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芦花鸡原生于大汶河最下游山东省汶上县境内,后沿小汶河繁生。该鸡隐藏于汶水河畔芦苇荡内生存,羽毛呈横斑黑白羽,与芦苇颜色色泽一致,形成天然的保护色,逃避野兽的侵袭,才得以生存下来,并由此而得名“芦花鸡”。该鸡属肉蛋兼用型鸡种,体型呈元宝型,又称“元宝鸡”,羽毛丰满,尾羽高翘,体貌俊俏,擅长飞奔打斗,肉、蛋品质卓越,集观赏、娱乐、食用、滋补、保健于一体。民间还总结出了芦花鸡雏鸡“黑鸡白顶门瓜,长大必定是芦花”的选育经验,进行重点选留,这种有意识的长期的人为选择饲养,对保护品种纯正和稳定汶上芦花鸡羽色起了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汶上芦花鸡以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享誉远近乡里,每年春节后到麦收前,外出卖鸡苗是当地农民的主要副业之一。卖鸡苗者肩挑箩筐,走乡串户,沿街叫卖“汶上芦花大公鸡”,这种自繁自销的形式一直持续到“文革”后期,对汶上芦花鸡原种的保留与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汶上芦花鸡饲养历史悠久,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春秋时期古中都邑桃城闵员外用芦花鸡烧鸡宴请宾客;三国时司马懿曾用芦花鸡与曹丕斗鸡;宋代汶上芦花鸡作为“贡品”供奉至京都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元末明初时期,大汶河琵琶山的民间故事《五鸡台的传说》;明代被人们列为观赏和食用的珍禽;清朝光绪年间,汶上芦花鸡分布区域扩展到整个鲁西南及周边省区,商品鸡推广遍布到全国各地。历代画家也曾留下大量芦花鸡的珍品书画,近代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闯关东》中提到的芦花鸡就是汶上芦花鸡。随着年代的变迁,汶上芦花鸡作为当年的“贡品”渐渐地没了踪影,芦花鸡自然也渐渐地被人们遗忘。历史的车轮转到了1998年,心系汶上人民精明强干的汶上县委、县政府领导果断决策:纯繁汶上芦花鸡,挽救国家濒危物种。责任心和大局意识极强、奉献精神和爱心极浓的贾正国等人,开始做起拯救汶上芦花鸡的大文章,建芦花鸡繁育基地、成立芦花鸡研究所、成立芦花鸡协会、芦花鸡销售中心等,使汶上芦花鸡又渐渐地繁养发展起来。汶上芦花鸡2002年被列入“山东省优良地方家禽重点保护品种”。2007年在全国第二次畜禽种质资源普查中,被列为畜禽地方良种进行了登记。2009年被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商标局批准为证明商标—地理标志,并被农业部列为2009年畜禽种质资源保护项目。2010年被省畜牧兽医局确定为全省36个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之一。2011年被评为“山东省十大地方畜禽品种名牌”。2014年被农业部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2015年被确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