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扬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八桥跳花绳,第六批镇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花式跳绳“简称跳花绳”,指在平常跳绳基础上结合体操、舞蹈等元素,设计出的跳绳花样动作。其跳式灵动,跳法多变,富含艺术和趣味,由一人或多人完成一套动作。八桥跳花绳主要分布在扬中市八桥镇...

西来桥舞龙,镇江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民国初期,扬中市西来桥镇爱好者利用身边随处生长的芦柳竹等材料扎制简易长龙,自发成立舞龙队,开展舞龙竞技展示、节庆娱乐,增添喜庆氛围。西来桥舞龙集武术、舞蹈艺术、民族鼓乐等综合因素于一体,通过...

   扬中河豚文化,2008年12月23日入选镇江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    河豚是江鲜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鱼类。4000多年前,我国就对河豚有所认识,战国时的《山海经》有对河豚的记载。古代的河豚还作为进贡朝廷...

   镇江江鲜菜制作技艺,2008年12月23日入选镇江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类名录。    长江江鲜被食用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旧石器时代。在六千年前的钱山漾文化遗址曾出土木船桨、陶石网坠、木浮标、竹鱼篓等,证明长江下游地区已有捕鱼业...

   青铜铸造,2006年12月8日入选镇江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类名录。    铜器流行于新石器晚期至秦汉时代,已有铭文和精细花纹出现。其中的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发展鼎盛,器物多样,花纹富丽。秦汉时,因有瓷器、漆器进入人们生活,铜器...

    扬中箫笛制作技艺,2006年12月8日入选镇江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类名录。     现今的笛是由古时称为“横吹”的管乐发展而来,它的音域宽广,音色明亮,音质深厚,富有天籁之音。扬中箫笛在造型上,有一种流动的韵律感,加之笛身...

   织毯,2006年12月8日入选镇江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类名录。    在我国的甲骨文中有关于地毯编织的记载。早期的织毯是简单的直线条图案,南北朝时才出现了花卉动物等图案。扬中织毯刚出现时,是手工小作坊。当时的扬中人靠木机织地...

   扬中玉雕,2006年12月8日入选镇江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类名录。    扬中玉雕约在清末出现。玉器为礼仪用具和装饰佩件,历来被当作珍宝,是美好的吉祥标志,是日常生活中人们重要的装饰品,也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收藏品。扬中玉雕制作...

    面塑,2006年12月8日入选镇江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类名录。     面塑,又称面艺,用于民间探亲、贺喜、祭扫等活动,我国汉代已有文字记载。面塑可分为观赏性面塑和食用性面塑两种,多以糯米粉和大米粉、面等作为原料捏制而成。...

    扬中九狮图,2006年12月8日入选镇江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类名录。     扬中有着悠久的舞狮传统。公元1821—1850年,家住玉皇钥匙头(现八桥得胜村)的钱广庆,受唐伯虎《九美图》和壁画《九龙图》的启发,编排了一套既...

扬中河豚食俗 ​​​​​​​河豚是江鲜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鱼类。4000多年前,我国就对河豚有所认识,战国时的《山海经》有对河豚的记载。古代的河豚还作为进贡朝廷的名菜。扬中河豚肉质鲜嫩肥美,独特的宰杀及烹饪工艺声名远扬。宰杀河豚讲究疾徐之道,...

民族乐器制作技艺(扬中箫笛制作技艺、赵氏二胡制作技艺、柳琴制作技艺)  扩展 现今的笛是由古时称为“横吹”的管乐发展而来,它的音域宽广,音色明亮,音质深厚,富有天籁之音。扬中箫笛在造型上,有一种流动的韵律感,加之笛身雕有精美的书法、绘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