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平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尤家庄村地处平山县中部,北邻滹沱河南岸,南靠横山,西邻大吾乡政府,东临东柏坡村,位于平山县城西北15公里处。东、西、北三面带较为平坦,地貌近似河套平原。尤家庄小唱的发源地――尤家庄村,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文化人才,文艺活动较为兴盛,是全县闻名...

“平山北冶抬皇杠”是起源并流传于北冶乡天桂山一带的极具当地民俗特色的舞蹈。表演者的装束为红、黄两色相映衬的古装打扮,两人抬一杠,杠杆用硬木做成,丈余长,中间粗,两头细,带有韧性,适合抬杠。杠箱四面绘有各种图案,杠箱两头各顶一个大铁环,上系铜...

北白砂村位于鹿泉市北部,该村周围地下有厚层白砂,故以白砂为村名。鹿泉市北白砂舞龙是一项传统民间花会表演活动。该活动发源于清代初期,迄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北白砂舞龙是当地重大节庆活动的助兴表演活动,因其龙身长、套路多、阵容大而闻名于世。乾隆四...

在石家庄城乡,广泛流传着王莽赶刘秀的传说,史称“刘秀走国”。刘秀即汉光武帝,东汉开国第一帝。 西汉末年王莽新朝被推翻后,汉更始帝刘玄继位。更始二年(公元24年)正月,刘秀被封为破虏将军到河北安抚州郡。王莽在邯郸自立,率军追杀刘秀,民间却说是...

平山坠子戏是流传于平山县苏家庄乡树石村一带的独具特色稀有地方戏曲剧种。该剧种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艺术个性,以连台本戏、故事情节曲折、表演细腻为主要特征,兼有通俗易懂,吐字清晰,语言流畅,地方韵味浓厚,唱词以十个字为一句,唱腔独特等特点。平...

  西王庄丝弦是流传于平山县小觉镇西王庄村一带,富有平山地域特色的丝弦戏,是石家庄丝弦中路丝弦的重要组成部分。西王庄丝弦在艺术表现、唱腔和剧目传承上均有特色。 石家庄丝弦于明代诞生后,很快传到了河北大部分地区和山西一些地方。清光绪以后,丝弦...

平山王母祭典是平山县王母村一带村民为祭拜本土出生的女神王母娘娘而自发形成的以道教文化为主要活动内容的民俗文化活动。 传说,在汉代以前,王母村一带因桑姓聚居而被称为桑家街。该地流传有这样的传说:“王母娘娘本系该村桑氏之女,因哥嫂不贤,常逼其牧...

“温塘桃花浴”是起源并流传于平山县温塘镇温塘村一带,以温泉水为载体而衍生、发展起来的一种民俗活动。 每年农历三月,是洗桃花水的最好时节。四面八方的人们纷纷前往温塘沐浴“桃花浴”,有病治病,无病防病,洗去一冬的秽物,迎接崭新的春天,形成一年一...

平山张果老传说系流传于平山县岗南镇、大吾乡一带的民间传说故事,是平山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果老,姓张名果,传说是“八仙”中的长者,故称张果老。据传,张果老的家乡是平山县霍宾台村。霍宾台又叫侠门台,该村距平山县城20公里,北临岗南水库,西...

平山西调秧歌在《平山县志》早有记载,在平山流传已久,起源考证不详,至少达数百年以上。现今只有刘家沟、白龙池、辛庄、柏树庄、观音堂等几个村庄有人能演。其中,刘家沟村和白龙池村,同属古月镇辖区,是目前平山西调秧歌最主要的流传地。刘家沟村在古月镇...

南冶村地处平山县西南部深山区北冶乡,太行山在这里形成的断层特征清晰可见。在断层山之间的河谷狭地上,生活着一辈辈智慧淳朴的南冶人。南冶一带,历来是平山县西部山区有名的“文艺窝子”,文艺活动兴盛。 南冶“脸子会”,是当地俗称,化装武术的一种。以...

属地:石家庄灵寿县     类别:民间舞蹈     武凡同高跷马是一种脚踩高跷,身系竹马、跷、马结合的民间舞蹈。发源并流传于灵寿县武凡同村。武凡同高跷马有着悠久的历史,表演形式独特,影响力大。     武凡同高跷马产生于清光绪二年(1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