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象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象山人栖居竹乡,食竹之笋,用竹之器,并发展出供赏玩的竹雕工艺。它与木雕、石雕一样,历史悠久。其中因竹根雕材质特异,不易保存,古代的竹雕作品存世较少,目前发现的有清·嘉庆年间的《秋叶贡盘》,无论立意造型及其技法,都体现出较高艺术价值。象山竹根...

石浦的妈祖信仰几近全民族信仰,包括妈祖信仰和她的组成部分——如意娘娘信仰。浙江省象山县石浦镇渔山渔村、台湾省台东县富岗新村共同信奉着鲜为人知的海上平安孝神——如意娘娘。民间信奉如意娘娘据传在浙东地区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如意娘娘的产生、发展与传...

象山开洋、谢洋节包括渔民祭祀活动和传统民间文艺表演等内容,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开洋节”是渔船出海时,渔民祈求平安、丰收的民俗活动。“谢洋节”则是渔船出海平安归来,渔民为了感恩大海的民俗活动。这些活动的原始意义是希望神灵保佑出海能一帆风顺...

象山地处浙江中部沿海,三面环海,海陆岸线长,海水盐度年均30.8‰,日照时间长,风力资源丰富,具备晒海的优良条件。象山晒盐历史悠久,唐代已用土法煎盐,宋时已有刮泥淋卤和泼灰制卤法,并用煎熬结晶,元人称晒盐为“熬波”。清嘉庆开始,从舟山引进板...

“唱新闻”,又称“锣鼓书”,是广泛流传于宁波市所属象山县及周边北仑、鄞州等地的古老曲艺品种,影响遍及舟山市的岱山、普陀等。象山境内的唱新闻皆用象山土腔土调演唱,内容都是本地风土人情,所以又被称作“象山唱新闻”。据《象山县志》记载:“清末,新...

徐福东渡传说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东巡时,命徐福率领3000童男女及数百名工匠、兵员出海求取长生不老之药的故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大规模移民,也是开创中日文化交流之先河的最好证明。慈溪的达蓬山原名香山,因有徐福在此启航东渡...

徐福东渡传说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东巡时,命徐福率领3000童男女及数百名工匠、兵员出海求取长生不老之药的故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大规模移民,也是开创中日文化交流之先河的最好证明。慈溪的达蓬山原名香山,因有徐福在此启航东渡...

象山渔民号子,由传统渔业生产上的渔民号子和海洋运输业中船工号子等组成,统称渔民号子。它是渔民、船工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自发创造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和强烈的海洋生活气息,充满着渔民(船工)的乐观主义精神和雄壮、豪迈、朴...

赵五娘是位传说中的人物,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很醒目的位置。赵五娘与东汉时的中郎将蔡伯喈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小说《说郛》,宋南词有《赵贞女》,金元院本有《蔡伯喈》,元南戏《赵贞女与蔡二郎》,而元末明初,有“中国南戏之祖”之称的戏剧家高则诚的《琵琶...

  象山自古至今都是我国著名的渔业大县,象山渔民都将自己的主要生产工具——渔船尊称之为“船龙”,并在船的一些主要部位进行一些诸如彩绘、旗帜等等的装饰,千百年来,相袭成俗,这就形成了一种船饰文化。船旗是渔船的重要装饰物,它往往被插在船桅或船尾...

“三月三·踏沙滩”是象山石浦久负盛名的一个传统民俗活动。当地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三月三,踏沙滩,辣螺爬高滩”。每年到了农历三月初三,石浦及周边地区的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呼朋引友,来到海边尽情地嬉戏,享受阳光海风,观海潮、听海涛、拾海...

农历七月半,古称鬼节,抬城隍、点水灯,行神赛会。象山建县千余来一直为浙东主要渔区,其称呼却按地有别,如在爵溪被呼为“神赛会”、石浦东门村则叫“太平节”、定塘周岙称“鬼节”、涂茨钱仓叫“七月半节”、“珠山”叫“中芝节”,即祭祀祖神,追奠亡灵、...

象山船模制作最早可追溯到清康熙年间,先由福建人赠予绿头船模(福建型商船船模)一艘,供置于东门王将军庙大殿左梁上作为吉祥物,后村民自制了东门大捕船模一艘供置于其右梁上,形成一对,寓意渔家平安和渔业丰收。以后就不断有渔民自制着各种船模。...

象山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1988年出土的塔山遗址陶器中,就发现有剪纸的饰样,可见其起始之早。这种古老的民间美术样式,至明清时刻则已普遍流行于民间了,象山的村村岙岙的妇女巧手都能剪出一手美丽的纸花。象山剪纸以各色腊光纸、宣纸、胶水等为材料,以...

石浦镇素有“浙洋中路重镇”之称,其渔区风情习俗非常独特,如这里的农历元宵节在十四日过,而不是在十五日过,不吃元宵(汤圆),而是吃“糊粒”。同时,该夜还举行“走十四(即那天晚上无论男女,人们要全家出动,抬着菩萨或提着灯进行走庙、观灯和看热闹,...

宁波走书又名莲花文书、犁铧文书,流传于宁波、舟山、台州一带,深受当地群众欢迎,宁波走书约诞生于清同(治)光(绪)年间。最早从上虞流入。后由唱小曲发展到唱有故事情节的片段,当时伴奏只用一副竹板和一只毛竹根头敲打节拍,曲调也十分简单。后有位许生...

  信俗又称“俗信”,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传统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民众会对某种民俗现象产生心理和行为认同。传统民间信仰崇拜的神灵是信俗产生的一个重要源头,祈福避害则是传统信俗传承不断的内在原因,各种民俗文化表现形式的集合构成了民间信俗的文化空间。 /&g...

  渔民开洋、谢洋节是我国沿海地区一种特殊的民俗活动,主要流传于浙江省的象山县、岱山县和山东省的荣成市、日照市、即墨市等地。   浙江象山、岱山的渔民开洋节是当地渔民在渔船出海时举行的一种祈求平安、丰收的民俗活动,谢洋节则是渔船出海平安归来后渔民为感谢大海恩赐而举行的一种...

  渔民开洋、谢洋节是我国沿海地区一种特殊的民俗活动,主要流传于浙江省的象山县、岱山县和山东省的荣成市、日照市、即墨市等地。   浙江象山、岱山的渔民开洋节是当地渔民在渔船出海时举行的一种祈求平安、丰收的民俗活动,谢洋节则是渔船出海平安归来后渔民为感谢大海恩赐而举行的一种...

  晒盐是一门古老的技艺,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密切相关。海盐晒制技艺以海水为基本原料,利用海边滩涂及其咸泥(或人工制作掺杂的灰土),结合日光和风力蒸发,通过淋、泼等手工劳作制成盐卤,再通过火煎或日晒、风吹等方法,使盐卤自然结晶成原盐。整个晒制过程有十几道工序,纯以手工操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生...

  唱新闻又称“锣鼓书”,是广泛流传于浙江省宁波市所属象山县及周边北仑、鄞州等地的古老曲艺品种。之所以称之为“唱新闻”,是因为所唱内容多为当下发生的时事。其中,象山境内的唱新闻皆用象山土腔土调说唱表演,内容大多反映本地的风土人情,所以又被称作“象山唱新闻”,简称“新闻”。 />r...

  象山渔民号子,由传统渔业生产中的渔民号子和海洋运输业中的船工号子等组成,统称“渔民号子”。石浦(东门)、爵溪是象山渔民号子的主要发源地和传承地。   象山渔民号子在唐宋时期已经初步形成,清康熙年间至民国期间达到繁荣。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于手工化捕鱼作业逐渐被机械化...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慈溪市沿海一带自古就有大量关于徐福受秦始皇派遣“入海求仙”、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的传说:公元前210年,徐福率领数千童男童女及数百名工匠、兵员从慈溪的达蓬山(原名“香山”)(一说象山蓬莱山)出海求取长生不老之药。其后的地方志著作也几乎无一例外地录载了徐福的传说资料,唐《蓬莱观碑》...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慈溪市沿海一带自古就有大量关于徐福受秦始皇派遣“入海求仙”、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的传说:公元前210年,徐福率领数千童男童女及数百名工匠、兵员从慈溪的达蓬山(原名“香山”)(一说象山蓬莱山)出海求取长生不老之药。其后的地方志著作也几乎无一例外地录载了徐福的传说资料,唐《蓬莱观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