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龙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又名东瓯王汤和节,是龙湾民间纪念明朝汤和的群体性祭祀活动,原称“七月十五汤和庙会”。明初,汤和奉命在东南沿海修筑宁村所等59座卫所城堡抗倭。宁村抗倭战士后裔为追思汤和、缅怀祖辈,建庙立祀,并于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举行“汤和出巡”、“追悼倭难...

拼字龙灯是独特的群众体育活动形式,以竹木为骨、裹布为皮,由龙头、龙身、龙尾和龙珠等组成,龙头、龙尾与龙身分开。由“打盘丝”、“上游龙、下游龙”、“龙出洞、龙归洞”三大部分组成,外形上威风凛凛,舞蹈时奋发刚健。龙灯可巧妙拼出吉祥字形,别开生面...

张璁(1475—1539年),号罗峰,龙湾区历明代改革家,官至明嘉靖朝内阁首辅,俗称“张阁老”。民间留有很多的轶闻、掌故,流传在八百里瓯江流域,扩到黄岩、台州、平阳、苍南,四百余年来口耳相传,成为温州民间口头文学库藏中的瑰宝。张阁老故事具有...

玻璃银光刻形成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其工艺流程为涂蜡、刻线、腐蚀、镀银、着色等,整个制作工艺较为繁琐。  玻璃银光刻是在镜中作字画,因线条均为银色,故称“玻璃银光刻”。表现题材广泛,以传统人物、花鸟为主,线条细腻柔和,色彩艳丽,永不褪色。传承...

山歌对唱。明代永嘉人姜准《岐海琐谈》:“每逢元宵节,儿童结伴踏歌,一唱百应,遇别伙歌者,与之较胜,谓曰‘撞歌’”。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传在龙湾一带。演唱者多为牧童,“撞歌撞,撞歌撞,撞歌撞着放牛郎”。两边歌者一唱一对,唱者出题目,对者巧回...

含五祖拳和永昌堡王家拳。明嘉靖间,英桥王氏抗倭义兵,将南兵拳结合行庭功法进行训练,产生“永昌堡王家拳”。该拳以散手64招单练和多个招式合练组合成10路趟子和13式绵拳、冷兵器、击打实物或格斗为运动形式。五祖拳以刚猛著称,以气催力、挥掌生风,...

郑家园麦麦酒始创于清嘉庆陆年。麦麦酒又称“妈妈酒”“月子酒”。温州生育习俗中,产妇“坐月子”时,娘家要送“月里羹”,一般分为六样食材,再配一埕用北枣、乌豆、枸杞等十余种食药材煨制的老酒,称“麦麦酒”。“麦麦酒”性温,有引经活络、滋补益母的功...

  信俗又称“俗信”,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传统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民众会对某种民俗现象产生心理和行为认同。传统民间信仰崇拜的神灵是信俗产生的一个重要源头,祈福避害则是传统信俗传承不断的内在原因,各种民俗文化表现形式的集合构成了民间信俗的文化空间。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