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仪陇县特产

四川泡菜

四川泡菜又叫泡酸菜,传统特色菜肴,属川菜系。味道咸酸,口感脆生,色泽鲜亮,香味扑鼻,开胃提神,醒酒去腻,老少适宜,一年四季都可以制作,但制作时气候环境十分讲究,是居家过日子常备的小菜,是中国四川家喻户晓的一种佐餐菜肴。

大罗黄花

大罗黄花产于巴中市巴州区大罗镇,产区地域辽阔,物产丰富,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巴州区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素有“红军之乡”、“川东北氧吧”之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曾在这里做过艰苦的斗争。大罗黄花种植历史悠久,据《巴中县志》(1994年版)记载:“民国27年,鼎山大罗乡农民开始种植黄花,年产量约2000斤左右。1953年,产黄花3000斤。农业合作化后,由零星种植发展为成片种植,1956年产量增加到6200斤”。 大罗黄花耐寒性强,宜种面积多,在巴州区广泛种植。但过去受产业结构、种植技术等限制,没有集中栽种。上世纪七十年代,当地供销社系统将黄花作为多经项目从技术、资金等方面予以扶持,大罗黄花得到较大发展,年产量达80000斤。七十年代初,珠江电影制片厂专程到大罗镇拍摄新闻纪录片─《高举红旗抓住纲,大罗黄花分外香》。1979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鼎山区供销社“黄花分切育苗移栽法科研项目二等奖”。1989年,大罗黄花通过重庆外贸出口到俄罗斯等国家。 大罗黄花味道香脆可口,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胡萝卜素、氨基酸等人体必须的养分,是广大居民烹饪、馈赠佳品。其生产过程中病虫害较少,一般无需使用农药,是天然的绿色食品。当地农户在60多年的种植过程中,通过对原有品种的比较、培育和筛选,确定主栽优良品种─七根须黄花,其品质较国内其他地区种植的五根须黄花明显高出一筹。近年来,巴中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制定“特色农业大市”目标。巴州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大罗黄花的发展,将其纳入“十二五”规划,确立以“抓大户、建协会、带散户”种植模式,组建大罗黄花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积极推行“公司+科研+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不断提升生产管理水平,助农增收效应明显。大罗黄花作为当地知名品种,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已发展到以大罗镇为核心的周边13个乡(镇)、105个村社,种植面积40000余亩,年产量10000吨,总产值达3000万元,远销全国20多个省市,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南部脆香甜柚

南部脆香甜柚,四川省南部县特产,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南部脆香甜柚是较早熟的柚类良种。果形美观,果大皮薄,质脆化渣,酸甜适度,香气浓郁,可溶性固形物高,汁多核少,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品质优良。1989年参加全国优质水果评比,仅次于文旦柚和蜜柚,名列第三,获农业部优质产品称号,1993年,又获联合国技术信息系统中国国家分部发明创造科技之星奖。

仪陇大山香米

仪陇大山香米,产于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唐朝开元间,地方官员将“仪陇大山香米”进贡朝廷。

南充丝绸

南充丝绸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的丝绸文化赋予了南充丝绸优良的品质。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丝色一致,密度均匀,织纹清晰,柔软华丽。纺类织物手感细爽;绉类织物极富弹性;轻薄织物宛如蝉翼,轻盈飘逸;重磅织物毛型感强,挺扩丰满。

千佛竹根姜

据《保宁府志》记载,阆中的千佛古镇自清代起就盛产生姜,每年秋天,千佛的新姜收获后,都要用车拉船载到成都、重庆、巴中、汉中等地的市场销售,深受各地顾客们青睐。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千佛人一直把生姜和芋头并列为珍贵食品,当地人民用来招待客人和普遍食用的香辛调味品,有“菜中之祖的号称,可作蔬菜炒食,也用来淹制咸菜下饭。烹调蔬菜时,生姜可使菜味清香可口,浇炖鱼肉时能去腥膻,增鲜添香。生姜除作调味品外,现代千佛人还把生姜加工制成姜片、姜粉、姜油、糖姜、醋姜、糟姜、酱姜、盐姜、泡姜等,供当地市场常年食用。此外,还把生姜作化工提取香精的原料,产品远销省内外各大商场酒店。

仪陇半夏

仪陇半夏俗称“麻芋子”,系天南星科半夏属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以块茎入药,一直是仪陇地区的重要药材之一。 仪陇是半夏的道地产区和历史产区。据《南充县志》记载:“清嘉庆25年(1820年)前,南充盛产的63种药材中,以半夏、僵蚕等有名气”。早在明末清初,仪陇县城就已形成了半夏交易市场。仪陇半夏主要以“保宁半夏曲”而闻名,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浙江绍兴商人缪复泰在保宁(今南充阆中所在地)创办“保宁半夏曲”手工作坊,其产品畅销华北、上海、武汉、长沙、新疆、内蒙、浙江及港澳、南洋一带。由此可知,早在100多年前,南充地区即盛产半夏。 据《四川中药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60年出版)记载:“半夏我省各地均有分布,主产于遂宁、南充市仪陇县、蓬溪等地”。中国药材公司编著的《中国常用中药材》(科学出版社 1995年版)记载:“四川的广安、仪陇等地为半夏的主要分布地”。《四川道地药材志》(四川出版集团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2005年版)记载:“半夏四川产量较大,仪陇为半夏的最佳适宜区,所产半夏质量较优,并以其色白、质坚、粉性足,颗粒饱满、大小均匀、无泡壳,圆球形等显著特点而享誉国内外”。 仪陇半夏产业近代发展迅速,已成为当地特色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建国初期,半夏曲由缪氏制作,国家订货。随后,缪氏后裔缪惠生献出秘方,半夏曲由阆中县制药厂生产。1952年至1985年,仪陇累计收购半夏59.6万公斤,平均每年收购1.7万公斤,远销香港、澳门、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随着人工栽培技术的发展,各地开始进行人工种植,为了区别不同产地的半夏,外地客商特称仪陇地区所产半夏为“仪陇半夏”,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形成了“仪陇半夏”这一自然品牌。 上世纪60年代前,仪陇半夏主要以野生为主,70年代起农民逐渐开始人工种植。改革开放以前,仪陇半夏一直延续传统的农家种植方式,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和规范化的加工技术,生产出的半夏品质不高,价格偏底,导致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发展缓慢。进入90年代,随着国家中医药现代化的提出,仪陇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全国川半夏生产基地,仪陇县将半夏作为特色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进行推广。1999年9月,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四川)基地办公室选送南充仪陇半夏参加在香港举办的全国优质中药材展销,受到中外客商好评。1999年12月在南充举办的“优质农产品博览会”上,仪陇半夏被评为“优质产品”。2001年仪陇县被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定为半夏药材种植科技示范区。 仪陇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仪陇半夏的发展,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优惠政策,在基地建设、技术推广、科研开发等方面投入300余万元,大力抓好仪陇半夏基地建设及销售拓展等相关工作。目前,仪陇半夏标准化、无公害种植新技术已在县内9个乡镇推广,以“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带动农民增收。仪陇半夏可种植面积约30000亩,总产量约12000余吨,总产值可达21600万元。2011年种植面积2000余亩,总产量400余吨,按照2010年平均价格140元/公斤计算,总产值5000余万元,平均亩收入在20000元以上,为规模开发仪陇半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仪陇元帅柚

仪陇县种植柚类历史悠久,至今已有百年以上。仪陇县马鞍区铁山公社和观紫区大仪公社合阳大队尚存干粗40cm以上的柚树数十株。据当地村民介绍,1909年朱老总在云南讲武堂时曾派专人送回一批柚树苗,叮嘱家人栽于马鞍老家,几年后柚树开花结果,果实香甜可口。1960年3月9-11日,朱总司令回到了阔别50多年的家乡仪陇县马鞍场,在询问家乡生产、群众生活情况的同时,还念念不忘当年派人送回的柚树的生长情况,乡亲们回答:这批柚树结果很好,品质也不错。朱总司令听后高兴地笑了,并叮嘱在场的县委负责人,要好好发展生产,重视多种经营。仪陇县委、政府领导牢记总司令嘱托,经过近30年的发展,在马鞍、铁山、大仪、老木等乡镇逐步建成柚类主产区。1968年11月6日,总司令的侄孙朱进到北京拜望,特意带上家乡生产的柚子,总司令品尝后,赞不绝口。1973年12月1日,仪陇县委、政府领导到北京拜望总司令,送去了家乡特产的蜜柚,总司令特意询问了家乡蜜柚发展及百姓收入情况。1986年总司令夫人康克清回仪陇县参加朱总司令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县委领导在汇报我县生产情况时,康副主席还问起仪陇县蜜柚生产情况。领导的关心,给仪陇县柚子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动力。 上世纪八十时代,仪陇县水果茶叶技术指导站的科技人员在观紫区老木乡大兴村10 社李继祥家果园发现一株特早熟柚芽变单株,此株系文旦柚系列,树势中庸,果实中大,成熟期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成熟期特早),酸甜适度,细脆化渣,香气浓郁,品质极佳。1998年中国柑桔研究所前所长何天富教授实地考察后特命名为“元帅柚”。为充分利用这一优质资源,仪陇县农业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采取高接换种、苗木繁育等多种措施,大力发展元帅柚。上世纪90年代末全县元帅柚种植面积达1.2万亩,产量1300吨。1998年、1999年连续两年分别在全国第五届、第六届全国柚类评比中荣获“金杯奖”。 近年来,随着仪陇县农业产业化的深入推进,走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发展之路,不断开拓市场,以“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农资采购,统一产品回收,统一产品销售,引导农民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通过加大科技投入,规模开发,科学栽培与管理,仪陇元帅柚畅销成都、重庆、南充、巴中等大中城市,发展前景看好,市场潜力巨大,深受消费者青睐。

芭蕉木瓜

仪陇县芭蕉乡种植木瓜历史悠久,所产木瓜属蔷薇科植物皱皮木瓜的干燥成熟果实,果实长椭圆形,黄绿色或黄色,有浓郁的芳香气味,具有平肝和胃、生津止渴、活血通经的功效,是传统名贵中药材。解放前,仪陇县芭蕉乡庆祝村的地主庄园中已种植大量木瓜,用于富贵人家治病之用。据《仪陇县志》载:六、七十年代县境内木瓜种植规模扩大,常年调出木瓜供给各地中药材所需。 芭蕉木瓜主要在夏、秋两季果实绿黄色时采摘,宋代时已经有蒸制、酒浸焙干,明代有酒洗、炒,清代有酒炒、姜汁炒等制作方法。目前主要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置沸水中烫至外皮灰白色,对半剖后干燥,或者蒸透后趁热切薄片干燥,成品表面棕红色,有皱纹,周边红色或棕红色,气香,味酸。《诗经》中的名句“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齐民要术》记载“木瓜以苦酒豉汁,密度之,可案酒食,密封藏百日,乃食之甚益人”,《王祯农书》、《中药大辞典》、《食疗本草》、《名医术》、《千金方》等大量文献资料都记载木瓜的有益功效。 近年来,仪陇县斯康中药饮片有限责任公司与科伦药业、蜀中制药等大型药品企业达成合作协议,以“公司+协会+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在芭蕉乡35个村建立了芭蕉木瓜标准化生产基地,在制作中药材木瓜饮片的基础上,已开发经营木瓜果脯、罐头、浓缩木瓜汁、木瓜酒、果酱以及木瓜护肤品(香皂、洗面奶、沐浴露)等化妆洗浴用品。2006年3月公司通过国家“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年加工木瓜5500吨,产品销往成都、广东、广西、河北、安徽等大中型专业药材市场,成为仪陇县重要的支柱产业。

蓬安锦橙

锦橙果实长椭圆形,皮薄,无核,果顶平或微凹,果皮较细,橙黄色,柔软多汁,酸甜适度,味浓,微具香气,品质上乘。蓬安锦橙果大、核少、色艳、汁多、味浓、化渣、丰产、早熟、耐贮等主要经济性状稳定,生态适应性强,宜栽范围广,名列全国优秀锦橙榜首。

仪陇胭脂萝卜

仪陇胭脂萝卜又叫血萝卜、心里美,在仪陇县已有百年种植历史,是四川省境内仪陇县独有的地方特色产品。仪陇胭脂萝卜从表到肉全体通红,肉质根呈葫芦形,单个一般重60-80g,有须根,横切面呈放射状,肉质致密、脆,微辣,回味甜,其因色泽鲜艳、鲜香脆嫩、营养保健、盐水久泡不烂而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