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市偏关县特产

偏关羊肉

偏关羊肉产于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在当地农户有传统的养羊习惯,具有悠久的养殖历史,养羊是偏关主要的传统优势产业。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全县年存栏数就稳定在12万只左右,到二十世纪90年代,养羊稳定在36万只左右,养羊已由农户的家庭副业逐步上升为主导产业和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年来,偏关县把舍饲育肥羊作为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重点科技开发项目,使传统的数量型放牧养羊向现代的效益型舍饲育肥转变,逐步走上专业化、工厂化、市场化的生态农业发展道路。偏关县被国家确定为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和优质肉羊生产技术示范县,被山西省政府确定为畜牧产业化开发示范县,是全省的养羊大县,羊已发展到60万多只,已成为支柱产业。

偏关小米

偏关小米产于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具有悠久的原始农垦文化底蕴,据《偏关县志》记载,谷子种植面积1951年为152704亩、1963年为130774亩,2012年为143000亩。据历史文献记载,谷子为偏关县缴纳公粮主要品种,且每年保持在15万斤左右。而且当地还有用小米做酸粥吃的习俗。《偏关县志》记载:相传战乱年间,主人淘米准备入锅,发生战乱,待战后归来舍不得弃之而熬粥吃来,结果发现适口性更好一直延续至今。过去在“十年九旱”的困难时期,偏关人靠小米度过了饥荒年代;现在,偏关成为山西省推广张杂谷子最早、种植面积最大、农民得实惠最多的县, 产量和效益也成倍增长。

神池黍子

神池黍子产于山西省忻州市神池县,种植历史悠久。神池县独特的自然条件和高寒冷凉风沙大的特点,十分适合黍子的生长。黍子,性黏,常用来做黄糕、酿酒。黍子褪壳后本地人叫黄米,黄米可以做成各种传统美食;磨成面,谓之黄米面,又称糕面。用糕面做成的油糕,是本县人推崇的最隆重也是最传统的食品。逢年过节,油糕用来祭祀或家中有重要客人及逢重大节日,油糕也是必备佳品。油糕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口感绵软、筋道,吃了后很“管饱”,有民谚道“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十里荞面饿断腰”。

神池黑豆

神池黑豆产于山西省忻州市神池县,种植历史悠久。据历史文献记载,黑豆为神池县缴纳公粮主要品种,且每年保持在10万斤左右。据《神池县志》记载,神池黑豆种植面积1975年为28830亩、1980年为16282亩、1985年为50675亩,现在每年保持在5万亩以上。神池豆腐远近闻名,豆香十足、久烩不烂,是每日神池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神池黑豆便是主要原料,当地有句俗话说“神池人不可一日无豆”之说;神池黑豆的又一妙用是酿造老黑酱,几乎家家自酿;还有黑豆豆芽,新人结婚时要将黑豆豆芽撒在婚车上和新娘包袱里,寓意着生根发芽、繁衍生息;神池人还有在冬至炒黑豆“咬杂病”之风俗。2003年神池县被山西省政府确定为全省优质小杂粮重点县。

神池胡麻

神池胡麻产于山西省忻州市神池县,始种于东汉年间。清道光年间,兵部尚书祁隽澡《马首农言》中“油出神池、利民等处,每斤钱一百上下,溅至七十以上”。清光绪《神池县志》载:“胡麻,子肥大,其色紫黑,榨油最多、甚佳。”《中国实业志.山西卷》载:“民国二十四年(1953年),全县有46家油坊,榨油工人316人。资本3972万元,年加工胡麻118.1万公斤,产油35.5万公斤,产值9.12万元。” 目前,神池县胡麻种植面积达20万亩左右,年总产2.5万吨左右。神池胡麻特殊的产地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品质,加工的神池胡麻油被誉为“高山上的深海鱼油”;有“天天吃胡油,赛如活神仙”、“装满油罐罐,不愁钱串串”等神池民谣。2014年神池县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授予“中国亚麻油籽之乡”称号。

神池莜麦

神池莜麦产于山西省忻州市神池县,种植历史悠久,据说莜麦最早起源于我国华北一带的高寒山区,神池县可能就是莜麦的最早发源地区之一。据《山西省统计年编》记载:民国二十四年(1935),神池莜麦种植面积36.2万亩,占到粮食作物总播面积的56.9%,总产130.32万公斤。建国后的统计数据显示,1949年到1970年,神池县的莜麦播种面积一直稳定在25万亩左右,最高年1964年达到27.53万亩。1971年到1990年20年中,播种面积有所减少,但神池莜麦远近闻名,1977年11月曾在神池召开过华北地区莜麦生产协作会议。2003年山西省政府把神池县列为建设优质小杂粮产区重点县,全县莜麦播种面积又逐年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