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上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虞是举世公认的越窑青瓷发源地,形成于汉代,鼎盛于三国西晋,全盛于五代北宋,至北宋中晚期日趋衰微。上虞也是早期越瓷的中心产地,迄今已在境内发现各时期古窑址近400处。越窑青瓷是以当地瓷石或瓷土为原料制成,胎呈灰色,釉色青黄或青绿。且种类繁多...

绍剧是中国汉族戏曲剧种。起源于上虞县(现绍兴上虞区),流行于绍兴、慈溪、余姚、萧山及其他浙沪一带。是浙江三大剧种之一,旧称“绍兴乱弹”,或“绍兴大班”,经发展和演变,于1950年,正式命名为绍剧,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建国后,萧山绍剧艺术中心的...

因以哑剧的形式演出目连戏而得名。全剧无一句台词,全凭身段、手势、表情、舞蹈以及武技表演,音乐是绍兴特有的“目莲号子”(也称先锋号子),伴之以锣鼓与目连号,传承仅靠老艺人口授身教,或演员们耳濡目染,世代相传,惟凭一张牌文传承。内容取材于浙东目...

上虞民间吹打乐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大敲、背敲(小敲)粗犷宏大 细吹细敲文静幽雅 婚丧寿庆活泼欢快 道教吹打古朴厚重,都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的格调,具有无限的生命力。演奏乐器以唢呐、招军和锣、鼓等打击乐为主,锣、鼓等打击乐也与丝竹为伍...

梁祝传说产生于东晋,距今1600余年,起源于上虞祝家庄民间口头传说,后在上虞、会稽(今绍兴)和宁波一带以口口相传的故事歌谣形式逐渐扩散,流播全国及至海内外。梁祝传说是以梁山伯、祝英台为主线的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如今已成为男女两性忠贞不渝的爱...

乌金纸主要用于制作金、银、铝箔时的垫铺,并且只有浙江才能制作,所以当时曾有“天下浙有乌金纸”的说法。崧厦蔡林乌金纸具有纸张既韧又薄,墨匀无斑块、色泽乌黑铮亮的特点,且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需经过三大环节、72道工序方能完成一张完整的乌金纸。用乌...

自200多年前(清代)崧厦镇“蔡万盛水作坊”开始生产霉千张,曾被誉为宫廷“奇菜”,也是当地有名的土特产之一。至今,崧厦霉千张生产流程日益发展,工艺日趋改进,形成了选材优质、制作精湛、成品上佳等显著特征。崧厦霉千张外观黄净,干湿适中,闻之霉香...

狴犴龙舞,又名“犴龙舞”, 是上浦镇冯浦村传承下来的民间民俗舞蹈,主要流传在上虞南乡的上浦镇一带。狴犴龙为9节布龙,长16米左右。表演时,组成梅花阵结构布局,由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的旗手,执4面三角旗和1面印有“犴龙”两字的幡旗,组成...

舜是中国古代杰出的部落首领,位列“三皇五帝”。《史记·五帝本纪·正义》中引《会稽旧志》云:“舜,上虞人。”上虞作为虞舜传说的发源与传播之地,自古流传着许多传说。主要分为虞舜出生和出生地遗迹的传说,虞舜生活和成长的传说,虞舜善于耕种、渔猎、制...

曹娥庙会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而举行的民间信仰活动,迄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妇孺皆知。每年农历五月廿二(曹娥忌日)前十天到半月举行,远远近近、四面八方的香客,成群结队前来烧香和宿山(即通宵念经)。庙内烛光融融,香烟缥绕,善男信女济济一殿,钟...

绍兴莲花落,起源于清道光、咸丰年间,以绍兴方言说唱,为浙江现存主要地方曲艺之一。因演唱中间有"哩哩莲花落"之类的帮唱过门,故名。演唱生动活泼,唱词通俗易懂,唱腔朴实流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为群众喜闻乐见。表演形式早期为“哩工尺”,即由一人...

道教音乐,又称“正一派道教音乐”,在上虞的渊源流变已不可考,起源于东汉中叶,盛行于明清时期,是上浦镇石浦、小坞道士班先辈留传下来的一套祭祀性的吹打演唱套曲。《太极祭炼》是做较大规模道场最后一夜的诵唱,整个过程需四小时左右。分为[起头鼓]、[...

桌凳农具花以武术的拳理拳法为基础,以八仙桌、板条凳、豆勺、扁担、铁耙、锄头,晒谷耙、双叉、棍棒等器具和农具等,生活、生产器具为器械编配的武术套路。以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器具简单易得等特点和具有养生健体、防身自卫、娛乐观赏功能而广为流传。...

  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它以提倡求知、崇尚爱情、歌颂生命生生不息的鲜明主题深深打动着人们的心灵,以曲折动人的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奇巧的故事结构而受到民众的广泛喜爱。梁祝传说和以梁祝传说为内容的其他艺术形式所展现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中国民间文学艺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