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道情在陕西省子长县、延川县、清涧县集中流传,并辐射至晋西北、内蒙河套及甘肃、宁夏邻近陕北的地区。它源于唐代道教徒诵经的经韵,明清时期发展成形,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陕北道情分为东路道情和西路道情两支,东路称“新调”,西路称“老调”,两者的音乐调式存在差异。东...

  陕北道情在陕西省子长县、延川县、清涧县集中流传,并辐射至晋西北、内蒙河套及甘肃、宁夏邻近陕北的地区。它源于唐代道教徒诵经的经韵,明清时期发展成形,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陕北道情分为东路道情和西路道情两支,东路称“新调”,西路称“老调”,两者的音乐调式存在差异。东...

  榆林小曲是形成并主要流行于陕北榆林地区的曲艺唱曲形式,相传由明代驻扎在榆林一带的军官蓄养的歌伎从江南带来,后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以当地方言演唱并吸收化用了当地的民歌小调,丰富完善为今天的曲艺品种。   榆林小曲的表演形式为一人或二人主唱,多人分持扬琴、古筝、琵琶、...

  二人台主要流传于陕西省府谷县一带,它大约出现在清代同治年间,至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清末府谷民间艺人为求生存,结伙成班在黄河中游沿岸一带演唱二人台,形成了许多“玩意(儿)班子”。清末民初,二人台的内容有所丰富。新中国成立初期,民间艺人在“新秧歌运动”影响下对二人台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在此过程中,丁...

  靖边跑驴是陕西靖边社火中的一种歌舞形式,在民间有“骑毛驴”、“耍驴儿”、“拉犟驴”、“赶毛驴”等俗称,主要流传于靖边的宁条梁镇、东坑镇、镇靖乡等乡镇。据光绪《靖边县志》记载,跑驴在清代的靖边已相当盛行。   跑驴表演技巧丰富,风格独特,充满生活情趣。它通常用钢筋、铁丝...

  中华鼓舞多以鼓谱丰富、情绪热烈、底蕴深厚见长,流布全国各地,影响及于全世界。《易·系辞》中有“鼓之舞之以尽神”之语,既形象地反映出中华鼓舞历史的悠久,又提纲挈领地道出了其主要功能。从原始的“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到后世的流风遍及大江南北,华夏鼓舞始终一脉相承,绵延不绝。中华鼓舞形制多样,分布广泛,...

  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在民间,对秧歌的称谓分为两种: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近代所称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秧歌历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介绍的民间舞队中就有“村田乐...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佳县   道教音乐又称“道场音乐”,是道教斋醮科仪活动中使用的音乐,它与道教一样,都是发端于古代巫觋的祭祀歌舞。道教音乐由器乐和声乐两部分组成,器乐采用钟、磬、鼓、木鱼、云锣等乐器主奏,配以吹管、弹拨、拉弦等乐器;声乐以唱诵为主,由高功法师宣戒诵咒、...

  陕北民歌是流行于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上的各类民间歌曲的统称。作为陕北历史上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长期融合的产物,陕北民歌形成时间较早,如民歌信天游即产生于周代中期,至汉代稳定成形,成为中国古老的民歌形式之一。   陕北民歌品类丰富,主要包括信天游、山曲、爬山调、船工号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