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南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豆豉是江南百姓十分喜爱的传统食品,出产地众多,南昌地区中首推南昌县塔城乡豆豉品质量佳。《楚辞·招魂》中有“大苦咸酸,辛甘行些”的诗句。这里的“大苦”,据说就是豆豉。至今,江西人还有爱吃豆豉的习惯,如“稻香园豆豉”,就是地方名优特产之一。...

汪山土库由史称“一门三督抚”的湖广总督程矞采、江苏巡抚程焕采、安徽巡抚程楙采等九兄弟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筹资兴建。它倚山枕水,与鄱阳湖地区许多民居一样,由于地势低洼,雨水充沛,易潮易涝,便采取外墙青砖立斗灌泥、墙内侧定磉立柱承重的构筑形式,规模较大者,鄱阳湖滨湖地区习惯称其为“土库”(又音:土屋)。...

在南昌县蒋巷镇北望、白岸等地,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习俗,那就是在每年的正月初四到初六,在村落边的河滩沙地上,摆上据说从上古流传下来的黄河阵。灯阵由两米多高的竹竿构成,大约每间隔一米就竖着一根或红或绿的竹竿,竹竿上面则有一盏莲花底座的彩灯。据当地传说,黄河阵由通天教主金箫、银箫、碧箫三姐妹所创。千百年来,三箫娘娘被视为平安、幸福的庇护神,所以黄河灯也叫幸福灯、平安灯。灯阵由99个弯,一直走完别回头,象征着一帆风顺、幸福平安。还有人说,九曲黄河阵是因其路线三回九转,寓意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而得名。...

向塘灯棍节,江西地方民俗之一,俗称“竖神灯”。源起南昌县境内港头胡氏,距今已有320多年历史。主要流传分布在南昌、新建、安义等县。...

余干县古埠镇“盆栽烟花”是一种大型烟花组合,综合了炮竹与烟花的多种技术精华。古埠盆栽烟花系清末民初由第一代传人黄启明发掘传承,至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上世纪六十年代,第二代传人黄启明之子黄科喜曾被请到南昌燃放,轰动省城。后来第三代传人黄深泉又进行了改进,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独树一帜的烟花。...

锣鼓十八番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打击乐器表现形式,南昌县八一乡胡华村、塔城乡凤岗村、冈上镇黄台村等地都有锣鼓十八番。流传至今已经有300年历史了。其曲牌众多,打法多样,气氛热烈,表现丰富,形式多样。即可单独表演,也可为民间舞蹈伴奏,是南昌县地区欢庆节日、婚庆喜事中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

祭轿是流传在南昌县八一、莲塘、向塘、武阳等地的一个人生礼俗。它流传至今大约200年历史。男方在迎娶新娘的那天,对即将去接新娘的轿子的一种祭祀仪式。...

万寿宫文化是传统赣文化的典型代表,由江西民众建祠纪念许真君而形成、发展,在江西和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及东南亚部分国家广为流传。...

南昌采茶戏,江西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俗称“灯戏”“三角班”。源起于赣南采茶戏流传至南昌地区后,融合南昌地区方言和民间曲调而形成的,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主要流传分布在南昌、新建、安义、进贤、奉新等县,影响遍及全省大部分地区。...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上坂关公灯饰流行于江西省南昌市湾里区罗亭镇上坂村以“板凳龙”闹元宵的传统民俗活动。   “板凳龙”又称“板灯”,是在木板上扎灯,板板相连,形成一条灯火如长龙。清光绪《南昌县志》载:“乡间多崇板灯。其制,设龙头龙尾,贯以板,板上置灯数笼,节节相承,长者数十板共成一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