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黄浦区小吃

排骨年糕

排骨年糕,是上海一种经济实惠、独具风味的小吃,已有50多年历史。大排佐以小而薄的年糕,经油氽、烧煮而成,既有排骨的浓香,又有年糕的软糯酥脆,十分可口。排骨色泽金黄,表面酥脆,肉质鲜嫩。入口糯中发香,略有甜辣味,鲜嫩适口。排骨年糕的两大主料——排骨和年糕都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可为幼儿和老人提供钙质,具有滋阴润燥、益精补血的功效。

蔬菜包

蔬菜包是用精白面粉作皮,馅心则是用青菜、面筋、冬菇、冬笋、五香豆腐干剁碎后配以香油、糖等调味品制成。将包好的素菜包上笼蒸熟后,皮白松软,馅心则绿中生翠,鲜艳悦目,一开笼就满室生香,食之味美爽口,多吃不腻,百吃不厌。

八宝饭

上海人过年必吃八宝饭。各地的配方大同小异,上海的标配有糯米、桂花、红枣、薏米、莲子、桂圆等果料,再佐以糖、油等调味,蒸熟后再浇上糖卤汁即成。味道甜美,寓意圆满美好。

锅贴

锅贴是一道汉族面点,属于苏式小吃。锅贴恐怕算是生煎的叔表兄弟,虽然形状完全不同,但制作工艺却差不多。如果说生煎是油炸肉馒头,那么锅贴就是饺子的油炸版。在北方,人们常把吃剩的凉饺子煎炸一下,一来是为了节约,二来又能吃出饺子的不同风味。锅贴的底应该比生煎略薄一些,面皮的吃口更有韧性,里面的馅不在肉多,而在于汁美。

老城隍庙鲜肉锅贴

锅贴是一种煎烙的馅类小食品,制作精巧,味道精美,多以猪肉馅为常品,根据季节配以不同鲜蔬菜。锅贴的形状各地不同,一般是饺子形状。锅贴恐怕算是生煎的叔表兄弟,虽然形状完全不同,但制作工艺却差不多。如果说生煎是油炸肉馒头,那么锅贴就是饺子的油炸版。上海的小吃可谓是非常丰盛,不胜枚举,特别是在城隍庙,进去之后简直让人目不暇接。占了这样的地利,老城隍庙鲜肉锅贴当仁不让受到外地游客喜欢。

小绍兴白斩鸡

小绍兴,创始于1943年,距今已有近70多年的历史。其前身是粥店;创始人章润牛、章如花兄妹,由于章氏兄妹的鸡粥摊没有招牌,而摊主章润牛一口绍兴音,加上他个子瘦小,一些老顾客都以“小绍兴”相称呼,久而久之,“小绍兴”就成了鸡粥摊的摊名了。白斩鸡是上海地区汉族名菜。“说起白斩鸡,要数小绍兴”,这已成为了许多上海人的口头禅。由于“小绍兴”是精选上海浦东一带所产著名的“三黄鸡”,质量好、味道鲜美,而赢得了广大顾客的喜爱。

非遗点心

银丝卷的制作技艺,被评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此同时,国际饭店的银丝卷也被评为“上海金牌小吃”。小油饼原来是北京地方的特色风味,历史悠久,享誉京帮点心的“四大金刚”之首。盘丝饼面丝金黄透亮,酥脆甜香爽口,一丝丝条细均匀,不并、不断、不 乱。四喜蒸饺的造型美观,色泽艳丽,吃起来清香可口,回味悠长。

宝和蟹形酥

王宝和大酒店以酒祖宗,蟹大王闻名于上海滩,其中最为代表的点心就是蟹壳黄,为了更加完善蟹宴点心,我们通过对传统点心的改良创新,采用新鲜的明虾球作为主料,加入醇香的蟹黄和清爽的芦笋,形成新口味,并且在外形上大胆创新,将原先最为普通的造型改良成了一只栩栩如生的大闸蟹造型,由此应运而生了全新的蟹形酥。

功德素菜包

上海功德林是一家老字号,源自1922年阴历四月初八释迦牟尼生日这天开设的功德林蔬食处,店名取吃素可以“积功德成林,普及大地”之意。由于吸收了各地帮别的精华,功德林形成自己独特的素菜特色风味,擅长用烧荤菜的方法制作素菜,色、香、味、形俱全。 功德林素菜包是以香菇、豆制品等素蔬为原料,用植物油制成馅料,采用发酵面皮包制而成,故名"素菜包"。此包首创于上海功德林菜馆,如今已成为上海素菜馆和中式点心店闻名的名吃。

煎堆

煎堆又叫麻团、珍袋,麻球,传统小吃,流行于全国各地大部分地区。在广东是指拳头大小、油炸糯粉团,表面满是芝麻的食品。它是用糯米粉加糖、油炸花生碎、芝麻等,放到锅里用油煎成。 煎堆风味独特,制作考究。色泽金黄,外形浑圆中空,口感芳香酥脆体积膨大滚圆,表皮薄脆清香,而又柔软粘连,馅又香甜可口。有团圆甜蜜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