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哈萨克语中称“婚礼”为“克勒恩吐苏入托依”。哈萨克族作为马背民族,其婚俗也表现出古老游牧民族的遗风。哈萨克族婚庆仪式包括一系列严格的程序,主要有说亲仪式、订婚仪式、送彩礼仪式、出嫁仪式、迎亲仪式。哈萨克人在同一个氏族部落内结亲时,七辈之内不得通婚。七辈之内不准通婚主要是以男方的氏族血缘关系来计算...

  诺茹孜节在哈萨克族信仰伊斯兰教之前就已形成,流传至今。据说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哈萨克人把一年的第一个月称为“诺茹孜”。哈历一月正是公历3月,公历的3月21日或22日是春分,白天与黑夜持平,哈萨克人把这一天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称之为“诺茹孜节”。   诺茹孜节传统的过法为...

  哈萨克族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主要流传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及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等哈萨克族聚居区。   哈萨克族服饰系在古代乌孙、瓦克、乃蛮、克列衣、吐热克等部落或氏族服饰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而成,它选料考究,剪裁合...

  撒班节亦称“犁头节”,是塔塔尔族的传统农事节日,主要流传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塔城、伊犁地区和奇台县等地。据说撒班是生长在中亚地区的一种野生植物,塔塔尔族先民鞑靼人以放牧、农耕和狩猎为生,春夏之际从草原和农田归来时都要在长满撒班的草滩相聚,开展体育竞技和文化娱乐活动,以祈风调雨顺、粮食满...

  那达慕是蒙古族传统的群众性盛会,青海省海西蒙古族的那达慕轮流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德令哈市、乌兰市、都兰市、格尔木市、大柴旦、茫崖等地区举行。海西蒙古族那达慕源于青海湖蒙古族二十九旗的祭祀活动祭海,祭海起始于唐代天宝十年(751),当时皇帝册封青海湖神为广阔公,派遣使臣礼祭。海西蒙古族传统那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锡伯族的西迁节,俗称“迁徙节”、“农历四月十八节”、“农历四月十八西迁节”等。乾隆二十九年(1764)的农历四月十八日,四千余名锡伯族官兵及眷属奉朝廷之命由盛京(今沈阳)出发,西迁新疆伊犁地区屯垦戍边。之后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人们都会开展各种活动,以隆重纪念祖先的英雄业绩,...

  哈萨克族的毡房营造是一项古老的工艺,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哈萨克毡房与游牧生产生活方式紧密相连,既是生活资料又是生产工具。它采用木结构框架式组合,在民居建筑中独树一帜。哈萨克毡房主要由骨架和毡子两部分组成,整体架构精巧灵活,具有机动性,易搭、易卸、易携带,可防震,可随放牧生活不断迁徙移动。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锡伯族素以善骑射而闻名,弓箭是其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乾隆二十九年(1764),四千余名锡伯族军民由辽沈地区西迁至新疆伊犁地区戍边屯垦。在清朝盛行的骑射文化影响下,弓箭成为他们守卫西部边陲的首选武器。经过长期发展,弓箭在新疆锡伯族中逐渐转化为民间竞技的工具,主要用...

  新疆维吾尔族的织造、印染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以花毡、印花布的织染最为著名。维吾尔族有使用羊毛毡的传统,日常居处,凡眼睛能看得到的地方都要精心装饰,用于铺炕、铺地、礼拜和做壁挂使用的花毡即在装饰之列。直到20世纪90年代,维吾尔族生活中都没有离开过花毡,至今少数有土炕的住家仍在使用。 <...

  锡伯族刺绣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族聚居的八个牛录,是锡伯族妇女最为拿手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   锡伯族刺绣相传源于明末清初。早期的锡伯族刺绣具有较为明显的中国北方渔猎及迁徙文化特征。自明末清初锡伯族被编入满洲八旗后,其刺绣受到满族和汉族刺绣技...

  铁尔麦是哈萨克曲艺的典型代表,“铁尔麦”一词系哈萨克语的音译,意为“撷取精华”、“精选”、“集萃”。作为地方曲种的铁尔麦是一种从哈萨克谚语、格言、诗歌中撷取精华,配上曲调演唱的“劝喻歌”表演形式,它流传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域的哈萨克族聚居区,至今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 />r...

  哈萨克族阿依特斯是哈萨克族曲艺的典型代表,是一种竞技式的对唱表演形式。其传统节目主要表现哈萨克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感情,从唱词到音乐都充满浓郁的哈萨克口头文学和音乐文化特点,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被誉为全面反映哈萨克人民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百科全书”,堪称哈萨克民族的艺术瑰宝。 <b...

  卡拉角勒哈是哈萨克族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广泛流传于新疆境内的哈萨克族居住区。   卡拉角勒哈是哈萨克语,意为“黑色的走马”。马是哈萨克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骑上黑走马,犹如进入了人在舞、马亦在舞的艺术境界,于是卡拉角勒哈就成了哈萨克族民间乐舞的名称。 <...

  伊犁赛乃姆是融音乐、舞蹈、诗歌等为一体的、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伊犁维吾尔族民间传统舞蹈;是古代维吾尔族祖先在一些民间歌曲、婚礼歌舞、仪式仪礼和各种庆祝活动时所表演的以歌曲、舞蹈为原型,进而形成的最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   伊犁赛乃姆舞蹈动作潇洒豪放、轻快利落;男女对舞时...

  锡伯族贝伦舞是锡伯族民间舞蹈的统称,它流布于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等县市及塔城地区和乌鲁木齐市等锡伯族散居区,被锡伯人称为“生命舞蹈”。   贝伦舞形成于锡伯族发展的早期阶段,锡伯族先民在大兴安岭一带过渔猎生活时就有一种强身健体的娱乐形式,贝伦舞中即保留有其...

  库布孜是哈萨克族古老的拉弦乐器,琴身为木制,由琴杆、弦轴、弓子及音箱组成。库布孜主要流传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及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境内的哈萨克人聚居区。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和蒙古等国家也有分布。哈萨克族库布孜项目内容包括库布孜制作工艺、库布孜演奏技艺和库布孜曲三部分。 ...

  哈萨克族民歌主要流传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所属的伊犁州直属八县两市和塔城、阿尔泰地区,木垒、巴里坤,甘肃省的阿克塞等三个哈萨克自治县,少数分布在乌鲁木齐地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内的哈萨克人聚居区。   哈萨克族多从事畜牧业生产,他们千百年...

  蒙古族绰尔,又称“冒顿潮尔”,亦称“胡笳”、“潮尔”,是一种边棱气鸣乐器。它产生于秦汉时期,在《太平御览》、《乐府诗集》、《说文解字》等传统典籍中均有记载,至盛唐时已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区广泛流行开来,历代相沿,以迄于当世。  ...

  哈萨克族冬布拉艺术是以古老的哈萨克民间乐器冬布拉为中心的一个民族民间乐种,流传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各县及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内,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哈萨克族冬布拉艺术由乐曲、弹唱音乐、民间舞蹈音乐、演奏方法与技巧、乐器...

  六十二阔恩尔是哈萨克族民间器乐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流传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在冬布拉、库布孜、斯布孜额等哈萨克族传统乐器的独奏曲中,有一批特别优美抒情、悠扬婉转的乐曲,哈萨克人习惯将这些乐曲称为“六十二阔恩尔”。“六十二”和“阔恩尔”是中国哈萨克人心目中两个神圣的词汇,“阔恩尔”系古...

  乌孜别克族埃希来、叶来主要流传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喀什市、莎车市、叶城县以及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等地区。乌孜别克族有着优秀的乐舞文化传统,早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历史阶段,源于今撒马尔罕的“康国乐”、布哈拉的“安国乐”及塔什干的“石国乐舞”就和“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等其他西域乐...

  乌孜别克族埃希来、叶来主要流传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喀什市、莎车市、叶城县以及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等地区。乌孜别克族有着优秀的乐舞文化传统,早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历史阶段,源于今撒马尔罕的“康国乐”、布哈拉的“安国乐”及塔什干的“石国乐舞”就和“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等其他西域乐...

  乌孜别克族埃希来、叶来主要流传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喀什市、莎车市、叶城县以及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等地区。乌孜别克族有着优秀的乐舞文化传统,早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历史阶段,源于今撒马尔罕的“康国乐”、布哈拉的“安国乐”及塔什干的“石国乐舞”就和“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等其他西域乐...

  花儿广泛流传于甘肃、青海、宁夏及新疆四省区的回、汉、土、东乡、保安、撒拉、藏、裕固8个少数民族中,是运用当地汉语方言在村寨外歌唱的一种山歌形式,俗称“少年”、“山曲儿”、“花曲”、“野曲”(与“家曲”即“宴席曲”相对)等。花儿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其内容多为祈求风调雨顺、歌唱劳动生活和男女爱情等...

  花儿广泛流传于甘肃、青海、宁夏及新疆四省区的回、汉、土、东乡、保安、撒拉、藏、裕固8个少数民族中,是运用当地汉语方言在村寨外歌唱的一种山歌形式,俗称“少年”、“山曲儿”、“花曲”、“野曲”(与“家曲”即“宴席曲”相对)等。花儿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其内容多为祈求风调雨顺、歌唱劳动生活和男女爱情等...

  维吾尔族“恰克恰克”,翻译成汉语为“笑话”,源于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习俗,是维吾尔族民间口头的一种讽刺文学形式,多在麦西莱甫、喜庆婚礼、朋友聚会、相互聊天、节庆假日等场合说趣。说趣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大部分情况是说趣者根据当时场合即席发挥。表演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是传统的“拉提帕”,汉语意为“...

  祝赞词是我国北方蒙古游牧民族传统的民间文学形式。包括祝词和赞词,统称为“祝赞词”。   新疆蒙古族祝赞词分布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阿尔泰地区、哈密地区、昌吉回族自治州等地区的25个县卫拉特蒙古族牧民中广泛流传。和布克...

  《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描写了英雄玛纳斯及其七代子孙前仆后继、率领柯尔克孜人民与外来侵略者和各种邪恶势力进行斗争的事迹。《玛纳斯》体现了柯尔克孜人顽强不屈的民族性格和团结一致、奋发进取的民族精神。   《玛纳斯》主要流传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的克孜勒苏柯...

  《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描写了英雄玛纳斯及其七代子孙前仆后继、率领柯尔克孜人民与外来侵略者和各种邪恶势力进行斗争的事迹。《玛纳斯》体现了柯尔克孜人顽强不屈的民族性格和团结一致、奋发进取的民族精神。   《玛纳斯》主要流传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的克孜勒苏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