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皖南美溪唢呐,广泛流传在皖南山区黟县、石台县、黄山区、祁门县四县区交接处的青弋江上游流域内的黟县美溪乡为中心的区域内。 流传面积约200平方公里。 作为地方传统民间音乐,难能可贵的是,至今仍保存有记载唢呐古曲谱的清光绪初年的手抄工尺谱,共计59首。 同时美溪民间仍然保持着师徒传承方式,将这一民间唢呐演奏......

 溪口堆木画早在300年前由皖南泾县的汤氏家族所开创,当前主要分布在宣城市所属的1区1市5县,并辐射邻近的歙县、休宁、黟县、屯溪、太平、苏南、浙北、上海、合肥等地。溪口堆木画在借鉴、揉合徽州三雕、徽派版画和新安画派的艺术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风格和流派,并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主要具有四大特......

        古徽州"一府六县"包括:黟县、歙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徽州饮食文化--徽菜发端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民国间继续发展,建国后进一步发扬光大。徽菜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饮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徽菜的形成与古徽州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

        徽州民谣是在古徽州"一府六县"范围内产生的反映徽州人的劳动、生活、习俗、时政和思想感情的,由徽州人民创作并用徽州各地方言吟诵而口传心记代代传承的原生态民间口头艺术。徽州民谣不但是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宝库和中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独具特色的珍宝,而且应该是中国乃至于......

        皖南徽州,古称新安郡,始建于晋太康元年(280年),隋开皇九年(589年)改置歙州,宋宣和三年易名徽州,辖歙县、休宁、黟县、祁门、绩溪及婺源(今属江西)六县历代辖区略有变更,而后世仍多以上述一府六邑称之为新安,发源于该地域的新安医学亦因之而得名。 据史料记载,最早......

徽派篆刻兴起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由休宁何震等篆刻名家形成了一个徽州印人群体,人称“徽派”,促成徽州篆刻的第一个高潮期;清代康乾时期,歙县程邃等“歙四子”出现,变革创新,自成一体,形成徽派篆刻第二个高潮期。 清朝晚期,黄士陵以其深厚的金石学修养,摒弃几百年来印家以切刀法摹仿烂铜印,追求古拙残破美的传......

      明清两代徽商经济发展到顶峰,以致"无徽不成镇"的说法。致富以后的徽商在家乡大兴土木,营祠建房,使得墟落处处,亭台楼阁遍地。但即使有再美的建筑,也还需要内蕴丰富的楹联匾额来点缀。再加上徽商多为儒商,重教化,讲人伦,善与仕交往,它的处世哲学,人生追求,便通过对联张布在建筑上......

        徽州楹联匾额是广泛存在于徽州民居、祠堂、园林等徽州古建筑中的一种特有的文化装饰构件,是徽州人将自已的人生体验、儒学修养、人生理想、处事哲理等以楹联匾额的形式,悬挂在民居厅堂、宗族祠堂、园林建筑中供后人学习体味,起到文化传承、教育家族成员的一种特殊的民间文化......

池州祁红茶精制技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末光绪年间,形成于皖南地区的祁红茶创制成功之后,主要外销销往西方国家,为达到整洁美观和外销船运时茶叶体积减小的目的,祁红茶有了精制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池州祁红茶的手工精制技艺日臻成熟并基本固定成型。20世纪60年代始,随着机械制茶的兴起,祁红茶精制开始由单纯的手工向机......

古徽州“一府六县”包括:黟县、歙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徽州饮食文化——徽菜发端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民国间继续发展,建国后进一步发扬光大。徽菜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饮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徽菜的形成与古徽州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饮食习俗密切相关。绿树丛荫、沟壑纵横......

 "游太阳"是流传于祁门县东路金字牌洪村、石川、横联、莲花塘、社景(原蛇井)与黟县七都霭岗渔亭、南玛一带,以祭祀隋末英雄汪华的一项民俗表演活动。汪华是隋末绩溪登源人,因举兵保一方平安,被百姓追念,尊之为神,并立庙来供奉。明朝时,社会上对"汪王"信仰发展最盛,徽州各地都建有大量"汪王"庙宇,并以不同形式......

        苎麻为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是重要的纺织纤维作物。也被国际上称之为:中国草,中国宝。是公认的天然纤维之王。 清嘉庆《黟县志》载:"苎,亦称苎麻,丛生数十茎。宿根在土,至春自生,不须栽种。剥取其皮,以竹刮其表,厚处自脱,得里如筋者,煮之,以绩为布。"黟县种植苎麻......

        徽州制笔始创于南宋年间,代表人物有黟县吕大渊,歙县的吕道人,汪伯立等制笔大师,据《新安态》记载,北宋年间汪伯立所制毛笔曾为贡品,兴盛一时。 社会文明的发展,现代用笔不断出现,甚至键盘已替代了昔日的纸笔,走上了主流,传统制笔业呈现日益衰落的态势,然改革开放的春......

        祭祖是徽州宗族的一项重要礼仪活动,在徽州最为重大的祭祖活动为祠祭。 祠祭是在祠堂内进行的祭祀活动,为同宗族人聚在一起进行的祭祀活动,要求非常严格,为报本之礼,一般由族长或宗子主祭,祭祀分族祭和房祭。族祭由族长主持,族长由族中年长辈高、儿孙繁衍、德高望重的人担......

徽州传统彩绘壁画艺术,是广泛用于徽州古民居中的传统绘画装饰艺术。由当地民间画师使用当地产的矿物、植物染料绘制而成。徽州彩绘壁画为徽州古民居建筑增添了文化品味和艺术品味。是研究徽州绘画艺术和徽州文化的活化石。目前,主要分布在古民居村落保护较完整的黟县境内,仅西递村、宏村、南屏村、古筑村、关麓村就发现有......

        黟县"余香石笛"是徽州传统石雕工艺的绝技,是乐器制作工艺和徽州石雕工艺的完美结合,余香石笛既是实用乐器,也是石雕工艺的精品,其流传已近300年历史。 黟县自古盛产"黟县青"大理石,其石细腻坚固,色呈青色,间有深黑色纹路,抛光后,光泽照人,是徽州古建筑和徽州石雕工艺......

祭祖是徽州宗族的一项重要礼仪活动,在徽州最为重大的祭祖活动为祠祭。 祠祭是在祠堂内进行的祭祀活动,为同宗族人聚在一起进行的祭祀活动,要求非常严格,为报本之礼,一般由族长或宗子主祭,祭祀分族祭和房祭。族祭由族长主持,族长由族中年长辈高、儿孙繁衍、德高望重的人担当。房祭由各房头房长担任主祭。在黟县祠祭中......

 黟山石墨茶为黟县历史文献中唯一记载的地方传统名茶。据清同治年间《黟县三志》称:"茶,六都石墨岭产者最佳,茗家谓之石墨茶",因重如石、色如墨、香高味浓而闻名天下。石墨岭地处宁池古道上,为黟县南大门渔亭进入黟县盆地的必经之地,往来茶商频繁落脚,久而久之,茶商发现当地民间生产的茶叶品质优良、工艺独特、......

 皖南黟县建制于秦,古时为山越族人聚居之地,远古先民在征服自然中获得生息,繁衍后代,生存的欲望需要自然宗教观念的帮助来超越自我,傩舞便是其中之一。黟县傩舞原是黟县城隍庙会中一种扬善惩恶、祈保平安的民俗活动,定于每年阴历十月初一举行,其参与者之投入,祭祀场面规模之狂热程度不亚于过大年。最为出彩的是......

 黟县卢村自古兴办"龙灯会",卢氏宗族视龙灯会为一年一度的重大盛典,每逢正月十五日,全村男女老幼,倾巢出动,附近十里八乡,亦赶来观看。卢村凤舞表演时,凤的数目有12只,代表卢村最初的12户房头;凤的大小由各户根据经济实力而定。凤骨由竹篾扎制,外覆黄色绵纸、银色绵纸两种色彩,俗称"金银扎",凤背贴上榛子树......

  傩舞是传统社会具有祭祀礼仪性质的原始舞蹈,历史悠久。据传,周代时曾有“大傩”、“乡人傩”的称谓,汉代以后逐渐成为国家正统礼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傩舞以驱瘟逐疫、祈求平安为主要目的,具有很强的群众参与性。表演时,舞者头戴面具,呼喊赶逐,引来众多追随围观者,场面十分热闹。傩舞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尤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