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温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奏鼓其前身是流行于闽南沿海的车鼓弄。清乾隆年间部分闽南渔民,迁居至温岭石塘的箬山海岛,车鼓弄随之传入。其舞蹈动作粗犷而诙谐,边奏边舞,舞者全为男性,服饰打扮却为女性,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1979年挖掘整理时改称大奏鼓,被称为中国渔村第一舞...

王氏大花灯是流传在温岭石桥头镇上王村的一种大型花灯,主要用于元宵迎灯活动,王氏大花灯制作技艺讲究,劈篾、扎制、凿纸、剪纸,技术性要求高且制作工序复杂。传统灯彩分为龙、凤两盏,呈宝塔式,因“高、大、精”而闻名台州。...

松门白鲞又名松鲞,产于浙江温岭松门一带。松门白鲞传统加工技艺以新鲜大黄鱼做原料,经过剖腹、去内脏、腌制、晒干等六道工序精制而成风味独特的鱼干,松门白鲞为黄鱼鲞中之精品,加工历史悠久,加工工艺讲究。其之所以区别于普通黄鱼鲞,是因为松门白鲞从选...

温岭石雕是指分布于浙江温岭,以花岗岩、青石为主要材料,以仿古建筑和大型建筑为主要内容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温岭石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浓郁的温岭人文特征和时代精神。...

石塘七夕习俗又称石塘小人节。300多年前,温岭石塘、箬山一带的渔民从福建、惠安、泉州等地迁入,将当时在闽南盛行的七夕供奉玩偶的习俗也带到了这一地区。逐渐形成为以穿针乞巧、守夜祈愿为主要内容的民俗节日。曾经一段期间,被作为封建迷信受到冲击与禁...

温岭洞房经是流传在浙江温岭城乡的一种独特的婚俗文化现象。内容包括在婚礼中吟唱的祈福歌和进入洞房前后的嬉闹对歌。包括“拜堂赞”和“洞房诗”两大部分,以吟唱与对歌形式伴随着整个婚礼仪式。...

泽国三月三迎神赛会始于清乾隆年间,是温岭市泽国镇民众为纪念周三行、章良两大元帅所举行的迎神巡游庙会。2008年,中断近半个世纪的“三月三庙会”被群众自发恢复,巡游队伍有台阁、吊梗、舞龙、舞狮、天皇花鼓等,盛况空前。...

温岭草编工艺历史悠久,距今约有300余年历史,是利用天然的植物纤维为材料,经拧、缠、勾、编、钉、缝等工序手工制作而成,具有传统的地方特色。草编具有能耗低、绿色环保等特点,既传统、又现代、品种多、花色全、深受客户青睐,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石塘元宵习俗,随闽南移民迁入,已有300多年历史,当地俗称“扛火镬”。是温岭石塘渔民在元宵期间以“驱邪辟邪、保平安、延续生命、庆丰收”为目的,以扛火镬为核心,混合扛台阁、鱼灯、舞龙、踏地故事等表演的渔区传统节日巡游活动。...

天皇花鼓源于安徽凤阳,后流传于温岭泽国天皇村而得名。是一种边歌边舞的传统民间舞蹈。天皇花鼓以江南民间小调为基础,由民间艺人创作填写曲词,用方言俚语演唱,表演上糅合了传统戏曲动作,以胡琴伴奏,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石塘七夕习俗流行于浙江温岭沿海的石塘、箬山一带,为16岁以下儿童于七夕节之日向七娘妈祈福的传统民间活动。石塘先民于三百多年前从闽南迁入,此习俗随之而来,存续至今。   七娘妈又称“七星娘娘”、“天仙娘娘”,为织女星化身,在闽南,七娘妈被奉为儿童的保护神。 ...

  中华鼓舞多以鼓谱丰富、情绪热烈、底蕴深厚见长,流布全国各地,影响及于全世界。《易·系辞》中有“鼓之舞之以尽神”之语,既形象地反映出中华鼓舞历史的悠久,又提纲挈领地道出了其主要功能。从原始的“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到后世的流风遍及大江南北,华夏鼓舞始终一脉相承,绵延不绝。中华鼓舞形制多样,分布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