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特产

黄南秦艽

黄南秦艽呈类圆柱形,上粗下细,扭曲不直,长10~30厘米,直径1~3厘米。表面黄棕色或灰黄色,有纵向或扭曲的纵皱纹,顶端有残存茎基及纤维状叶鞘。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略显油性,气味苦涩。

青海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在中医药史上与人参、鹿茸并列为三大补品,有“中药三大宝,人参、鹿茸、冬虫草”的说法。有趣的是,这三大宝是中国人几百年来一直作为最高级别的滋补药流传着。更为巧合的是,这三大宝正好是生物界三大类——植物、动物、微生物中的“典型”代表;冬虫夏草在国际上也享有“东方传奇珍宝”的美称。

苏呼欧拉羊

根据历史记载,明末清初和硕特蒙古达尔加博硕克图的部帐徒居黄河南地区时曾携带有大量的蒙系羊,黄河南地区欧拉羊都还含有一些蒙系羊的混血统,所以当地及周围藏族同胞们被称为“苏呼欧拉羊”,意即蒙古欧拉羊。河南县苏呼欧拉羊的先祖是所谓草系大角羊,常在适于山峰、山沟、荒野等地生息,这种草系大角羊的后系“苏呼欧拉羊”,同样在高寒、风雪交加的环境中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所以,蒙古语叫欧楞海或欧日海,意即山顶或山峰上的羊;有一种说法是羊数到达一万只羊的程度上,又叫奥楞海,意即很多羊:而且种公羊的大角被打造银装,蒙古语就叫做奥日海,周边的藏族同胞们把这个“奥日海”一词意译成藏语叫(拜泊办︽犊︽碘罢)。还有羔羊出生不久它的鼻头即红,大部分苏呼欧拉羊的上背又红、花红色、小尾花纹等呈现红颜色,此支系苏呼欧拉羊的名声普及扩展到内蒙古呼和浩特、青海西宁古城等地区,泽雄干玛日(罢拜︽拜扳半)复兴了此系苏呼欧拉羊,因为这些原因此系羊蒙古语叫“乌兰海”,意即红系羊,再说,1954年西北军政委员会畜牧部进行畜种调查时将之定名为“欧拉羊”,逐成为三大藏系绵羊的一大支系,因此,省内外的专家及其各界人士都按照这种汉语的音译来称呼“欧拉羊”,其中此品种的棕黑色和棕红色欧拉羊以产肉为主,肉皮毛兼用的一个特殊类型,其特点是体大肢高,背腰宽平,后躯较丰满,早期发育快,产肉和皮质性能明显高于其他类型藏羊,是青海省肉羊生产地宝贵品种资源;体质坚实,抗病力强、耐高寒,适应高寒缺氧高原环境;是肉肥嫩、口感好、营养丰富的羊肉中的上乘品。2005年,被青海省为“名优畜禽品种”。

泽库蕨麻

人参果:它是一种野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块根。同时高原人叫这种植物的块根为蕨麻,又叫延寿果、蓬莱果等。蕨麻喜湿润,耐高温,它的全株又是藏药之一。蕨麻在青海主要产地为果洛、玉树、黄南、海南等藏族自治州。蕨麻性味甘温,有健脾益胃,收敛止血,生津止渴,补血益气之功效。

泽库藏羊

秦汉时期,泽库地区为羌人牧地。先是先零羌的牧地,因先零羌遭受汉朝的军事打击,力量薄弱,烧当羌联合其他各部,将先零羌逐出小榆谷、烧当羌占据大小榆谷,成为强大的部落集团。清代中后期,蒙古势力衰落,泽库地区原有的少数蒙古人逐渐移迁河南县境。随着游牧南迁,泽库县境恢复了隆务囊索独立管辖,成为热贡地区的夏季草地。1949年9月青海解放,今泽库地区属同仁县五、六、七区。1953年12月5日由同仁县析置泽库县,隶属黄南藏族自治州。历史上藏民族的饮食习惯以羊肉、青稞炒面为主食。而作为游牧民族,肉在其食物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藏族食肉的方法有煮、风干、烤、生食、烘等。最平常的食肉法自然是煮。煮肉则强调一个“鲜”字将肉煮至半生不熟,肉的红丝甫尽即可。藏羊肉比猪肉的肉质要细嫩,而且脂肪、胆固醇含量都要低,蛋白质含量较多,多吃藏羊肉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寒冬多吃藏羊肉可益气补虚,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御寒能力,还可增加消化酶,保护胃壁,有助于消化。老年人、体虚的男人和产后妇女食用,具有补精血、补肾壮阳,养肝、预防产后虚冷、补乳等功效。

泽库牦牛

秦汉时期,泽库地区为羌人牧地。先是先零羌的牧地,因先零羌遭受汉朝的军事打击,力量薄弱,烧当羌联合其他各部,将先零羌逐出小榆谷、烧当羌占据大小榆谷,成为强大的部落集团。清代中后期,蒙古势力衰落,泽库地区原有的少数蒙古人逐渐移迁河南县境。随着游牧南迁,泽库县境恢复了隆务囊索独立管辖,成为热贡地区的夏季草地。1949年9月青海解放,今泽库地区属同仁县五、六、七区。1953年12月5日由同仁县析置泽库县,隶属黄南藏族自治州。历史上藏民族的饮食习惯以牛肉、牛奶、酥油、青稞炒面为主食。而作为游牧民族,肉在其食物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藏族食肉的方法有煮、风干、烤、生食、烘等。最平常的食肉法自然是煮。煮肉则强调一个“鲜”字将肉煮至半生不熟,肉的红丝甫尽即可。牛奶和酸奶也是牧民们四季饮用的饮品。牦牛奶经过特制工具的搅合便能打出酥油,是牧民们不可缺少的主食。分离过后的酸水经煮沸、过滤、日晒后成为坚硬的粒状物,俗称乳酪。酸奶和奶茶色泽鲜白,被视为纯洁和善良的象征。泽库牦牛全身都是宝,其肉鲜美无比,杀后可煮、炒红烧、清沌或风干等,其咪独特。肉可食,皮可缝制成衣,靴、袋等。牛头可加工成工艺品,牛尾可制作成弹扫灰尘的扫帚,牛则是一道壮阳药。

同仁黄果梨

【历史文献】据《同仁县志》及《同仁县农业区划》记载,神奇、美丽、富饶的黄南州同仁县地处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向青南牧区的过渡地带,境内高差起伏大,气候变化复杂,生物生态类型多样,有蜿蜒流淌的隆务河,穿境而过,称为“金色的谷地”。同仁历史悠久,在汉朝时期,同仁北部成为汉朝屯田之地。唐中宗时,这里作为金城公主的汤沐邑,赐予吐蕃。宋代是角罗蕃政权的势力范围。元明两代,始以县境保安为触角,有中央屯军的伸入,形成以隆务寺为中心青海最大的藏传佛教政教合一统治体系,一直延续到清代。古为古羌地,西晋末为吐谷浑地,隋为达化县地,唐初为达化县、米川县地,安史之乱后为吐蕃地,宋初吐蕃角厮辖地,元为贵德州地,明为贵德千户所辖,清隶循化厅,明国初隶循化县,1929年设立同仁县。1949年沿旧制仍设同仁县,1952年改为同仁县藏族自治区,1953年由同仁县藏族自治区析置泽库县,同年改同仁县藏族自治区为同仁县,均隶黄南藏族自治州。【历史传说】说起同仁黄果梨(俗称酸果),流传着神话传说,明崇祯年间,隆务寺第一世夏日仓噶丹嘉措的经师东科多居嘉措在扩建吾屯下寺,因为劳累导致了咳嗽、气喘,由于正在修建寺院,无法休息,这时,该村的一位老人带来了一包冻黑的黄果梨,对东科多居嘉措经师说道,大师你的咳嗽、气喘吃这东西可以缓解,东科多居嘉措经师客气的收下后,还想这东西能吃吗?又不想让老人失望,当面吃了一颗,感觉肺特别舒服,咳嗽也少了,过了两三天,梨也吃完了,东科多居嘉措经师的咳嗽,气喘也好了,这时东科多居嘉措经师派人去找那个送梨的老人打听,这梨就在不远的哈拉巴图村生长时,就派人移栽树苗,因此,现在年都乎寺院,郭么日寺院、尕沙日寺院都种植有百年老果树。【同仁黄果梨特性】同仁黄果梨鹅卵形,长10-14cm,横径7-10cm;色泽金黄,皮薄松软;果肉酸味独特,清香沁人;经后熟自然冷冻后逐渐变为黑褐色,出汁率高,口味酸甜适中。同仁黄果梨养分含量丰富,黄果梨树冠面积大,根系发达,微量元素吸收量大,因此该果品中水分为85.75%,氨基酸总量达0.30%,总糖分9.01%,总酸28.84%,类胡萝卜素0.038%,并含有多种矿物质元素及各种微量元素,该果品在清凉解热,降压止咳,消痰润肺方面具有独特的保键功能,还能增进食欲、助消化,对体虚、津液不足者裨益,长期食用可补充人体钙、磷、铁等微量元素,增强免疫力。【发展前景】进入二十世纪,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和人们饮食健康理念的形成,人们对黄果梨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越来越重视,目前同仁县黄果梨种植面积达0.068公顷,年产黄果梨0.042万吨,针对黄果梨是青海省同仁县唯有的名特优质果品,近年来州县级政府积极扶持筹资兴建了黄果梨饮品加工企业,该企业年加工能力500吨,开发了晶黄果饮料、黄果醋、黄果酒等高附价值的黄果梨产品,有利的推动了同仁黄果梨的生产发展,也提高了农民收入,种植黄果梨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开发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