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义唢呐

  • 项目编号:
    2-Ⅱ-7
  • 类别:
    传统音乐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简介

安义唢呐最早出现在清初安义县黄洲廖庄村,有300余年的历史,分布区域为安义全县各地和周边的县区,清末进入鼎盛时期,安义县的每个村子几乎都有自己的唢呐队。

在它的发展中,安义唢呐经历了由默默无闻到名扬四方。起初,安义吹唢呐的人不多,吹奏的曲调及形式较简单,曲牌内容不够丰富,队伍配置也不完备。随着年代的不断推进和艺人的相继演绎,唢呐吹奏逐渐有了变化和发展,吹奏时可以发出抖音、打音、颤音和装饰音,形式上增添了轮奏、变奏技法。曲牌增加到60多个。乐器队伍除配备打击乐器外,还增加了丝弦乐器。

在安义,每逢红白喜事、做屋奠基、上梁、修族谱、寿诞、祭天祈雨、接官迎吏等都要请唢呐班子,此习俗代代相传。有许多唢呐艺人还有绝活,有的能用鼻子或双唢呐齐吹,有的还能自己编曲自己吹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尚连年近八旬。

历经几百年的传承、发展,安义唢呐已自成体系,独具特色,其丰富内涵和基本特征,对研究清代及近代民俗、民风、民乐有很高的价值。如今,唢呐已成为安义县民族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渊源

据史料记载,唢呐起源于我国金、元时代,至今已一千多年的历史,而安义的唢呐,据老艺人讲述,在清朝初期,由湖北两个行乞王姓的民间艺人流传过来的,当时他们到此地以耍杂卖艺为生,拒收徒弟,然后便落户在黄洲廖庄村。他们死前,吹唢呐的技艺传给他们的儿子。由于长时期地同本村村民接触,彼此之间有了情感,便将吹唢呐的技术传给村民,逢年过节的时候,吹一吹,热闹一下。久而久之,附近的村民便纷纷前来拜师学艺。安义唢呐最早出现在清初安义县黄洲廖庄村,有300余年的历史,分布区域为安义全县各地和周边的县区。

主要内容

演奏乐曲。安义唢呐有70多个古曲目,表演时灵活自如,富有灵气,能根据不同的场合吹奏出不同色调的曲子。如婚嫁喜庆活动吹奏《高腔》《小桃红》《小汉》《洗马》等,其中《高腔》是配合新娘母亲“辞嫁”的哭声而吹奏,而喜气洋洋的《小桃红》是婚宴上的领奏曲。吹奏时配上节奏明快的锣鼓。丧失及其他生死离别悲哀场面则吹奏《上岗合》《孟姜女》《哭皇天》《怀胎》等,吹奏时在小锣大鼓得渲染下,制造出深沉缓慢的悲哀气愤。还有专用于寿诞的《长联拜寿》等,配上二胡、三弦、小碰铃等乐器,曲调徐缓、抒情,如入仙境,安义唢呐的人又编创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社会主义好》《在希望的田野上》《请到安义来做客》等现代曲目,曲声激烈高亢、热情奔放。

表演场合。在安义,每逢红白喜事、做屋奠基、上梁、修族谱、寿诞、祭天祈雨、接官迎吏等都要请唢呐班子,此习俗代代相传

艺术特色。唢呐吹奏逐渐有了变化和发展,吹奏时可以发出抖音、打音、颤音和装饰音,形式上增添了轮奏、变奏技法。曲牌增加到60多个。乐器队伍除配备打击乐器外,还增加了丝弦乐器





申报地区或单位:
南昌市安义县

保护单位:
南昌市安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