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目基本情况:徽派墙头画属于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的范畴,是徽州新安美术的一个分支,广泛运用于徽派建筑的装饰和美化,其特有的制画原料、制作技艺和表现形式构成了徽派建筑美学的独特一绝,成为徽州美术的一个重要部分。所在区域地理位置、历史沿革:项目所在地绩溪县,位于......

         "正月十五送花灯"是罗氏家族人自发组织起来的一项民间民俗活动。该活动属自然传承,由罗姓一族口耳相传,其程序、仪式、规则等是通过观察、口授等方式世代相传,并有文字记载。由罗氏家族主办,其他姓氏协办,主持人由户主公推选举产生,大多由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主持......

 溪口堆木画早在300年前由皖南泾县的汤氏家族所开创,当前主要分布在宣城市所属的1区1市5县,并辐射邻近的歙县、休宁、黟县、屯溪、太平、苏南、浙北、上海、合肥等地。溪口堆木画在借鉴、揉合徽州三雕、徽派版画和新安画派的艺术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风格和流派,并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主要具有四大特......

        农历闰年二月二十九至三月二日湖村举行"观音会"。二十九日上午村中组成浩大的迎神队伍去村外三里的三面亭迎接从歙县小南海请来的观音菩萨神灵,谓"接观音"。抬阁是迎神仪仗队中最突出的亮点,最为吸引观众。 抬阁的底台用优质杉木制成,四方形,边长1米,高1.3米,四角以荷花形......

        古徽州"一府六县"包括:黟县、歙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徽州饮食文化--徽菜发端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民国间继续发展,建国后进一步发扬光大。徽菜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饮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徽菜的形成与古徽州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

        徽州民谣是在古徽州"一府六县"范围内产生的反映徽州人的劳动、生活、习俗、时政和思想感情的,由徽州人民创作并用徽州各地方言吟诵而口传心记代代传承的原生态民间口头艺术。徽州民谣不但是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宝库和中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独具特色的珍宝,而且应该是中国乃至于......

        皖南徽州,古称新安郡,始建于晋太康元年(280年),隋开皇九年(589年)改置歙州,宋宣和三年易名徽州,辖歙县、休宁、黟县、祁门、绩溪及婺源(今属江西)六县历代辖区略有变更,而后世仍多以上述一府六邑称之为新安,发源于该地域的新安医学亦因之而得名。 据史料记载,最早......

顶市酥,又名"红纸包",是徽州特色名细糕点。顶市酥采用脱壳的白芝麻、白糖,配以少量的面粉,拌以饴糖精制而成。成品白中显黄,抓起成块,提起成带,进嘴甜酥,满口喷香,不粘牙不粘纸,老少皆宜。顶市酥的前身为麻酥糖,最早可追溯到南宋,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传统糕点。明清时,因为徽商的兴起,麻酥糖随着徽商的足迹走遍全......

徽派篆刻兴起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由休宁何震等篆刻名家形成了一个徽州印人群体,人称“徽派”,促成徽州篆刻的第一个高潮期;清代康乾时期,歙县程邃等“歙四子”出现,变革创新,自成一体,形成徽派篆刻第二个高潮期。 清朝晚期,黄士陵以其深厚的金石学修养,摒弃几百年来印家以切刀法摹仿烂铜印,追求古拙残破美的传......

        徽州不仅拥有美丽神奇的黄山,更有着很多与之相辉映的徽州民歌。它联袂着徽商、徽学、徽画、徽医,组成了一个璀璨的星座,向世界闪烁着黄山山水的俊伟旖旎,向世界倾诉着黄山人的丰富的内在情怀。 早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徽州本土的音乐工作者,力排当时音乐界的所谓"徽......

        野鸡坞外科,歙县南乡人方国梁所创,因其祖居地名"野鸡坞",俗称"野鸡坞外科"。 自清代乾隆1765年间得名算起,代代为医,传承至今有10代传人,二百多年历史。 野鸡坞外科对发背、腰疽、五肿伤寒、乳疽、疔疮等无名肿素有特效,药到病除。 方氏认为外科疾患皆因"风从上受,湿从......

        黄山贡菊,又名徽州贡菊、金竹贡菊。 焙工精良,色白蒂绿,花大芯小,匀称整齐,清光绪间充为贡品。 具有疏风散热、养肝明目、清凉解毒等功效,适用于风热头痛、目赤喉炎等症。 黄山贡菊(徽州贡菊)主产歙南金竹岭村及附近村,全县乡村广泛种植。 黄山贡菊(徽州贡菊)产地皆......

古徽州“一府六县”包括:黟县、歙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徽州饮食文化——徽菜发端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民国间继续发展,建国后进一步发扬光大。徽菜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饮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徽菜的形成与古徽州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饮食习俗密切相关。绿树丛荫、沟壑纵横......

 传统舞蹈跳钟馗中的钟馗,是中国民间传说中驱鬼逐邪之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赐福镇宅圣君。关于钟馗舞,唐朝即有,后传入歙县,民间俗称跳钟馗、嬉钟馗。歙县的跳钟馗活动大都在每年的端午节前后进行,最有代表性的是流传在雄村义成、郑村堨田、徽城镇渔梁的跳钟馗。三地的跳钟馗在角色、装扮、表演套路、道具上都有......

徽州漆器具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徽州漆器中的螺甸漆在宋时被誉为“宋嵌”,而菠萝漆在南宋曾作为贡器。明清两代漆器工艺空前发展,这时期雕漆、漆画、金漆、雕填、戗金、螺甸、百宝镶嵌等形式争奇斗艳,蔚为大观。明代徽州漆工黄成所著《髹饰录》则是中国古代唯一流传至今的漆工专著。 徽州漆器早期主要产地在歙县、岩寺(现......

        苎麻为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是重要的纺织纤维作物。也被国际上称之为:中国草,中国宝。是公认的天然纤维之王。 清嘉庆《黟县志》载:"苎,亦称苎麻,丛生数十茎。宿根在土,至春自生,不须栽种。剥取其皮,以竹刮其表,厚处自脱,得里如筋者,煮之,以绩为布。"黟县种植苎麻......

        徽州制笔始创于南宋年间,代表人物有黟县吕大渊,歙县的吕道人,汪伯立等制笔大师,据《新安态》记载,北宋年间汪伯立所制毛笔曾为贡品,兴盛一时。 社会文明的发展,现代用笔不断出现,甚至键盘已替代了昔日的纸笔,走上了主流,传统制笔业呈现日益衰落的态势,然改革开放的春......

 "新安王氏医学"又称为歙县"富堨王氏内科",源起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1820年,是新安医学流派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民国《歙县志》记载,"新安王氏医学"始祖为王履中(字学健),尝学医于歙县冯塘程思敏先生,其后父子相袭、兄弟相授、祖孙相承,由王履中传王心如,再传王养涵(又字漾酣),传至第四代王仲奇、王殿人、王......

徽州木榨榨油从筛籽、车籽、炒籽、磨粉、蒸粉、踩饼、上榨、插楔、撞榨到接油有十多道工序。油菜籽收割后,首先用风车筛去杂质,再在大锅里炒熟。炒好的油菜籽冷却后,进行两至三次碾磨。磨的粉越细越好,出油率也就越高。蒸粉是一道很关键的程序,蒸好的粉用包袱提倒进放了稻草的铁圈中,踩压为粉饼。木榨的主体部分是一根......

歙砚因生产于歙县而得名,是砚中的上乘珍品。唐代开元年间,歙砚之名始传,并流行全国,历经唐、宋、元、明、清等朝而不衰。“石质坚韧、温润莹洁、纹理缜密,抚之如柔肤,扣之似金石”是歙砚的特点。歙砚雕刻精湛,造型浑朴,刀法挺秀有力,美观实用大方,历来被文人墨客誉之为罕世珍宝。歙砚石质美如碧玉,腻如肌肤,暗含......

        西园喉科,系古徽州清代五大名医之一,为歙县郑村郑氏24世祖郑以显所创,因其郑氏祖宅名"西园",俗称"西园喉科"。     西园喉科治医严谨,名医辈出,至今已有12代传人。先叔祖郑梅涧于清乾隆年间(1775年)创制的"养阴清肺汤"成为当时治疗"白喉"的灵丹妙药。该药比德国......

        大方茶可追溯到五代十国,《旧五代史》有"唐乾化元年(911)十二月,两浙进贡大方茶两万斤"的记载。弘治年间(1488-1500)徽州生产大方茶,明正德年间(1506-1521),飞布山上庵寺住持僧大方从虎丘经昱岭关来到福泉山的福泉寺,进一步改进了古代大方茶制法。     老竹大......

        观音豆腐,是采集皖南山区野生腐婢树叶,通过加工工艺提取果胶制作而成的一种绿色食品。宋元之交,战乱不断,又连年干旱,农民食不果腹,有人梦见观音菩萨指点,以此树叶榨汁凝固,即可充饥,于是产品问世,因其凝固后如豆腐而得名观音豆腐。 腐婢是一种野生直立灌木,属马鞭草......

        古法油烟墨(古法灯盏碗烟制墨技艺)产于原徽州地区的屯溪、歙县(今黄山市)及宣城地区的绩溪、旌德等地。古法油烟墨以古法油烟--灯盏碗烟为主,在历代制墨名家配方和技术的基础上研制而成,所用的油烟原料是采用最原始炼烟法(本炼烟法业内独家)。即:桐油、猪油、生漆,通......

徽派版画源于刻书,起于南宋,盛于明中叶,至清初渐衰微。明万历年间(1573~1620)徽州版画最盛,从业人员很多。明正统年间(1436—  ),歙县虬村黄氏世代就以刻书为业,万历至清顺治年间(1573—1661)为徽派版画鼎盛时期。它由兴起、鼎盛、创新、传播外埠,已形成了完整的徽派版画体系。 “徽派版画”是画家和木......

 大刀灯流传于歙县西北古镇许村,是当地的一个传统民俗活动,为歙县具有特色的一项活动之一,源于许村人对先祖唐代忠义公许远的追念。据《唐书·忠义传》记载,许远智勇双全,精通兵法,并自创了一套"许家刀法",刀握手中,便虎虎生威,出神入化,犹如龙蛇之舞。五代时,许远之孙许儒为避战乱,举家由河南迁至徽州,不......

 珠兰花茶产于安徽省歙县,是歙县传统名茶,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明代时就有出产,是以烘青绿茶和珠兰鲜花为原料窨制而成,是中国主要花茶产品之一。珠兰也叫珍珠兰、茶兰、属金粟兰科,金粟兰属,为草本状蔓生常绿小灌木,4-6月开花,以5月份为盛花期,花香清香幽雅、鲜爽持久,适于窨制花茶。珠兰花茶采用的是窨制技术......

 吴山铺伤科为新安医学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传承十二代,且留下很多珍贵的研究性著作,如《伤寒注释》、《脉诀捷径》、《伤科汤头歌诀》等。歙县吴山铺程氏伤科,对伤科病症的治疗以内服中药煎剂为主,内治主张活血兼祛瘀,重视风、寒、湿对折伤病人治疗中的影响。治疗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以化瘀,消......

 徽州剪纸是徽州传统民间艺术中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分支,它与徽文化的形成以及徽州手工技艺的发展有着一脉相承之处,在徽州民间俗称为"铰花铲图"、"剪嫚嫚纸"。徽州剪纸的技法主要有剪、铲、刺、贴,图像种类主要有图案类、动物类、花卉类、人物类、组合的寓彩图。其特点构图对称,字画兼容,画面充实,疏朗相对。主要内......

制墨是我国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是我国书画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徽墨是我国制墨工艺中的一朵奇葩,在我国制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徽墨是以松烟、桐油烟、漆烟、胶为主要原料,经炼烟、制胶、和剂、做墨、晾墨、打磨、填字等工序,制作而成的一种主要供传统书法绘画使用的特种颜料,史料记载,唐代末期,河北易水人......

制墨是我国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是我国书画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徽墨是我国制墨工艺中的一朵奇葩,在我国制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徽墨是以松烟、桐油烟、漆烟、胶为主要原料,经炼烟、制胶、和剂、做墨、晾墨、打磨、填字等工序,制作而成的一种主要供传统书法绘画使用的特种颜料,史料记载,唐代末期,河北易水人......

制墨是我国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是我国书画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徽墨是我国制墨工艺中的一朵奇葩,在我国制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徽墨是以松烟、桐油烟、漆烟、胶为主要原料,经炼烟、制胶、和剂、做墨、晾墨、打磨、填字等工序,制作而成的一种主要供传统书法绘画使用的特种颜料,史料记载,唐代末期,河北易水人......

徽派盆景始于南宋,鼎盛于明、清,久享盛誉,为中国盆景传统流派之一,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为当时我国盆景主要流派之一。 徽派盆景起源早,历史悠久,造型技艺独特,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与歙砚、徽墨齐名。徽派盆景的主要特点为“苍古、奇特、自然、刚劲、庄重、......

      歙县三阳乡三阳村民俗表演"打秋千"起源于明末,盛于清,至今已有近400年历史。俗有:"叶村罗汉中村灯,三阳秋千传万村"之语。昔日,每逢春节及元宵佳节,为祈求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四季平安,当地村民在三阳村洪氏宗祠、水口庙、观音阁及全村主要街道,载歌载舞举行打秋千、扮地戏、跳加官......

           歙县三阳乡叶村的叠罗汉起源于明末,至今有500多年历史。为祭祀40多僧人保护"惠安寺"与官兵搏斗的亡灵在九泉之下安息,以驱邪纳福为目的,以堆叠为表演特征的艺术形式,构成了独特的民间杂技叶村叠罗汉,为我国现存最完整的民间杂技之一。 叶村叠罗汉,分上下两段......

  在安徽新安医学的世医家族链中,以内科为主的“张一帖”家族被认为是历史最悠久、当代影响最大的家族之一。“张一帖”世医根基于歙县定潭。   从明朝嘉靖年间“张一帖”得名算起,代代为医,传承至今已有四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张一帖”以其精湛的医技,治疗内科疑难杂症和急性热病屡获...

  徽州漆器早期主要产于安徽省歙县、岩寺(现徽州地区)等地,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中的螺甸漆器至宋代已相当成熟,被誉为“宋嵌”。菠萝漆产品在南宋曾被用作贡器。明清两代,漆器工艺空前发展,雕漆、漆画、金漆、雕填、戗金、螺甸、百宝镶嵌等争奇斗艳,蔚为大观。明代徽州漆工黄成总结漆器制作经验,著成《髹饰...

  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其主要制作地和成名地在古徽州歙县,故称歙砚。江西省婺源县原属徽州,所产亦称歙砚。汉、晋时期已有歙砚问世,至唐代名声日盛。开元以后,龙尾砚石被发现,歙砚更为世所珍重。南唐后主李煜视歙砚为“天下冠”,在歙州设置了“砚务”,擢砚工李少微为“砚务官”,歙砚的身价从此扶摇直上。宋代...

  墨的发明是我国先民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徽墨是我国制墨技艺中的一朵奇葩,它特征鲜明、技艺独特、流派品种繁多、科技内涵丰富,在中国制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用传统技艺制作的徽墨精品具有多方面的优点,有的“其坚如玉,其纹如犀,写数十幅不耗一二分也”,有的“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有...

  盆景技艺是一种传统的人工置景手段,它将植物、奇石等种植和布置于盆内,经过艺术加工使之成为浓缩自然美景的一种陈设品。盆景制作技艺综合了园艺、奇石和美石鉴赏、雕塑造型等众多工艺技巧,成为一种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艺术创作。   盆景起源于观赏植物,早在商周时代便有了观赏名木...

  目连戏是保存于民俗活动中的戏曲演出,因主要扮演目连救母的故事而得名。目连救母的故事最早载于佛家经典,主要内容大致为:傅相一生广济孤贫,斋布僧道,升天后受封。傅妻刘氏青提(又叫刘四娘)不敬神明,破戒杀牲,死后被打入阴曹地府。其子傅罗卜为救母往西天求佛超度,佛祖为他所感,准其皈依沙门,改名大目犍连,...

  徽州民歌起源于安徽省黄山市的屯溪、徽州、黄山三区和歙、黟、休宁、祁门四县,流传于古徽州范围内的绩溪、旌德、石台等县和邻省部分地区。   与全国其他地区相似,徽州民歌也是在先民的劳动生产中形成的,最早出现的应为劳动号子。除此以外,徽州民歌还包括山歌、小调、歌舞及部分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