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湾沚区特产

南陵紫云英弋江籽

紫云英学名Astragalus sinicus L,英文名Chinese milk vetch,别名翘摇、红花草、草子等,古时称柱夫、摇车、翘摇车,早在《诗经 尔雅 释草》中便有记载。其茎作菜谓之“小巢菜”、“元修菜”,种子古称“漂摇豆”。种植紫云英的历史非常悠久,南北朝时期,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里就有介绍;北宋苏轼曾云∶菜之美者,蜀乡之巢,故人巢元修嗜之,因谓之元修菜;南宋陆游诗序中也提到紫云英在吴地稻田广泛种植(蜀蔬有两巢:大巢即豌豆之不实者。小巢生稻田中,吴地亦多);明朝李时珍也认可紫云英的药用价值,将其收录入《本草纲目》菜部第二十七卷,列为菜之二。 南陵紫云英弋江籽原产于南陵县境内的千年古镇弋江镇,古代属于吴地春谷县,解放后随着国家对绿肥的高度重视以及种植业粮、经、饲三元结构的建立,南陵紫云英弋江籽很快推广到我国南方稻区十多个省市,20世纪80年代后期民间与官方都已认定其名为“弋江籽”。 上世纪初中国的芜湖、无锡、长沙、九江作为四大“米市”,有着共同的沿江交通便利、粮食生产丰富和商贸流通发达的优势,对促进当时的粮食生产、流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给当地的社会发展、农民生活和商业经贸有很大的提高。芜湖米市,南陵粮仓。南陵盛产大米,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已经是芜湖米市的重要粮仓。曾经上海《申报》、《新闻报》每天都有“南陵尖”的行情,湖南长沙有“南陵九月红——奎湖糯”信息。这里是一片历史源远流长的土地,土地肥沃、气候适宜、雨量充沛、半山半圩、农作物以水稻为主,是我省主要产粮县之一,紫云英生产历史也同样悠久,且因农民勤劳,紫云英种植面积占稻田面积50%以上,连续多年是安徽省紫云英种植面积最大的区域。1988年被确定为国家紫云英种子基地县。年产紫云英种子200万公斤以上。1996年全国紫云英现场考察会在南陵召开。 附: 春谷,古地名。在夏、商、周三朝属扬州之域;因吴泰伯南奔荆蛮,自号句吴。至周武王克殷,求泰伯,封为吴地。这片区域西汉初属彰郡。武帝元丰二年(公元前109),改名彰郡为丹阳郡属扬州。春谷属之,春谷之名自此有之,涵盖今繁昌、南陵、芜湖乃至铜陵县的一部分。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孙策率军渡江破刘繇,即以周瑜、黄盖、周泰、韩当、吕蒙等东吴将领相继为春谷长,陈寿《三国志》等史书中皆有记载,自是春谷便成为江南军事重镇。《齐民要术》翘摇*九三 《尔雅》曰(一):“柱夫,摇车。”郭璞注曰: “蔓生,细叶,紫华。可食。俗呼‘翘摇车’。” (一) 见《尔雅.释草》,文同。《太平御览》(清鲍崇城校宋刊本)卷九九八引《尔雅》亦同,但《御览》别本误作“枉矢,摇草”。郭注“ 俗呼”作“今俗呼曰”,余同。 *“翘摇”,当是豆科的紫云英。但也像豆科的苕子。 《本草纲目》 菜部第二十七卷 菜之二 翘摇 【释名】摇车(《尔雅》)、野蚕豆(《纲目》)、小巢菜。 藏器曰∶翘摇,幽州人谓之翘饶。《尔雅》云∶柱夫,摇车(俗呼翘摇车)是矣。蔓生细叶,紫花可食。 时珍曰∶翘摇,言其茎叶柔婉,有翘然飘摇之状,故名。苏东坡云∶菜之美者,蜀乡之巢。故人巢元修嗜之,因谓之元修菜。陆放翁诗序云∶蜀蔬有两巢∶大巢即豌豆之不实者;小巢生稻田中,吴地亦多,一名漂摇草,一名野蚕豆。以油炸之,缀以米糁,名草花,食之佳,作羹尤美。 【集解】藏器曰∶翘摇生平泽。蔓生如豆,紫花。 时珍曰∶处处皆有。蜀人秋种春采,老时耕转壅田。故薛田诗云∶剩种豌巢沃晚田。蔓似豆而细,叶似初生槐芽及蒺藜,而色青黄。欲花未萼之际,采而蒸食,点酒下盐,羹作馅,味如小豆藿。至三月开小花,紫白色。结角,子似豌豆而小。 【气味】辛,平,无毒。 诜曰∶煮食佳,生食令人吐水。 【主治】破血,止血生肌。捣汁服之,疗五种黄病,以瘥为度(藏器)。利五脏,明耳目,去热风,令人轻健,长食不厌,甚益人(孟诜)。止热疟,活血平胃(时珍)。 【附方】新二。 活血明目∶漂摇豆为末,甘草汤服二钱,日二钱。(《卫生易简方》)。 热疟不止∶翘摇杵汁服之。(《广利方》)

奎湖鳙鱼

奎湖鳙鱼肉质雪白细嫩,头长约为体长的1/3。口亦宽大,稍上翘。眼位低。鳃孔较大,鳃盖膜很发达。鳞细而密。背部黑色,体侧深褐带有黑色或黄色花斑。腹部灰白。各鳍浅灰。从腹鳍基部至-之间具有角质腹棱。胸鳍较长,其后缘超过腹鳍基部。肠长为体长的5-7倍。

南陵圩猪

圩猪被专家称为猪中“大熊猫”,已载入《中国猪种》志和《南陵县志》,列入安徽省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目录。 圩猪主要分布于芜湖地区的南陵及周边,以南陵青弋江两岸为主。1974年以后,本县对南陵圩猪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提纯复壮和保护;同年4月安徽省农业厅、农学院、农科院、南陵县农业局等有关单位对中心产区圩猪进行了联合调查,全国第二次猪育种工作会议及省第一次猪育种工作会议,明确南陵县良种畜牧场为圩猪核心育种场。2012年圩猪被芜湖市人民政府列入8种地方种质资源保护。南陵县惠民生猪饲养农民专业合作社于2007年已注册“土圩”品牌无公害猪肉,南陵县养猪协会于2013年上半年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注册为地理标志商标。

湾沚山芋

据芜湖县志记载,明清时,山芋即已在芜湖县湾沚镇一带丘岗区普遍种植,成为当地百姓的重要食粮,每遇纷乱饥饿的年代,山芋便成了老百姓赖以活命的食物。人们编了个顺口溜说“湾沚山芋是个宝,自然灾害少不了,没有山芋来充饥,百姓生命很难保”。每至秋季,县城湾沚镇1公里多长的老街,曾经是最热闹的山芋交易市场,四面八方的人来此“挑”山芋,鲜山芋通过发达的青弋江水路整船运住芜湖、上海、南京、镇江、扬州一带,尤其垄断了芜湖、南京的山芋市场。 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栽培方式,造就了湾沚山芋独特的口味,熟吃香甜,生吃脆嫩,富含淀粉、膳食纤维和蛋白质等多种营养元素,县志上称其“色如璧,甜如蜜、香如桂、食如粟”,素有“地下苹果”之美誉。至今,当地老百姓说起湾沚山芋时,依然津津乐道,这一份丰厚的历史与人文情怀,令几代芜湖人怀想不已。

陶辛青虾

早在北宋时期,陶辛就有增殖、捕虾、吃虾的历史。据可知的历史记载,早在东吴赤乌二年(239年),孙权就从江北招来十万流民在芜湖一带围湖造田。到了北宋末年,尤其是徽宗时,随着外族不断进犯和侵扰,中原百姓被迫纷纷迁移到长江以南的地区谋求生存。后来人口日渐增多,耕地明显不足,围湖造田自然成为解决生计的主要手段。正因为历史的围湖造田,镇内水清物阜,盛产鱼、虾、蟹、鳖等优质水产品。至今陶辛镇一带农民还保留着用“虾缯”捕虾的传统方式,民间也有“无鱼不成席,无虾不成宴”佳话流传。此外,芜湖民间节日“虾子灯”、“马灯”节目中,都带有浓厚的“虾”文化色彩。 “陶辛青虾”人工池塘养殖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九十年代发展大规模养殖,目前增养殖面积达5万亩,产品畅销上海、南京、杭州等大中城市。

南陵大米

南陵县素有“芜湖米市,南陵粮仓”的美称,被誉为“江南鱼米之乡”“江南粮仓”。是中国四大米市之一“芜湖米市”的主要产粮区。南陵县民风朴实,农民勤劳,双季稻面积占稻田面积的70%以上。自1985年始,该县先后被确认为“国家优质米基地县”、“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并荣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据考证,南陵大米的种植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9-8世纪的西周晚期,贾岛、梅尧臣等唐宋诗人均为其留下过名篇佳作。据2010年统计,南陵拥有20万亩绿色食品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30万亩无公害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年产稻谷35万吨。南陵大米已注册集体商标、安徽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拥有以“吴祥”大米为代表的“安徽省名牌产品”、“云谷贡”为代表的一批“安徽省名牌农产品”和“安徽省著名商标”。南陵大米,以“外观品质好,光泽度佳,胶稠底轻,气味清香”等特点闻名。南陵大米拥有粳稻、籼稻、糯稻等多个品种,其中优质稻马坝小粘更是畅销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特色品种。南陵大米米粒透明有光泽,没有或很少有垩白。南陵大米吸水不多,膨胀度适中,胶稠度高于80mm、70mm、60mm,延伸性较强,米饭光泽度好,白而晶莹,黏弹性较强、软硬度适中,热饭喷香,口感好,冷饭仍然具有柔韧性、不回生、色泽如常。南陵大米营养丰富,含有适量的淀粉(直链淀粉16%左右)、脂肪、蛋白质(≥7%)、氨基酸、维生素及矿物质。其糙率分别达83%、80%、78%以上,精米率分别达76%、74%、72%以上,整精米率分别达68%、66%、64%以上,均优于国标2个百分点,更优于周边地区,广受消费者喜爱。

宣木瓜

宣木瓜为蔷薇科落叶灌木植物贴梗海棠的成熟果实。公元420年,宣木瓜就作为贡品上奉朝廷,据考证宣木瓜的栽培历史1600多年,《本草纲目》记载:“木瓜处处有之,而宣城者为佳。”为宣木瓜的品质做了很好的诠释。 宣木瓜含多种氨基酸、矿物微量元素、大量维生素C,同时还含有皂苷、黄酮、苹果酸、齐墩果酸、柳叶櫞酸、柠檬酸、酒石酸、抗坏血酸、反丁烯二酸、鞣质等,含有过氧化氢酶、酚氧化酶、氧化酶,特别富含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齐墩果酸。宣木瓜具有平肝和胃,祛风去湿,活血通络,滋脾益肺等功效,主治风湿麻痹、脚气肿痛、菌痢、霍乱、吐泻、腓肠肌痉挛等症。宣木瓜为我国四大名贵中药材之一。 宣木瓜历史品牌渊源流长,品质独特,在全国各地的木瓜品种中,一枝独秀,极富盛名,被誉为:植物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