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坑地景是陆河县东坑镇人的闹元宵巡游赛会活动,始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是东坑上屋村先祖太公彭简宜从苏州府引进来的,至今已有二百四十多年的历史。 元宵期间,当地居民以自然村为单位搭建灯楼举办赛会,人们以红白粿、米花糕等搭建高塔,评比哪...

南塘吹打乐是粤东陆丰市南塘镇郑宣家族自清末传承下来的一种民间音乐,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并广泛流传于海丰、陆丰、惠来、惠东、普宁沿海一带,不仅在民间的红白事中吹奏,还能客串正字戏舞台演出的演奏,有着广泛的群众性。 以民国初年即创办并延续至...

钱鼓舞,又称踏钱鼓,主要分布于汕尾市城区和海丰县,以及陆丰市的新铺、东铺一带,据说于明代随人口迁移而由福建传入,有据可证至少已有100多年历史。 钱鼓在当地民间被视为吉祥之物,故在每年春节至元宵节的喜庆活动中,常以钱鼓舞表演迎春闹春,寓意吉...

玄武山元山寺位于陆丰市碣石镇北郊,始建于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已有880余年历史,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其自清乾隆四十一年起,当地每十年举办一次元山寺重光庆典活动,玄武山庙会即是群众依托元山寺重光庆典进行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 玄...

紫竹观道教音乐,源于一百多年前从浙江省普陀山传入陆丰地区的全真道教音乐,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受到陆丰地方戏曲音乐、民间传统音乐和地方语言风俗的影响,从而形成具有岭南特色的道教音乐流派。 紫竹观道教音乐分为两部分:一为道徒早晚课读的仪礼配乐;一...

高跷虎狮又称“高脚虎狮”,是粤东地区独一无二的民间狮舞艺术。清初流落到当地“南枝”系少林武僧所创,距今约有300多年历史。因具备娱乐与强身壮体的功能,深受当地人的喜爱,传承至今。现主要流传于揭阳市惠来县附近村落,以及汕头市潮南区、潮阳区、揭...

碣石五色狮又称五色狮灯、五色狮灯舞,起源于明代初期,为驻守在碣石卫城的军人传入,并与当地民间传统文化融合,流入民间。碣石五色狮是集强身健体和象征吉祥如意于一体的独特舞蹈形式,为当地民众所喜爱,是当地历史最悠久的民间传统娱乐节目之一。现主要流...

五福狮舞由梅陇镇金盘围村黄氏先人从江西引入,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现主要分布于海丰县辖下梅陇镇、联安镇、后门镇等乡村,是当地群众每逢春节及喜庆节日必不可少的表演内容之一。 五福狮舞造型独特,表演方式奇妙,在全省独具一格的。表演角色众多,...

捷胜泥塑历史悠久,明清时期佛、道和多神崇拜信仰的兴起及伴随而生的佛寺、道观、庙堂,直接促进了泥塑造像的需求和捷胜泥塑艺人的发展。 捷胜泥塑是海陆丰传统手工艺的典型代表,粤东海陆丰地区许多神佛造像,多出于捷胜泥塑工匠之手。这些神佛造像起源于传...

麦秆剪贴画,简称“麦秆画”,是我国一项传统美术工艺品。 碣石麦秆画是民间纯手工艺技术,其一幅作品的完成要经历泡、割、刮、碾、烫、染、贴等多道工序,它吸收中国画、油画、版画等诸多技法和艺术表现形式,利用麦草表面天然光泽,染上各种颜色,以山水、...

陆丰海马酒是一种典型的配制酒,其传统酿造技艺迄今已有130余年的历史,主要分布于陆丰市以及周边市县,产品销售全国各地,在港澳和东南亚地区也颇有影响。 海马酒原是宋、元、明的宫庭御酒,至清传入民间。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李宗德在陆丰东海...

擂茶是陆河客家人世代相传的传统饮食方式,其制作技艺分布区域广,遍及陆河县全县并辐射到揭西县五云、上砂、下砂,陆丰市八万、西南、大安,海丰县平东、黄姜、公平等周边地区。 陆河擂茶是对客家擂茶的传承与变异,在陆河以擂茶待客是普遍的礼节,无论是婚...

博美飘色俗称博美美景,也称扮景。据考证,博美飘色起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博美商人林广神有感于苏州地区飘色表演形象逼真、装扮精巧细致,遂在当地拜请名师、置办道具,将飘色活动带回博美,此后每逢佳节、神诞博美都举办飘色巡游活动,至今已有6...

博美妈祖信俗起自于明代,延续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据当地林氏族谱记载,林氏先祖于宋代携“护国庇民勒封妈祖灵牌”迁居海陆丰,其后裔分居于博美,择地兴建天太后宫,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将妈祖灵牌分灵于祖庙内祭拜,妈祖信俗自此而代代相传。...

汕尾市陆河县水唇镇罗洞村的木偶戏属提线木偶,当地俗称“柴头嘎”或是“柴头鬼”,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从福建上杭传入,已有260余年的历史。罗洞木偶戏一般于每年农历十月至次年四月期间在陆河各地演出,每场观众一般都在一千人以上。 罗洞木偶戏...

      甲子贝雕是汕尾地区优秀的民间传统工艺,其历史悠久。甲子贝雕早期多用贝壳为原材料制作日常用品及首饰等,后在继承传统工艺基础上,广泛吸收牙雕、玉雕、木雕和国画等艺术特色,结合螺钿镶嵌工艺特点,创造出了立体贝雕、浮雕形式的贝雕画和多种...

      碣石木雕是海陆丰地区一项民间雕刻艺术,主要用于建筑构件装饰、家具、神具、观赏摆件等的制作。其技艺与潮州木雕同出一源,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海陆丰地区石刻、绘画、泥塑、戏剧等民间艺术特色,形成了碣石木雕独特的艺术风格。碣石木雕始于何时...

      陆丰金属雕是陆丰地区优秀的民间传统工艺,是以金、银、铜等金属片为雕刻材料,经过精雕细琢制成立体或半立体艺术作品的工艺形式。陆丰金属雕的历史悠久,陆丰郑氏祖先自福建迁来,并带来了金银首饰铸造与雕刻工艺,清道光年间,陆城郑宗文开设金...

       拂秋千是海丰地区民间闹元宵的一种传统民俗,旧时在海丰极为盛行,附城镇高田、梅陇镇大门兜、蜈蚣嘴、公平镇盐街口等地都有,如今则只有梅陇镇大门兜村还在一年一度举办“拂秋千”传统活动。       拂秋千所用秋千架,用四支木杆搭起四...

凤山妈祖庙会的历史悠久,相传清初汕尾港兴盛时期即由广西地区传入,至今当地仍保留有清乾隆壬戌年妈祖庙扩建时里老首事碑刻,以及光绪年间记载当地抢花炮习俗的碑刻。目前,凤山妈祖庙会主要分布于汕尾市品清湖西畔凤翔、凤照、凤苑及周边社区、村庄。 每年...

  抬阁又称“抬角”、“抬歌”、“高抬”、“挠阁”、“脑阁”、“高装”等,是传统节庆活动中的一种民俗巡游表演形式。抬阁起源于中原地区的迎神赛会活动,后逐渐传到东南沿海及西北地区,在清代盛行一时,流传过程中与各地具体情况相结合,形成不同的特色。 抬阁活动中由数名儿童扮作古装...

  皮影戏是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剪制形象并借灯光照射所剪形象而表演故事的戏曲形式。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区,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如陕西的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皮影戏、阿宫腔皮影戏、弦板腔皮影戏,甘肃的环县道情皮影戏,山西的孝义碗碗腔皮影戏,河北的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

  白字戏是用广东海丰、陆丰方言演唱的地方剧种,元末明初从闽南流入海陆丰等粤东地区,后来吸纳竹马、钱鼓、渔歌和潮剧音乐等民间艺术,改用当地方言演唱,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起初白字戏和潮剧都称白字戏,白字戏名为“海陆丰白字”,又称“南下白字”;潮剧名为“潮州白字”,又称“顶头白字”,后来白字戏一名用...

  西秦戏又称乱弹戏,流行于广东海丰、陆丰、潮汕和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明代西北地区的西秦腔流入海陆丰,与地方民间艺术结合,至清初形成西秦戏。   西秦戏的音乐唱腔为齐言对偶句的板式变化体,曲调有正线、西皮、二簧、小调四类。正线是西秦戏的主要声腔,又分二方、平板、梆子三种。...

  正字戏本名正音戏,用中州官话唱念,是一个多声腔的古老稀有剧种。明初南戏的一支传入粤东,形成正字戏,主要扎根于海陆丰地区,后传播到港澳台及东南亚等地。   正字戏有传统剧目两千六百多个,分为文戏和武戏两类。文戏有明代宣德七年的《正字刘希必金钗记》及嘉靖年间的《蔡伯喈》南...

  麒麟舞是广泛流行于全国各地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它是祥瑞太平、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象征,表演时通常以锣鼓加唢呐伴奏,集歌、舞、乐于一体。   麒麟舞一般在农闲时节及节日或吉日的晚间演出,届时演出场地周围需栽上木桩,上悬灯笼照明。称为“麟头”、“麟...

  甲子英歌是汕尾陆丰市甲子镇流传的传统舞蹈。作为当地民间敬神活动,明初从福建传入陆丰甲子镇。明末,一些习武者将原来从福建传入的英歌舞,经过当地武术师的指点辅导和改进,形成有独特风格的甲子英歌舞。在元宵节的灯会、端午节的龙舟会、中秋节的赏月会等场合,都要表演英歌舞。   ...

  龙舞,也称“舞龙”,民间又叫“耍龙”、“耍龙灯”或“舞龙灯”,在全国各地和各民族间广泛分布,其形式品种的多样,是任何其他民间舞都无法比拟的。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现以数人集体祭龙求雨的文字;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的记录中已有明确的各种舞龙求雨的记载;此后历朝历代的诗文中记录宫廷或民间舞龙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