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丰以农为本,重耕教读,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中和节,都要敬奉土地诞辰,举办隆重的祭社活动,尤以五都最盛,当地人称之为蜡烛会。届时每家敬献红烛一对、金鱼一缸,齐聚本家族“福德祠”(即土地庙)举行盛大的祭祀庆典。二月初二时还有一项内容就是“龙抬头”,全镇还要举行祭龙活动,预祝一年复始风调雨顺,大地丰收。各乡镇村庄的舞龙队伍争相竞技。各家各户在这一天还用面团制作成各种昆虫模型,如蜻蜓、蚱蜢、知了、青蛙等,盛于清洁瓷盘,鼓乐游行,象征百虫复苏,迎接春天的到来。蜡烛会这天,白天演戏,晚上张灯。现场红烛摇曳、金鱼摆尾,全镇各种民间技艺也挑灯夜游。各种车灯、马灯、飞禽走兽灯、人物灯皆装机关,能走能飞,争奇斗艳,热闹非凡。...

婺源抬阁主要流传于赋春镇甲路村一带,也称抬阁戏,婺源抬阁就是抬着的小戏台。戏台由基阁、中盘架和上盘架三部分组成,约有二平方米大小,周围饰以雕栏,挂上青纱帐幔,饰以龙、凤、鹤、祥云、水花等彩灯。基阁左右各有铁环二个,以长木穿过,四人或八人扛抬。上盘架是装扮成各种不同戏剧人物、故事造型的孩童。抬阁精彩之处就在于这些孩童分层而立,多的可达3层,各层阁体上均有柔性支柱,巧妙地隐立于阁体彩物间,扮演各种戏剧人物的孩童,或站或坐或悬空于这些支柱上,彩服则巧妙地将支柱遮掩起来,观者看不到任何支架设施。阁体外面按剧情需要彩饰成亭台楼阁、石桥彩虹、山川、渔船、云端或花卉等,虽层层叠叠却浑然一体。...

婺源豆腐架属农耕文化产物,原是当地百姓用驱魔逐疫,降吉纳福和祈求风调雨顺的一种民俗活动。以后又演变为传统节庆日烘托喜庆气氛而展示。每逢重大喜庆节日乡民就会自发组织起来,制作各式剧目的豆腐架、游街巡村,久之逐成习俗。早在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江湾店联就有关于豆腐架的民间记载:“架子鳅肴豆腐勺,台面秋千掌上飘。”说的就是江湾豆腐架。婺源豆腐架既有广东民间飘色艺术的影子,又有江西抬阁的古风遗韵,按表演形式可分为独塑、双塑和群塑几种。它是以游动式的立体舞台〈做豆腐的架子〉为平台,在豆腐架上用彩绸花帛装饰四周,由七岁至十二岁的儿童担任塑型人物,扮演成戏剧中的人物造型,按照昆剧、徽剧、京剧不同形式的脸谱化装而成。小孩造型戏剧的题材多取自于历史典故和传说戏剧人物,每抬架子一个典型故事人物,情巧奇美,仪态万千。塑形人物不演不唱,但旌旗彩灯,鼓乐开道,舞龙断后,一拨人马浩浩荡荡,热闹非凡。...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位于长江中游南岸。余干县濒临鄱阳湖,有着悠久的渔业生产历史,其中渔民鸬鹚捕鱼独树一帜。鄱阳湖余干渔民“鸬鹚捕鱼”习俗,迄今有几千年的历史。鄱阳湖畔余干渔民养鸬鹚捕鱼,是古时一直到近代,余干内河渔民主要捕鱼方式之一。鄱阳湖渔民鸬鹚捕鱼习俗是渔民原始渔业生产遗风的残存,目前主要分布在鄱阳湖畔地区,余干县的康山、大塘、山塘、瑞洪、枫港、鹭鸶港乡等地区目前仍有一些饲养鱼鹰来捕鱼的人家。...

石塘桥灯是一项包含了灯、戏、舞等传统民间艺术的表演活动,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石塘百姓为求来年风调雨顺、安居乐业,每到正月初六,就举行灯会,而桥灯都是做为压轴戏,因此又被称为“缀大灯”。石塘桥灯工艺独特、制作精巧、式样繁多,经过千百年的锤炼,各类灯具已成为融手工、书、画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的传统灯艺品。石塘桥灯盛会是由当地民间组织自发倡议举办的,有自己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方案。桥灯会共分为五组灯,分别是桥灯、龙灯、生肖灯、花灯、财神爷灯。参与表演人员约六百人,其中桥灯规模为193板,每板长1.6米,加上龙头和龙尾共约长320米。如今,石塘桥灯表演主要分布在石塘街道、港背村、彭村,以石塘街道为主要集中点。...

石人乡全乡十个村,村村都有桥灯会组织,并选有龙头手,由长者牢头,以老带新,代代相传。每个村里的桥灯会,少则数十桥,多则数百桥。...

石人殿位于江西省上饶县石人乡石人村,始建于晋,扩建于唐,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御赐“鹰护殿额”,明嘉清21年(公元1542年)封李德胜为“西济宏道护国崇兴真君”增建道院,住殿修真道士日增,庙会活动已在当地具有很大影响。每年农历九月初一日,按惯例,当地百姓要举行传统的庙会活动,以求一方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火针是中华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功能主要是用火烧红的针尖迅速刺入人体穴内,以治疗相关的疾病。火针具有温经散寒痛肿等症的治疗。...

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浩如烟海,渊源流长。江西省万年县张氏传统中医药烧、烫伤疗法,疗效神奇,历经百年传承至今,使众多烧、烫伤患者恢复健康,名扬各地。目前,在医学界大面积深度烧伤可以说是一种很难治愈的疾病。而万年县张氏传统中医药烧、烫伤疗法采用生地、黄苓、黄连,麻油等中草药,经过祖传秘方配制而成的外敷药和内服中医药剂相结合的疗法,用来专治烧、烫伤。其特点是:迅速止痛,保持创面湿润、杀菌、抑菌、保持创面湿润,修复和再生功能。该疗法费用低,恢复快,无毒副作用,且治愈后不留疤痕,是专治烧、烫伤的祖传中医秘方。...

木叶纹黑釉瓷制作技艺是古吉州窑独创的传统制瓷技艺。历史悠久,工艺独特,工序复杂,其成品形态各异,质朴天成,自古享有“木叶无双”“世之神器”之美誉。该项技艺师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代表了我国古代陶瓷釉面装饰工艺的高超水平,在陶瓷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鄱阳瓦屑坝位于江西省鄱阳县的莲湖乡(明代称立德乡)、鄱阳湖东北岸的吴家港边。是中国八大移民圣地之一。元末明初时,在“江西填湖广” 的浪潮中,有二百一十余万江西移民从瓦屑坝出发,移民到湖广地区。六百余年来,数以万计的瓦屑坝移民后裔来根祖之乡---瓦屑坝祭祖,形成一种久经不息,长盛不衰的祭祖习俗,延续着中华民族寻根问祖,认祖归宗,缅怀先辈的特殊情结。...

鄱阳张王庙庙会又称赛神会,始于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至清代兴盛,经民间口授心传延续至今。在每年正月初八日举行张王(张巡:公元709-757年)、柳母“出巡”和“省亲”(拜丈母娘年)仪式,十一月初五日举办庙会活动,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信息。...

鄱阳管驿前晏公庙立庙于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年),迄今已有630多年历史。庙会活动是明万历年间起始并延续至今,奉祀江西水神“神霄玉府晏公都督大元帅”。 以佑风调雨顺、农渔兴旺。...

横街地处玉琊溪峡口水库以东一华里,东距玉山县城十二公里,自古以来为我县西乡水陆交通要道,是前往三清山、怀玉山风景名胜旅游的重要交通要道之一。...

江西省万年县石镇镇传统灯彩已有百年历史.尤以木头架子、竹篾、彩纸、麻绳为主材料的活动灯彩最具特色,一般在春节、元宵期间展出。此灯彩台面为宝塔式2-3层不等,每层中有四至五组以竹篾为骨架彩绘戏曲造型人物,可同时展示十多种戏曲。内容取材于《西游记》、《鹬蚌相争》等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灯彩底部装有木制齿轮传动装置,牵引人物活动的几十股线绳缠绕之间。外侧有一摇手,由1人操作各组人物就会活动起来。《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灵巧活泼挥舞金箍棒,性格鲜明。《鹬蚌相争》中的蚌与鹬鸟相持争夺,蚌蛤一张一合,形象逼真,饶有生活情趣。围绕各种灯彩人物的是各种花灯、鼓灯、走马灯,每盏灯贴着五彩缤纷的细纹刻纸,灯内燃起蜡烛,灯光映照四周刻纸琳琅满目、瑰丽多姿,烘托出热闹非凡的喜庆气氛、深受群众喜爱。...

叠山绳龙灯是指流传在以弋阳县双港村为中心包括马岭、徐黄、外厂等周边自然村的一种祭拜社公庙的民俗仪式。村民以毛竹原料编制龙头、龙尾和七节龙身,各节之间用横麻搓绳连接,每节内空中绑扎浸油草纸作为光源。与别的地方龙灯相比,叠山绳龙灯外披红布,红布上没有绘饰鱼鳞纹,造型古朴,简洁,舞龙队员拉动绳子表演跳跃、翻转、盘旋等动作并配以弋阳腔唱和形式营造热闹气氛。叠山绳龙灯活动从正月初六祭拜社公庙请灯开始至十五元宵节晚上再次祭拜社公庙烧灯结束。社公庙祭拜仪式规矩严格,不准女人参加,且任何人不得发声。期间的舞龙活动,参与人数众多,非常热闹,在当地影响极大。...

胡氏传统中医痔疮疗法,采用虎杖、冰片、五倍子等中草药,经过祖传秘方配制而成的外熏外洗药,即胡氏痔疮散剂,配合针灸二白、次髎穴,用来专治痔疮,是民间专治痔疮的祖传秘方。其特点是非手术疗法,痛苦小;疗效显著,愈合快;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无毒副作用;费用低;不易复发。...

余干江氏传统中医正骨法的创始人名江楼,三十年代在上海师从著名武术家王子平先生学习武艺、中医理论及伤科正骨手法。1933年参加江西省举办的国术擂台赛,获得了全省第一名。同年又代表江西省参加全国在南京举行的国术比赛,获得国民政府体育委员会颁发的“国术无双”奖牌,1937年他再次代表江西省出席在长沙举办的全国武术擂台赛,荣获第二名,获得银质奖杯一只。解放初期,任余干县人民医院骨伤科医师。1979年获国家武术比赛一级裁判称号。1981年被余干县政协聘为政协委员。...

余干县古埠镇“盆栽烟花”是一种大型烟花组合,综合了炮竹与烟花的多种技术精华。古埠盆栽烟花系清末民初由第一代传人黄启明发掘传承,至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上世纪六十年代,第二代传人黄启明之子黄科喜曾被请到南昌燃放,轰动省城。后来第三代传人黄深泉又进行了改进,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独树一帜的烟花。...

玉山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东临浙江,西接安徽,南连福建,素有“两江锁钥”、“八省通衢”、“豫章第一门户”之称,交通通讯很发达。怀玉山脉横贯县境西北部,是赣、皖、浙三省的天然屏障。主峰云盖峰海拔1538米。山高谷深,云遮雾罩,林木葱茏,潭瀑溅玉。这里因古代江右四大书院之一的怀玉书院和方志敏清贫故事发生地而闻名于世。人文底蕴深厚,人杰地灵。在这莽莽崇山峻岭中蕴藏着丰富的优良制砚材料——罗纹石。...

兴安酥(历史上横峰称兴安县),又名芋头糖。最早明朝就生产于葛源,是葛源的传统食品,故又名葛源芋头糖。是一种用上等糯米掺和芋头,外裹芝麻、白糖、茶油等原料制成的食品。因为其选料精致、糯甜可口、酥松香脆而久负盛名,而且葛源的芋头糖,别处无法效仿,即使用同样的原料、同样的方法,制出来也及不上葛源芋头糖。原因是葛源的糯米好,葛源前山村一带山高水冷,生产时间长,种植的糯谷具有质白、软粘的特点。所以葛源生产的兴安酥具有酥、香、脆等特点,进口消融即化,故又名料化糖。《横峰县志》记载,清代曾被列为贡品,深受皇宫青睐。...

葛源葛粉加工技艺历史悠久,系采自山中豆科藤本植物葛的根茎,经水磨而澄取的淀粉。根据《横峰县志》记载:“隋末唐初,苏、冯二姓定居于盛产野葛的溪水源头,就开始采掘葛粉。”因横峰葛粉具有洁白晶莹、消暑祛火、润喉清肺、清热解毒等特点,明、清两朝葛源葛粉曾作为贡品贡奉朝廷。...

弋阳大禾米粿(又名“弋阳年糕”)制作的历史久远,据咸丰元年版《弋阳县志》记载:“弋阳大禾谷米白长大”。1991年版记载:“弋阳大禾米粿制作始于明代,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系选用优质纯正、洁白、质软的弋阳特产大禾米,经过三蒸二百锤加工而成,具有洁白如霜、透明似玉、油质发亮、韧性可口的特点”。...

鄱阳草本灌芯糖是一种经手工技艺精制而成的传统食品,外形为圆柱形,长短可自由截取,形似香烟。外层为一层薄薄的麦芽糖皮,里层包着主要由:糯米、小麦、植物油、黑芝麻以及姜、陈皮、桂花、茴香等多种材料制作而成的芯料,是一种古老传统低糖生态食品。...

河红茶全称河口红茶,其得名是因明清时期,中国的茶叶对外贸易进入增长期,而产品多以集散地命名,由于闽赣皖各地名茶俱在铅山河口镇包装集散,然后分销各地,故统聚武夷山脉各产茶地而精制的红茶又名曰“河红”。河红茶是中国最早出口的红茶,受到欧洲上流社会以及皇室的喜爱。河红茶色泽乌润,高山韵香明显、十泡过后会出现薄荷清香;滋味醇厚、甘甜爽滑;汤色红亮、浓郁、清澈、有光圈;杯底香浓郁。稠度好,回甘快好。茶汤甜醇,泡浓有粘稠感,广受国内外消费者好评。...

串堂,是一种以民乐演奏为主,辅以唱腔的民间曲艺表演形式,发源于江西东北部的饶河流域和信河流域,流传于当今上饶市全境及省内的周边市、县,是赣东北地区所独有的一种曲艺形式。敲锣鼓,奏管弦,乐手兼演唱,一人串多角,唱戏文,不演戏,是串堂艺术的特点。1986年编印的《鄱阳戏曲志》引用了清道光版《鄱阳县志》的记载:“招集优伶至家表演曰堂会,串堂兼此二义,但坐唱而不表演耳”。...

串堂,是一种民间民俗音乐艺术形式,早在北宋末年,就在万年一带广泛流传,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旧时,万年一带称文艺演出团体为“戏班子”,故而将这种走门串户的民间民俗音乐的组织称为“串堂班”。串堂班成员干练,道具设备简单,平时以走村串户为主,而且召之即来来之即唱唱完即走。农民私家娶亲嫁女、做屋上梁、老人祝寿,大多会请串堂班来家热闹一番。后来发展到老人去世也请串堂班来参与祭祀活动。...

玉山县地处闽浙皖赣四省边界,有“两江锁钥,八省通衢”之称。玉山经济活跃,文化繁荣,有关史料证实,玉山在宋代已形成戏曲活动中心。...

饶河戏,又称饶河调,是赣剧的一支重要流派。她综合江西各大戏剧种的各种声腔,以江西五大河流之一,流经鄱阳县城的饶河命名。是饶河(鄱阳)人在南戏和弋阳腔的基础上经过改造发展,变一唱众和、锣鼓伴奏、以板击节的高腔,与乱弹、徽剧、秦腔、昆曲等皮黄声腔溶融揉合,形成的唱腔丰富、剧目众多,乡土气息浓郁的民间戏剧。...

江西少数民族以畲族为主,畲族聚居区以铅山为最,铅山则以太源畲族乡为最。太源畲族乡位于铅山县西南方,地处闽、赣两省边界,武夷山北坡山区,总面积78.5平方公里,人口1710人,其中畲族同胞230户,861人,姓氏为雷、蓝二姓。太源畲族乡的畲民大部分从福建汀州府(今汀州县)迁来,小部分从福建省建阳县、上杭县及本省贵溪县迁来。最早迁入太源畲族乡石潭坞的蓝姓畲民,是明嘉靖年间,至今已有18代。...

鄱阳渔歌是民歌的一个种类。当地因处鄱阳湖东北岸,河汊密布,自古至今,沿湖居住的人们多以渔为业,渔歌流传广泛,有“泽国芳草碧,梅黄烟雨中,枫红送暑归,翠竹迎飞雪”的渔歌形成土壤。唐代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云:“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用艺术手法再现了鄱阳湖渔歌的动人情景。...

龙溪祝氏宗祠占地2583平方米,存有前厅、中堂、后厅三进,内置戏台、跑马楼及各式厅堂、厢房和“崇德”“报功”寝房。功能完备,错落有致。整幢建筑荟萃了赣、浙、闽、皖各种建筑技艺,建筑构件中的石雕、木雕涉及的技术涵量和内容极具地域特点。...

上饶信州等地盛产苎麻,数千年前古越先民便在这里从事苎麻的耕种并用于手工织布,延续到清末,信州夏布逐渐形成气候。信州沙溪镇素有“苎麻之乡”的称誉,夏布一直是其支柱产业。该地百分之八十的农民擅长种麻织布,信州夏布远销韩、日、美、英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说唱形态。鄱阳渔鼓的说唱形态分坐唱和走唱两种。“二下响”渔鼓为“坐唱”形式;“三下响”渔鼓,因其保留了旧时沿门乞讨的形态,所以既可“走唱”也可“坐唱”。 无论坐唱与走唱,都不受时间与场地的限制,说唱时主要靠面部和眼神的表情,说表时可用右手适当比划,以表达人物的感情和内容的需要。新编渔鼓则对传统表现形态有所突破,加上了乐队伴奏,说唱者由一人增至数人,可载歌载舞,渔鼓筒由乐器转变成道具。...

玉山县怀玉乡位于道教圣地三清山下,怀玉山既是道、佛、儒教活动频繁的名山,更是戏剧演艺活动的重要区域,“玉山班”演艺的诞生地,也是赣剧重要源头之一。怀玉山乡锦溪村村民爱好戏剧演艺活动,至今还保留玉山班演艺的活动模式。锦溪村素称“赣剧之乡”,因平日祭祀活动繁多,渐渐形成各种班社,统称为“玉山班”,即玉山戏班。...

横峰傀儡戏,俗称吊戏,又名提线木偶戏。传自近邻玉山县和铅山县。元代时,玉山县就有观演“玉山傀儡天下绝”的诗赞(见《四库全书》贝琼《清江诗集》卷四)。今存紫鸿班、紫霞班、紫荆班仍有活动。...

九江采茶戏,俗称“茶灯戏”、“茶戏”,雏形始见于明末清初。明末时期,九江、瑞昌一带盛行的灯彩与传入九江境内的赣东铅山茶灯戏相结合,形成了赣北茶灯戏。乾隆年间,茶灯戏又与流行于赣北一带的黄梅采茶腔相结合,进入半班后,逐步形成了一个赣北地区最具特色的地方剧种。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着手编纂《戏曲志·江西卷时》,将其定名为“九江采茶戏”。《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第146页,肯定了“九江采茶戏”的冠名。...

处于吴头楚尾的上饶,兼蓄吴楚遗风和百越余韵,千百年来,诸多的文化形式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延续传承,其中,以姚金娜为代表的信州民歌,最具地域特色。...

清乾隆年间“花部乱弹”勃兴,许多外来声腔如:秦腔、石牌腔、梆子腔、宜黄腔、楚腔等进入江西赣东北地区相互交流,又与弋阳腔、昆曲、浙调、浦江调、上江调相融,于是形成了一个雅俗共赏诸腔并存的戏曲剧种—信河乱弹腔。...

吴城排工号子产生于扎排、放排的全过程,直接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一种来自于原始的声乐。不同的劳动,有不同节奏的号子。大体按工序可分为扎排、捞排、倒梁、扛排、拉排、传缆、绞车等。扎排号子:是排工将木头扎成底排的号子,也就是木排的第一道工序的劳动唱词。捞排号子:是几个排工一同用铙钩将飘浮在水面上的木头先沉下水,再借着木头的浮力,由一人领唱众人和,齐心协力将木头迅速钩上底排。倒梁号子:是排工将木排的首、中、尾用缆子把横梁紧紧扎牢协力清唱,其目的是防止木排过急流险滩时被冲散架。扛排号子:是当木排搁浅时,排工跳入水中每人用一根碗口粗细的木头伸进排底,或以肩膀扛或以臂膀使劲撬动木排的号子,这种号子声音低沉浑厚,听之令人有抑婉凄然之感。绞车号子:是排工放排前摇动绞车起锚准备运行时唱的。扛排、捞排、传缆、绞车等等一系列的体力活,讲究的是分工与合作,需要大伙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种劳动号子,主要是用来统一指挥、协调动作、鼓舞士气。号子的演唱形式多种多样,有一领众和的多人唱,起句高亢、激昂,和声则配合默契、低沉、有力,生活气息浓厚。节奏铿锵,音调粗犷,气势豪迈。歌词有两字、五字、七字句,间以衬句有对比有较自由的个人唱,它们都与劳动的力度的强弱、动作的快慢相关联。排工号子大都是生活气息浓厚。节奏铿锵,音调粗犷,气势豪迈。歌词有两字、五字、七字句,间以衬句连接和扩展。曲调的特点一般是用材较少,结构上常用一个单一乐节或乐句加以多次变化重复,句幅较短,简洁明快,大多用一个基本统一的节奏型,贯穿前后。...

婺源乡村文化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文化发轫于秦初,崛起于南宋,鼎盛于明清,不仅包括独具特色的徽州商帮,新安理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徽派建筑,还包括富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州民间工艺和徽菜等。涵盖了哲学、经学、史学、医学、科学、艺术等诸多领域,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典型标本和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徽文化的集中体现。...

婺源产茶历史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千年茶乡的茶农、茶妇、茶商、茶客们,在产茶、制茶、贩茶、品茶的悠久历史习俗中,孕育、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婺源茶艺。在婺源流传至今的茶艺表演节目有:农家茶、新娘茶、文士茶等。其广义的内容除表演外,还包括茶亭、茶歌小调、茶画等等。...

玉山紫湖花灯源自古时福建闽南灯会。清朝顺治、康熙年间闽南人祖先移民紫湖以后,由于居住分散,不能实现街道形式的灯会,于是在正月每家每户就提着灯笼聚集在一起,形成一条各式花灯组成的长龙,穿行于道路与各家各户,这就是流传至今的紫湖花灯,闽南俗语称之为“浪灯”。它是玉山县紫湖镇人民群众庆祝丰收、喜迎新春,祈求风调雨顺、祛邪消灾的民俗活动,同时闽南语“灯”与“丁”同音,说“添灯”即是“添丁”之意,游灯也有祈求人丁兴旺之意。...

德兴海口地处山区河流谷地,凭借优良的水路交通与贸易河港,适宜农耕商贾。唐末,董氏开基始祖董申在此择佳水名山,聚族而居。因自然和谐的耕读文化,重义践诺的商贾文化,科第绵延的仕宦文化互相交融,明清时期,海口董氏家族形成其固定的家规家训,于历代家谱中明文记载。其倡导为人要正己养德,孝悌笃行,家庭和睦;对外要敦睦乡里,择善而从,扶危济困;学文应敬重师长,刻苦自励,经世致用;为官要廉以律身、刚直不阿、勤政爱民等。经商要义为利先,诚实守信,公平交易等。...

自古以来,生活在湖边的余干渔民,在与湖同呼吸、共命运的岁月里,创造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物质文明,还在渔俗文化方面匠心独具,是环鄱阳湖地区渔俗文化的代表。“开港”传统习俗从明朝形成,也被民众称为“开渔”,一直延续500多年,中间经历了明清、民国、解放初期、现代等几个时期的沿革,开港从民间大姓垄断变成了政府统一管理,部分程序被保留,也有很多习俗在岁月的变迁中丧失。...

翻九楼习俗大约在清末时期从福建地区流传至上饶县,是以福建临水夫人信仰(也称“夫人教”“奶娘教”)为核心的南方古代社会宗教与民俗传统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形态。因翻九楼习俗表演时头扎红巾,在江西上饶县黄沙岭乡当地也称“红头教”。黄沙岭乡麻墩村人周宏生为第一代传人(也是三十三代),至今已传至第四代(三十六代)周庄武。广信翻九楼习俗多在当地庙会、祭祀、祈福、禳灾等各类活动中举行,最为隆重者为每岁春秋两季社日对社神的祭拜仪式,时间分别为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

榫卯技艺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工艺创造,以其悠久的发展历史,“虚实相生、以制为衡”的工艺理念和独具匠心的架构,被誉为中国古典木艺的灵魂。此项工艺在江西省鄱阳县珠湖乡、莲湖乡和莲花山乡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积厚遗远、传承至今有九百余年历史。当地的永福寺塔(1024年)、饶州府文庙(1650年)、郭西庙1880)、莲花寺(1927年)等古建筑都遗存有鄱阳传统木作榫卯工艺的印记。...

婺墨指婺源以传统技艺手工生产,以松烟、桐油烟、漆烟和胶等为主要原料制作成的特种颜料,主要供传统书法绘画使用。婺墨是徽墨中的一大流派,旧时各流派的原料配方、制作技艺皆不外传,因此各流派皆各有特色。婺墨是婺源享有盛誉的传统工艺品,历史上曾以“落纸如漆,万古存真”的美誉而闻名四海,见赏艺林。...

上饶县剪纸的多层彩色立体剪纸是当今剪纸作品中的巅峰艺术,作品强调主题性创作和视觉语言,选用特种纸,融入严谨染色技术和粘帖技术,每道工序环环相扣、步步关键,大胆采用多层颜色叠加制作方法,使平面剪刻纸艺术产生三维立体效果,经过图片创意处理、分层、画、熏、刻、装裱等3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上饶县剪纸具有突出的个性特征、很高的美学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广丰传统木雕博采众长以江西木雕文化为基础,融合浙江东阳的平雕和福建的圆雕于一体,形成了刀法细腻、依形造势、注重神态表现的特色。木雕作品涵盖了人物、山水、花鸟等各系列,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

广丰道士戏是一种在道场斋醮仪式中表演,融唱、念、做、舞于一体,用以宣传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的传统道教声腔说唱艺术。道教流派众多,主要是北全真,南正一。广丰道教属正一派的支系——散居道。他们半农半道,散居农村,居家行道,又名伙居道。故广丰道士戏又称散居道士戏。...

铅山县葛仙山,为著名的道教名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上饶市铅山县中部,系武夷山支脉。葛仙山道教音乐又称法事音乐、道场音乐,开始于宋代,是葛仙山玉虚观进行斋醮仪式时,为神仙祝诞,祈求上天赐福,降妖驱魔以及超度亡灵等诸法事活动中使用的音乐。...

  脱胎漆艺系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其漆器以造型新颖、漆面光泽明亮、制作精巧、内壁平滑而著称,与景德镇瓷器、北京景泰蓝并列为“中华三宝”。   鄱阳脱胎漆器起步于先秦,历代传承,到晚清有了重大发展与突破。鄱阳脱胎漆器凝固成形脱胎制模工艺,为脱胎漆器制作工艺开辟了新的...

  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其主要制作地和成名地在古徽州歙县,故称歙砚。江西省婺源县原属徽州,所产亦称歙砚。汉、晋时期已有歙砚问世,至唐代名声日盛。开元以后,龙尾砚石被发现,歙砚更为世所珍重。南唐后主李煜视歙砚为“天下冠”,在歙州设置了“砚务”,擢砚工李少微为“砚务官”,歙砚的身价从此扶摇直上。宋代...

  铅山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今属上饶市。境内峰峦起伏,水系发达,植被茂盛,水土保持良好,盛产毛竹。连四纸的原产地在铅山县,明代高濂《遵生八笺》把“铅山纸”列为元代“妍妙辉光,皆世称也”的精品。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有数处记载了铅山造纸状况,对铅山纸品种的连四、柬纸作了说明,并给予很高评价。 <...

  古代徽州辖地包括今天的安徽省黄山市和江西省婺源县。“徽州三雕”是古代徽州地区流传的木雕、砖雕和石雕三种工艺的统称,它们均为古代徽州地区明清建筑的装饰性雕刻,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   徽州古建筑以民居、官宅、宗祠、庙宇、廊桥、牌坊为主,无论建筑部件还是家居设备都具有...

  徽剧是一种重要的地方戏曲声腔,主要流行于安徽省境内和江西省婺源县一带。明末清初,乱弹声腔传入安徽,与地方声腔及民间音乐结合,在安庆府的石牌、枞阳、桐城等地形成拨子。乾隆年间,拨子与四平腔脱胎而来的吹腔逐渐融合,形成二簧腔。二簧腔又与湖北西皮形成皮簧合奏,奠定了徽剧的基础。 />...

  弋阳腔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南宋中期,兴起于浙江的南戏经信江传入江西,在弋阳地区结合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于元末明初孕育出一种新的地方声腔弋阳腔,与昆山腔、余姚腔、海盐腔并列为当时的四大声腔。弋阳腔以弋阳为中心,主要在江西省内的贵溪、万年、乐平、鄱阳、浮梁、上饶等一些地区传承延续,明代前中期曾流布...

  傩舞是广泛流传于各地的一种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间舞,是傩仪中的舞蹈部分,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期间表演。现存傩舞主要分布在江西、安徽、贵州、广西、山东、河南、陕西、湖北、福建、云南、广东等地,各地分别有“跳傩”、“鬼舞”、“玩喜”等地方性称谓。傩舞历史悠久,成型于周代的宫廷“大傩”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