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义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义乌种蔗历史悠久,所产红糖久负盛名。生产、制作义乌红糖的过程,俗称为“绞糖”。义乌红糖在清朝顺治年间,由佛堂燕里村的贾维承从福建引进种蔗制糖技术后,传统老式的牛拉木榨糖车的式样和做法是:用二段坚硬的圆木(直径60厘米,长1.2米左右),上端...

踩高跷俗称长脚侬,乃民间节日在广场表演的一种杂技形式。表演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技艺性强,形式多样。由于表演者踩跷比一般人高,便于远近观赏,而且流动方便无异于活动舞台。踩高跷的角色,因为各自身份不同,所以造型各异,高低不一,扮演的人不但...

义乌罗汉班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在清朝达到鼎盛。罗汉班的表演形式主要有走阵、滚叉、拳术、刀棍术、叠罗汉等,总体上讲,又可以分为两大块。一是“走阵容”,在古乐声中,几十人或上百人手持各种器械,穿插走动,摆出各种阵容,分别冠以“长蛇阵”、“蝴蝶阵...

金华道情源于唐代《九真》、《承天》等道曲,吸收词调、曲牌,演变为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也称道歌,有“摊头”、“正本”、“长篇”三种,其演唱形式一般为一人或多人自打自唱,有时分主唱和伴唱,唱腔可分为平调、悲调、苦调,节奏分为紧板、平板、...

婺剧的盔帽分为硬的和软的两大类,硬的叫盔头(硬盔),软的叫软巾。软巾采用软缎、粗布、夏布刮浆衬里、盘金叠绣而成,如:八仙巾、披巾、马夫巾、算命巾、罗帽、青毡、红帽等等。而盔头则是用手工毛边纸上浆,一层一层地粘上八至九层,烘干成厚纸板,按样裁...

做曲的最好时节是农历的二、三月和八、九月,制作时间需要六七天。其工艺流程如下:(1)浸泡。(2)蒸炊。(3)加醇头和曲娘。(4)发酵。(5)散热再发酵。(6)泡水。(7)站窑。(8)“红地起乌衣”。(9)出窑。(10)曝晒。从米变成曲,整个...

义乌上溪镇黄山村八面厅原名振声堂,始建于嘉庆元年,竣工于嘉庆18年,历经18年才建成。因厅里有八个厅堂、七个天井、八竖旗杆和外墙四周有八头门户出入而俗称八面厅。 黄山八面厅设计者将花园置于整个建筑群的前部,有别于中国传统建筑前室后园的惯用手...

浙江是活字印刷术的故乡,毕昇于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在杭州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元代农学家王祯为了克服胶泥活字“难于使墨,率多印坏”的缺点,于元大德二年(1298)左右创造了木活字印刷术。浙江家谱中,谱籍地为金华地区的存世家谱大约有...

抬阁跷是民间传统祭典活动。每逢正月十八、五月初八,值甲村于正月十五(五月初五)举行接驾活动。敲锣打鼓列队到双林寺接傅大士佛像,回村设祭,昼夜值守。正月十六(五月初六)供族人唪经朝拜。正月十七(五月初七)举行杨昂活动。凌晨开始分户在祭堂领红回...

做曲的最好时节是农历的二、三月和八、九月,制作时间需要六七天。其工艺流程如下:(1)浸泡。(2)蒸炊。(3)加醇头和曲娘。(4)发酵。(5)散热再发酵。(6)泡水。(7)站窑。(8)“红地起乌衣”。(9)出窑。(10)曝晒。从米变成曲,整个...

以义乌大枣加工成的南、蜜枣,与火腿、红糖一起被称为“义乌三宝”,都是我市的名贵土特产,且色泽金黄,又称为“三黄货”,颇具声誉。蜜枣素有“蜜饯珍品”之誉,不仅是走亲访友的馈赠礼品,招待客友的上等补身食品,而且为浙江省传统名牌出口商品之一,除销...

傅大士传说是以历史人物傅翕(497年—569年,字玄风)的生平事迹为主要内容的民间文学。千百年间,以东阳郡乌伤县为流传中心,在中国(包括台湾)、日本民间广为流传,甚至于出现在大量的文献典籍之中。 傅大士传说根植于民间,是通俗易懂的原生态文学...

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是膏方的精髓,三溪堂所开具的膏方,是为每一位前来就诊的患者量身定制而成。跟普通的养生保健品比起来,膏方的针对性更强,是一人一方。三溪堂在制作膏方时,均采用道地药材,如甘肃的当归、杭州的麦冬、四川的黄连、宁夏的枸杞、西宁的大黄...

义乌人朱丹溪被誉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医理并通的医学巨匠”。而由他衍生的朱丹溪中医药文化,更是对古今中外医学的进步产生重大影响。在国内,其创立的“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气、血、痰、郁”四伤学说,丰富、发展了中医学的内容,并有“杂病宗...

  金华道情流行于浙江省金华市及周边地区,它形成于明末清初,可考的历史至少已有三百多年。   金华道情发源于义乌市,原为在道观内演唱的诗赞体“经韵”,后吸收其他词调和曲牌音乐,演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也称“道歌”。南宋开始在“新经韵”演唱时用渔鼓道情筒和指拍作...

  金华道情流行于浙江省金华市及周边地区,它形成于明末清初,可考的历史至少已有三百多年。   金华道情发源于义乌市,原为在道观内演唱的诗赞体“经韵”,后吸收其他词调和曲牌音乐,演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也称“道歌”。南宋开始在“新经韵”演唱时用渔鼓道情筒和指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