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鄞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宁波走书又名莲花文书、犁铧文书,流传于宁波、舟山、台州一带,深受当地群众欢迎,宁波走书约诞生于清同(治)光(绪)年间,最早从上虞流入。后由唱小曲发展到唱有故事情节的片段,当时伴奏只用一副竹板和一只毛竹根头敲打节拍,曲调也十分简单。后有位许生...

 宁波朱金木雕距今大约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汉唐以来,随着木结构建筑的发展,出现了彩漆和贴金并用的装饰建筑木雕。公元759年,唐代高僧鉴真及其弟子在日本建造的招提寺,就采用了很多朱金木雕装饰,其风格与现存国内的宁波阿育王寺的木雕装饰十分接近。朱...

宁波骨木镶嵌是民间工艺与家俱、建筑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形式,嵌涵盖门类较多,实用性很强,包括传统家俱、生活用品、门窗建筑装饰等,采用牛骨片、木片等为原料用钢丝锯锯成各种纹饰,在木坯上起槽后用黄鱼胶粘结嵌入花纹,再经打磨雕刻,髹漆而成。在制作方法...

红帮裁缝发祥于宁波市鄞州姜山镇孙张漕村及奉化江一带。随着清末民初帝国列强入侵而兴起。20世纪20年代以后,红帮裁缝依赖自身的手艺,借鉴西方的工艺,在量、算、缝、试中运用刀功、手功、车功、烫功和“推、归、拔”原理,久而久之总结了西服工艺的九个...

金银彩绣,又称“金银绣”,即以金银丝线与其他各色丝线一起,在丝绸品上绣成的带有不同图案的绣品。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宁波工艺美术界为使其与朱金木雕、泥金彩漆、骨木镶嵌三个以金银为原材料的著名工艺合称为“三金一嵌”,故改名为“金银彩绣”。1989...

彩船又称“纱船”,由薄纱等材料制作而成,因其制作中注重丰富的色彩,故得其名。彩船只是一种通称,具体称谓时,以船头、船尾饰以龙图案者,称“龙船”,以凤图案者称“凤船”。当地群众通常以船的动物图案或船的造型具体称谓,如鱼船、虎头船、官船、花轿船...

《三字经》诞生于宋末元初,直到明代才广为流传,明清人多认定作者是王应麟。南宋150余年间,宁波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人文荟萃,全社会尊师重教、薪火相传。“庠声序者,洋洋邹鲁”。甚至在农村也出现了人人读书那样浓烈的文化氛围。这才有可能使得像《三字...

宁波菜是中国八大菜系里浙菜的一个重要支脉,其源远流长,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釜中就有先民们简单烹食的鱼、鳖、蚌等羹菜。《史记.货殖列传》中有“楚越之地,饭稻羹鱼”的记载。宋代诗人苏东坡更有对宁波梭子蟹制作的诗赞:“半壳含黄宜点酒,两螯斫雪劝加...

草席,俗称“席子、席爿、滑子、凉席、席”等,用蔺草编织而成,考古证实,中国草席的发祥地在鄞州的古林镇,七千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就出土了草席残片,当时的先民们用此来遮身、铺地或避风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古林草席已与东北的人参齐名,成为年年的朝庭贡...

甬式家具俗称宁式家具,其基础结构与七千前的河姆渡人发明的卯榫构架一脉相承。唐代,有日本头陀对甬式家具作过记载,现存南宋宰相史浩墓前的石椅为当时甬式家具最早的实物写照,明代时其材质以本地为主,型制简扑,其制作技艺至清代则达到了顶峰,整体器物采...

宁波灰雕是民间工艺与祠堂、庙宇、寺观、大房子(官衙)园林、楼阁等古建筑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形式,采用沿海特产——蜊灰按比例配上骨膏、明矾等原料调成粘性很大,干后很硬的灰泥,然后在设计的鱼、龙、花、鸟、人物的木头框架上进行雕塑(以浮雕为主)的艺术...

上世纪30年代,宁波咸塘街开了一家名曰“真善美”的戏服店,因为做的戏服好,经营得法,生意做得相当红火。后其儿子孙翔云当了掌柜,当时的越剧名角筱丹桂、毕春芳、徐玉兰等都闻名前来定制戏服,店随人红,“真善美”名气也更大了,以至宁波乃至浙江一带的...

内家拳以前叫“剑术”,俗名“鹅头颈拳”,是浙江本地的优秀拳种,其名始见于明黄宗羲所撰《王征南墓志铭》。黄宗羲之子黄百家系王征南先生的内家拳传人,所著《王征南先生传》中说:“(内家拳)得其一二者,已足胜少林”,可见其含量之重。 该拳种一点就通...

“宁波评话”为地方曲艺形式的一种,俗称“讲武书”或“单拍”,相传在宋、元时代即有艺人在“瓦舍”里“讲史”的。清道光年间,宁波城区就有供评话艺人演讲的茶馆酒楼数十处,还有其他各县(市)、区的城乡、集镇中的茶楼与书棚等,流行面遍及浙东地区,在民...

该庙会起自北宋咸丰四年(公元1001年),是为纪念我国古代四大著名的水利工程、鄞江桥它山堰的建设者——唐代贸县令王元玮的庙宇落成仪式而诞生的庙会,后又经历代朝庭的不断褒封,便成为鄞州西乡一带的著名庙会,迄今有逾千年的历史。但该庙曾于1941...

戏台螺旋娥罗顶,俗称“鸡笼顶”,戏台上部形如鸡笼状的戏台顶,呈饱满的半球穹窿体的螺旋娥罗顶, 形状半圆,放置在屋顶下面,用四根大方木和四根小方木做支撑。井口直径4—5米,雕16个龙头座斗盘旋叠涩,其间用透雕拱板连接。16条盘旋线却有结于穹顶...

鄞州竹编是一项传统的手工艺制品,历史悠久,生产和生活中普遍使用,如竹筐、竹篮、竹箩、竹席、竹床、竹笛(萧)及各种竹编艺术品等等。在上世纪70年代前,它还是一门相当热门的行业,宁波曾有工艺竹编厂。现在只有少数竹编工艺品艺人尚在艰难坚持。叶良康...

失蜡浇铸技艺,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整个过程均为手工操作,是将蜡制成所要制作的型器样式后,将耐高温细泥浆淋至蜡型表面,并撒细纱在泥浆表层,反复多次,使之形成完整的型壳,干燥后加温使蜡质熔出,形成型腔,用以浇铸铜液。完成浇铸后,经去壳、打磨、做...

龙舟竞渡是为纪念楚大夫屈原而创立的一项民间活动。于明末清初从绍兴传入宁波地区,渐渐成为一项水乡民众喜闻乐见的体育竞技活动。地处东钱湖边的云龙镇陈村的龙舟队员多是渔民出身,在历次比赛中多次获得冠军,名扬四方。龙舟队由23人组成,分工有划船手、...

唱新闻是浙东地区流行的一个曲种,在奉化、北仑、镇海、鄞州、象山一带尤为普遍。唱新闻的历史悠久,距今约有百余年历史。新闻的内容多是当地街头巷尾流传的古今故事和流行小调,用乡音俚语进行演唱。其演唱形式有唱门头、逻便场、唱航船、唱灯头、唱场子等。...

集仕港镇的《大头和尚》起始于清道光二十年,是一种流传很广的民间舞蹈,亦称“民间哑舞”、“大头和尚舞”等,历来广受社会各界的喜爱和欢迎。所谓的《大头和尚》,就是表演者套着大光头面具,穿着和服、便裤、山袜与和尚鞋,手拿佛珠,扮成出家人模样 或是...

咸齑是宁波的传统菜肴,味美价廉。它不仅可以与其他食物一起做成美味菜肴,也可以单吃、无论生吃熟吃都能吃出味道来,所以流传着“家有咸齑不吃淡饭”、“三天不吃咸齑汤,脚骨有点酸汪汪”等谚语。宁波咸齑以邱隘为最,有200多年历史。邱隘的咸齑之所以特...

咸祥八月半渔棉会是鄞州大嵩滨海地区人们在渔棉丰收时节,为了庆祝渔棉丰收,感念裴肃平乱佑民、杨懿县令围涂筑塘、改造田地之功而举行的盛大集会。从八月十三开始,连续四天,祭祀、演戏、迎神爵献、行会等,其中八月十四晚上至十五下午的大巡游彩船(纱船)...

  金银彩绣又称“金银绣”,是在丝绸品上以金银丝线与其他各色丝线绣成的带有不同图案的绣品。其既可应日常生活之需,又可做戏服和美术欣赏品。多用于官府、民间喜庆、服饰、宗教、室内陈设等方面。   宁波金银彩绣主要分布于宁波市鄞州区及其周边地区。当地自唐代以来就遍植桑梓,养蚕剥...

  宁波走书又名“莲花文书”、“犁铧文书”,流行于浙江省宁波市及周边地区。它起源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经历代艺人的加工而逐步发展成形。   宁波走书的表演先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最初是一人演出的“坐唱”,由一位演员边唱边操乐器自行伴奏;其后演变为“里走书”,一人坐于桌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