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地区或单位:海南省民族研究所    流传于海南省的黎族服饰以黎族传统的纺、染、织、绣四大工艺为基础,利用海岛棉、麻、木棉、树皮纤维和蚕丝等织造缝合而成,其演变历史达数千年之久。  黎族传统服饰以织锦为材料,图样繁多,色彩斑斓,制作精美秀丽。它有160种以上的图样,类...

  南海航道更路经是千百年来海南人民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南海航行的路线知识及实践。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18世纪,我国南海沿岸的居民就已从事南海水产资源的开发。汉代,我国在南海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海南省文昌市有南海航行的重要港口清澜港,出航南海诸岛多从此启航。海南岛沿海的居民总结航海经验,写成《...

  “南海航道更路经”又有“南海水路经”、“南海定时经针位”、“顺风得利”、“注明东、北海更路簿”、“去西、南沙的水路簿”等名称,是南海渔民把握海上航行线路的传统民间知识。   “更”是古代计算航程的单位,一更等于60里;“路”是指航行的路线图;“簿”就是本子。《更路簿》...

  三月三节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日。   三月三节的来历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称,相传很久以前,聚居在昌化江畔的黎族遭受了一次特大洪灾,人畜死亡,只剩下一对叫天妃和南音的兄妹。兄妹二人长大成人以后,决定分头寻找伴侣,相约每年三月...

  黎族传统的住宅外形像篷船,内部像船舱,因而称为“船型屋”。据宋代典籍记载,黎族古老的民居采用的是干阑式建筑形式。黎族村落中普遍设有短脚式谷仓,状似船型屋,这是古代遗留的干阑房屋的演变形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黎族民居由干阑式逐步演变为船型屋和金字形茅草屋。海南省东方市江边乡的黎族船型屋即反映...

  黎族钻木取火技艺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中南部包括三亚、五指山、东方等市及琼中、保亭、陵水、乐东、昌江、白沙等县的黎族集聚区。   我国古代有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韩非子•五蠹》提到:“上古之世,……民食果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

  树皮布又称纳布、楮皮布、谷皮布等。古代文献中所称的楮冠、谷布衣,就是用树皮制成的衣冠产品。海南岛黎族树皮布主要分布在中南部黎族集聚区,包括三亚、五指山、东方等市及琼中、保亭、陵水、乐东、昌江、白沙等县。   保亭县黎族树皮布文化的起源可上溯至石器时代。先民们在用麻和木...

  黎族的织染技艺历史悠久,特点鲜明,有麻织、棉织、织锦、印染(包括扎染)、刺绣、龙被等品种。   黎族聚居区有极为丰富的木棉、野麻等纺织、印染原料。在棉纺织品普及之前,野麻纺织品在黎族地区盛行。人们一般在雨季将采集的野麻外皮扒下,经过浸泡、漂洗等工艺,渍为麻匹。麻匹经染...

  黎族的织染技艺历史悠久,特点鲜明,有麻织、棉织、织锦、印染(包括扎染)、刺绣、龙被等品种。   黎族聚居区有极为丰富的木棉、野麻等纺织、印染原料。在棉纺织品普及之前,野麻纺织品在黎族地区盛行。人们一般在雨季将采集的野麻外皮扒下,经过浸泡、漂洗等工艺,渍为麻匹。麻匹经染...

  黎族的织染技艺历史悠久,特点鲜明,有麻织、棉织、织锦、印染(包括扎染)、刺绣、龙被等品种。   黎族聚居区有极为丰富的木棉、野麻等纺织、印染原料。在棉纺织品普及之前,野麻纺织品在黎族地区盛行。人们一般在雨季将采集的野麻外皮扒下,经过浸泡、漂洗等工艺,渍为麻匹。麻匹经染...

  花瑰艺术是海南民间对木雕神像、偶像、人物像等的俗称。在海南,以澄迈县的花瑰艺术最具代表性。   花瑰艺术历史悠久,其起源与宋代佛、道、儒的兴盛有关。过去,佛、道、儒的各种神像都要靠花瑰老艺人制作。宋代,在澄迈县的白石岭的早期道观,祭祀万天大王和雷公神,相传出现了最初的...

  文昌公仔戏又称“木偶戏”,是具有海南地方特色的一个戏曲艺术品种。   元代时海南已出现俗称为“公仔戏”的手托木头班,用于表演的公仔(偶像)头部约40厘米,以木头雕刻,上半身以藤竹编织肩膀,两手用木刻成,下半身用袍裙遮掩,而以靴、鞋代脚。为便于操纵,偶身插以木棍或藤条。...

  木偶戏古称“傀儡戏”、“傀儡子”,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曲形式。   中国的木偶戏兴起于汉代,至唐代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能用木偶演出歌舞戏。宋代是我国木偶戏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木偶的制作工艺和操纵技艺进一步成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明代木偶戏已流行全国各地,...

  临高渔歌是海南省传统民歌的重要歌种,主要流传在海南省临高地区。   汉代以来就有来自内地的渔民迁入今之临高县(汉时儋郡属地),以捕鱼为生。宋代临高的渔业已相当发达。渔民习惯住在海边,成年的未婚男女有集中居住的习俗,聚居的地方称为“男子馆”、“女子馆”。天高月明之夜,他...

  道教音乐又称“道场音乐”,是道教斋醮科仪活动中使用的音乐,它与道教一样,都是发端于古代巫觋的祭祀歌舞。道教音乐由器乐和声乐两部分组成,器乐采用钟、磬、鼓、木鱼、云锣等乐器主奏,配以吹管、弹拨、拉弦等乐器;声乐以唱诵为主,由高功法师宣戒诵咒、赞神、吟表的独唱和都讲道士的表白及道众的齐唱组成。 &l...

申报地区或单位: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黎族传统器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主要流传于海南省中部五指山南麓的黎族聚居区。这一地区常见的黎族传统乐器主要有独木鼓、叮咚木、鼻箫、口弓、咧、口拜、洞勺、哔哒等八大件,这些乐器散发着原始社会生活的气息,系黎族...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黎族传统器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主要流传于海南省中部五指山南麓的黎族聚居区。这一地区常见的黎族传统乐器主要有独木鼓、叮咚木、鼻箫、口弓、咧、口拜、洞勺、哔哒等八大件,这些乐器散发着原始社会生活的气息,系黎族群众利用大自然中的竹木和畜兽皮等原料手工制作而成,生动体现了当地黎族人...

  黎族是中国岭南民族之一,聚居在海南岛的通什镇、保亭、乐东、东方、琼中、白沙、陵水、昌江、宦县等地。黎族民歌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用黎语演唱的古老民歌和用汉语海南方言演唱的民歌,前者集中体现黎族的民族传统,后者则反映了汉族文化的深切影响。黎族民歌讲究节奏韵律,易于上口,多采用独唱、对唱形式演唱,而以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