山清甜香烤烟

凉山彝族自治州有彝、汉、蒙、藏、回等14个世居民族,总人口448.4万人,其中彝族208.29万人,占总人口的46.45%,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烤烟自1941年引种成功,清甜香型烤烟种植已有70年左右的历史,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长期的清甜香型烤烟种植实践中,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种植。凉山烟叶“清甜香型”风格特征突出,烟叶外观金黄、桔黄、光泽鲜明,组织疏松,油份适中,是烤烟型卷烟制品主配方的原料。上海烟草(集团)公司、湖北中烟集团、郑州烟草研究院等综合质量评价:“凉山清甜香型烤烟化学成分含量处于适宜的范围之内,烟叶安全性较好”、“凉山清甜香型烤烟香气量较足,烟气状态较好,具有作为主料烟叶的质量特征”、“与进口烟叶进行比较,凉山清甜香型烤烟外观质量符合要求,化学成分协调”。 “十二五”时期,累计实现销售收入454.67亿元,年销售收入从65.11亿元增加到110.24亿元,增加45.13亿元,年均增幅14.07%。实现税利163.75亿元,年税利从21.34亿元增加到43亿元,增加21.66亿元,年均增幅19.14%。实现烟农收入155.55亿元,年烟农收入从24.2亿元增加到33.96亿元,增加9.76亿元,年均增幅8.83%,已基本建成全国重要的战略性优质烟叶基地。

西昌洋葱

西昌是四川省优质蔬菜生产基地,也是省内最大的洋葱生产地。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如春,光热水土资源丰富,非常适宜洋葱生长。西昌洋葱主产于安宁镇等20个乡(镇)。西昌洋葱因栽培历史悠久,品质优良及上市时间早等优势,在全国各地和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具有较高知名度,并占有稳定的市场份额。西昌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生产的洋葱,具有色鲜、味浓、果大、耐储、耐运、肉质细嫩、结构紧密、气味香浓、口感脆甜等特点,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西昌洋葱富含17种氨基酸、维生素C、微量元素硒等营养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