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远欣山上刀山

  • 项目编号:
    3-Ⅹ-24
  • 类别:
    民俗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简介

“上刀山”是我国传统宗教文化,源于道教正一派中的混元派红头道士(“阳师”)的一种祭祀仪式,一般在民间庙堂、宫观表演的一项绝活。用来祭祀神灵、驱邪镇煞,祈保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上刀山”在明朝时由雄十四郎、雄十四娘传入安远,在清朝和民国时最为盛行。“上刀山”表演者叫“红头道士”,也称“阳师”,不仅流传于国内,东南亚许多国家也很盛行。

历史渊源

安远欣山“上刀山”,吸收了殷周时代的巫祝祭祀鬼神、先秦的方仙之说,又吸纳了春秋时代的阴阳五行家、道家、儒家等学派思想,逐渐构成了以鬼神崇拜、神仙方术与古代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相结合的道教思想,东汉末年形成有组织的宗教,尊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上刀山在明朝时由雄十四郎、雄十四娘传入安远,在清朝和民国时最为盛行。当时由于科学欠发达,老百姓经常遭受瘟疫疾病、蝗虫损禾、干旱洪水、庄稼欠丰等各种灾害,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安远各地的民间庙堂由庙会牵头,百姓募捐,举行三天四夜、五天六夜、七天八夜不等的斋蘸法事,最长的叫“打万缘蘸”,时间七七四十九天,每天中午进行“上刀山”表演,表演时祈求风调雨顺、驱瘟断煞、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上刀山”是斋蘸法事的高潮,最精彩的时刻。直到“文革”时期“上刀山”被迫禁演,红头道士(“阳师”)也受到很大影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批准,恢复民族宗教,安远“上刀山”表演再次在各地民间庙堂出现。

主要内容与形式

安远欣山上刀山是由师傅一人或师徒二人共同表演的一种绝活,在一张一米高一米见方的方桌上竖起一根十二米高的柱子,用三根竹篾呈三角形固定,柱子上双向每隔五十厘米,安插一张刀口朝上的利刀,共36张利刀。柱子顶上插一把红旗,每把利刀尖上和三根竹篾上扎有黄、白、红、绿、蓝的各色三角纸旗和神符小旗。表演人头扎红法帕,再戴龙凤呈祥、三大仙师云冠,身穿古代女装,腰束五彩腰带,上刀山前要做梵香、祭祀仪式,仪式开始时由6名乐手(5名打击乐,1名唢呐)演奏道教音乐伴奏,手拿濂刀锡角,随着道教音乐唱念,摆动舞姿起告,脚沾祭水,脚底盖“太上老君印”,然后双手扣住上面的刀刃,再将光脚板踩在刀刃上,一步步向上攀登,直到刀山的顶端,在刀山顶端表演倒立等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在刀山顶上,拉上吊蓝,上奏表文,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无病无灾,国泰民安。右手拿镰刀锡角起舞,口吹锡角,鸣角三声。下山时,放下吊蓝,围山而转,也称黄龙绕柱,缓缓而下,最后回叩祖师。

“上刀山”是道教混元派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具有较强的宗教性和表演性,贴近民众生活,在当地影响较大。


刘承河在表演上刀山3 摄影 钟洪林


上刀山前仪式表演1 摄影 钟洪林

上刀山前仪式表演2 摄影 钟洪林

申报地区或单位:
赣州市安远县

保护单位:
赣州市安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