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市资中县特产

四川泡菜

四川泡菜又叫泡酸菜,传统特色菜肴,属川菜系。味道咸酸,口感脆生,色泽鲜亮,香味扑鼻,开胃提神,醒酒去腻,老少适宜,一年四季都可以制作,但制作时气候环境十分讲究,是居家过日子常备的小菜,是中国四川家喻户晓的一种佐餐菜肴。

资中冬尖

资中冬尖以枇杷叶青菜(冬菜)、齐头黄青菜嫩尖为原料,风干脱水后,加精盐腌制,用土陶坛罐装好窖储、发酵而成。它色泽黄褐油亮,清香浓郁,芬芳四溢,脆嫩鲜美,回味绵长。这就是资中冬尖“鲜、香、脆、嫩”四大特点。它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和氨基酸以及锌、钙等元素,又具有开胃、健脾、生血之功效。

资中血橙

资中血橙果实较大:单果一般在150-200克左右。果肉颜色独特:果肉为紫红色,色泽鲜艳、风味浓郁(玫瑰香)。

资中鲶鱼

“资中球溪鲶鱼”是川菜系中一道名声最为响亮的名菜之一,享誉世界,鲶鱼餐饮产业年产值超过十亿元。鲶鱼又称鲶巴郎。这种鱼,嘴巴特别大,嘴唇上长有很长的胡须,故也叫它为鲶胡子。这种鱼,油光水滑,全身无鳞,肉多刺少,肉质细嫩鲜美,几乎没有土味。

罗泉豆腐

罗泉豆腐以溶洞深层优质泉水浸泡大豆,经手工石磨细细研磨,并采用传统的工艺用卤水点制而成。罗泉豆腐呈乳白色或淡黄色、有光泽、具有盐卤豆腐特有的豆香味,口感细腻鲜嫩,有弹性;块型完整,久煮不散。它具有细、白、嫩、绵的特点。罗泉豆腐干:罗泉豆腐干是以罗泉豆腐经当地及周边地区的地道食药两用材料和天然香辛料配制的卤料进行卤制,色泽乳黄或淡黄,形状均匀一致,质地密实而细腻,富有弹性,细韧耐嚼,咸淡适口,入口醇香。

资中枇杷

资中县种植面积约3万亩,常年总产量约2万吨。资中甘露枇杷色泽金黄,核小肉丰,细嫩甘甜,清心润肺。产品远销全国各地,产值达5600万元。

内江猪

4、内江历来是川中富绕的地区,养猪业自古较发达,公元220-221年秦灭巴蜀国之后,四川进入封建社会、汉初封建统治者对国内人民实行安民利民的措施,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并发展养猪生产,省内各地相继出现了一些比较优良的畜禽群体。依据1967年隆昌东汉墓出土的陶猪体型、毛色近似内江猪,表明东汉时期内江地区已普遍养猪。并有内江猪的原始体型,又据《华阳国志》记载,蜀汉时,〈今资中〉王褒〈即王渊〉要求家奴“持捎牧猪”,明正德〈四川通志〉中记述四川各地六畜已普遍进入市场交易,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猪天下一畜之而有不同,生梁雍者足短”。四川是古梁洲的一部份,而四川腹心地带猪种一段是足短者。清代未期威远知县李南辉著的《活兽慈舟》及部份县志中有明确记载和较深的阐述,内江猪是区内著名的地方优良猪种。据上述史料证明,内江猪形成于古梁州,蜀中沱江流域,是本地区内原有的古老地方品种。东汉时期,内江地区已普遍养猪,并有内江猪的原始体形存在。其饲养历史已有1800年以上。内江猪产区饲料丰富,青绿饲料可常年轮作、供给,农副产物及加工副产品的糠麸、糟渣饲料也较丰富。尤其是明末清初制糖业的兴起使内江猪的发展进入了重要的历史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著名学者许振英、张龙治开展了内江猪的早期研究。1938年,四川农业改进院与中央大学农学院合作,在内江城区郊圣水寺设立内江种猪场,主持内江猪的改良、推广。1939年,成立6县家畜保育促进会,开展种猪核定、繁殖推广良种,大量推广经鉴定的内江猪种猪。新中国成立后,内江猪得到快速发展。1956年,扩建内江专区种猪场,专门繁育内江猪,提供种源。1973年,组建内江猪育种协作组,并相继建立县区种猪场,形成了以内江市中区、内江县为主产区,分布在资中、资阳、简阳、安岳、威远、隆昌、富顺等县的群体。1979年,组建“内江猪种质特征测定课题组”。从1986年开始,每年农业部或省、市主要部门拨出科研经费,用于内江猪相关课题的研究。2000年,农业部将内江猪列为了“国家级畜禽资源保护品种”。1981年、2003年,国家有关部门先后颁布了“内江猪国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