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锡伯族喜利妈妈信俗,是源于结绳记事形式、祖先崇拜性质的民族民间信仰,具有鲜明的锡伯民族特色。   敬祭“喜利妈妈”,是锡伯族普遍和独有的全民族群体性信俗。沈北新区黄家乡八家子村吴吉山家族传承的喜利妈妈已历9代,四五百年历史。传说中“喜利妈妈”是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英雄,...

  蒸馏酒酿造是先将谷物、薯类等富含淀粉或糖质的原料制成酒醅(没有过滤的酒)或发酵制成酒醪(浊酒),而后再蒸馏成酒。蒸馏酒呈白色或微黄透明,因而俗称“白酒”。其气味芳香纯正,入口绵甜爽净,酒精含量较高,属烈性酒。按照使用原料和糖化发酵剂来区分,蒸馏酒酿造时会有大曲、小曲、麸曲酿造技艺的不同。蒸馏酒用...

  东北古建筑地仗(油饰)、彩画技艺是对建筑承重的主要木构件进行加固、防腐处理,稳定坚固整体建筑的一种技艺,是中国传统建筑修缮技艺的装饰流派之一。   地仗(油饰)技艺采用自熬的桐灰油与猪血配比材料,依据光照调整施工时间,同时坚持伏天不施工,并使用有着耐紫外线特性的银朱与...

  东北大鼓是主要流行于我国东北即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因一度盛行于沈阳,而沈阳于清末曾设奉天府,故曾有“奉天大鼓”之称。民国十八年奉天省改称辽宁省后,又曾称作“辽宁大鼓”。东北大鼓约形成于清代中期,最初的表演形式是演唱者一人操小三弦自行伴奏说唱,并在腿上绑缚“节子板”击节,也...

  辽宁是评剧的主要流行地区,金开芳是中国评剧的创始人之一。1915年,参与成兆才等人成立的第一个评剧团“警世戏社”。1919年,参加了评剧《杨三姐告状》的创作,并首演“杨三姐”,成功地带动了评剧现代戏的一场革命。此后由他主演的剧目有近百出,其中首演的达四十余出。1948年,他随东北文协赴沈接收“大...

  评剧原名蹦蹦戏、落子戏,又名平腔梆子戏,简称平戏,1935年正式使用评剧的名称。它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及东北等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1910年前后,以成兆才为首的蹦蹦戏艺人以河北省东部滦州一带的对口“莲花落”为基础,吸收东北二人转的音乐和剧目,后来又吸收京剧、皮影、大鼓等的音乐和表演艺术,并...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

  以口头形态流传的锡伯族民间故事,是极其珍贵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锡伯族民间故事中的长篇故事,反映了锡伯族从鲜卑先民到拓跋珪时代的氏族部落社会以来的历史发展进程,糅合了东北地域与锡伯族民俗的奇特场景,折射着锡伯族先民社会的史实与状况,展现了民族心理的嬗变过程。 &...

  满族民间故事主要分布于辽东满族文化圈内,辽东满族文化圈是指被辽沈满族民众称为“东山里”的长白山余脉广大区域。辽东满族民间故事是一个广义的文化概念,包括辽东满族神话、传说、故事等散文体口头叙事样式,如《天鹅仙女》、《布库里雍顺》、《天女浴躬池》等,讲述天神最小、最美丽的女儿因为吞食了朱雀(或喜鹊)...

  谭振山,男,著名民间故事讲述家,祖籍河北,1925年农历十一月十日生于辽宁省新民市罗家房乡太平庄村。谭振山的家在法库县、沈阳市新城子区、新民市交界处的最东北端,那里是清咸丰年间的移民村,居民来自山东、河南、河北。谭振山能讲述600个民间故事,内容多为风物传说、鬼狐精怪故事、历史人物传说及生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