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山的传说

  • 项目编号:
    2-Ⅰ-3
  • 类别:
    民间文学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简介

奉新县百丈寺座落于奉新百丈山大雄峰下,是中国佛教颇具影响的“禅林清规”发祥地,中国佛教十大古寺庙之一。该寺迄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在中外佛教界享有盛名。

唐德宗兴元元年(784),怀海大师来到大雄山当住持。随着一代禅宗大师的到来,一时百丈山“庵庐环绕,供施仍积,徒众愈多”。众多高僧,包括后来纷纷开宗立派的大禅师如:希运、灵佑、昙晟、大安、五峰、神赞、智闲等皆入百丈,参禅于怀海。怀海大师在禅宗史上的地位与影响,除了培养出一批重要的禅师外,最主要的是确立了禅宗的基本戒律《百丈清规》,这一历史功勋就是在奉新百丈寺完成的。历史上,唐宣宗在登基前,也曾在奉新百丈寺出家驻留。

百丈山区在佛教的发展中,一些得道高僧的佛教故事在群众的口耳相传中得到了升华,形成了极富地方特色和佛教色彩的传说、典故,其中一些典故还成为佛教史上有名的公案或故事。这既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大师的敬仰,也表达了群众对宗教的虔诚。百丈山区流传的诸多怀海大师的传说故事,正是人们对佛教虔诚信仰的体现。禅宗历史上,百丈寺和百丈清规是有着重大影响力的一段历史,在这段历史中形成的传说故事、典故正反映着佛教禅宗中国化之路上最典型的印迹。

历史渊源

百丈山位于奉新西部,又名大雄山,山上胜迹甚多,历代名公巨卿、文人墨客如晏殊、黄庭坚、柳公权、周敦颐都曾忘形于百丈山中,留下了大量的诗篇和墨宝。

百丈寺坐落于百丈山大雄峰下则中国佛教“禅林清规”的发祥地。唐德宗兴元元看(784年),怀海大师来到大雄山住持,一时高僧云集,后来纷纷开宗立派的大禅师希运、灵佑、昙晟、大安等皆入百丈,参禅于怀海。怀海大师,以农禅并重为出发点,提出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修行理念,从佛教发展上走出了一条新路,形成了农禅一体的修行习俗,留下了不少禅宗文化和佛门故事。

内容记录

相传在1500年以前,有个小孩随母亲到庙里去烧香拜佛,在庙里看见许许多多的菩萨,这个小孩十分兴奋十分好奇,就问母亲这是什么?母亲告诉他这是佛菩萨。小孩说:佛怎么跟人一样啊?我长大了也要做佛。60年后,这个从小立志成佛的孩子果然成为了中国禅宗史上一位惊天动地的“活佛”,这就是怀海大师。怀海是唐代著名禅师马祖道一的嫡传弟子。马祖道一有三个有名的大弟子,号称“洪州(马祖道一)门下三大士”,即西堂智藏、百丈怀海、南泉普愿。怀海大师到奉新百丈寺做主持之后,使百丈寺名声大振,当时有三寺五庙四十八庵之说。

怀海大师在百丈寺做主持期间,有一个骑牛觅牛的典故,后成为佛界与哲学的至理名言。当年福州有个叫大安的禅师,有一天他来到了百丈寺,问怀海大师:人们学佛像什么?怀海大师一语道破天机,他说,太像骑牛觅牛了。意思就是说生活中到处都是佛法,你舍去眼前的事物,到处去求禅觅佛不等于是骑在牛身上找牛吗?接着,大安禅师又问怀海大师,学到了佛法又如何?怀海大师回答,那就好比骑牛回家呀。大安禅师又问,得法之后又如何将它长久地保持呢?怀海大师回答,那就好比是牧牛人执鞭看牛,不让牛踏坏田里的庄稼。大安禅师听后大悟,从此之后他就留在了百丈寺。

从怀海堂出来,如果再探访百丈寺东侧的后山,就会找到一块半圆型岩石,这就是百丈寺所传的“野狐岩”石。相传有一老者在回答“大修行者还落因果吗”错答为“不落因果”,因此五百多年来一直堕于野狐身中不能解脱。一次怀海大师开堂讲法时,这名老者化为人形前来听法,经怀海大师点化,才明白不落因果为不昧因果,从此得以脱掉野狐之身重变人身,野狐岩就是他的脱身之所。

另传唐中晚期,唐宣宗李枕为避宫廷之争,受一老僧所指,来到百丈山躲避,自此便有了他的百丈山情结。一次,他看到百丈山寺边的清澈泉水,便凿开石头引来清泉,故百丈山的泉水有“流觞曲水”之称。又传李枕在犀牛潭游玩时,与寺中黄檗禅师题诗对句,禅师面对瀑布高吟:“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李枕应声回道:“溪间岂能眔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黄檗禅师当即看出这位出方不凡的“云游僧”有着执掌天下的雄心壮志。又传李忱当和尚时,百丈寺旁有一位年轻貌美、心地善良的姑娘。经常为他缝衣送饭,对他关爱有加。李忱非常感动,但受到《百丈清规》的约束,不敢表白爱慕之情。三年后,李忱回朝即位,即念念不忘山中姑娘,于是派人迎娶姑娘进宫。姑娘得知一队人马往自家门前而来,误认为犯了欺君之罪而自缢身亡。李忱十分难过,下旨就地安葬于百丈寺左侧山坡上,成为今日皇娘墓的遗迹。此外,还有天现瑞相的天子山,以及李忱坐过休息的石头“天子椅”和半山腰里的皇叔塔、观音竹下的饿木鱼石、青石路上的书经台等等。




申报地区或单位:
宜春市奉新县

保护单位:
宜春市奉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