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车马灯

  • 项目编号:
    3-Ⅲ-4
  • 类别:
    传统舞蹈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简介

东乡县五桥村车马灯是集舞蹈、小戏为一体的民间灯彩艺术,以三国关云长与张飞率兵深夜从曹军成功救出刘备两夫人凯旋回营路上,受到刘备与赵云亲自迎接时众官兵载歌载舞、喜庆逗乐的民间传故事为背景;融跑马、舞蹈、小戏等为一体,同时配合打击乐吹奏乐的表演形式,表达了聪明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表现了人与人之间肝胆相照、同心同德的团体精神。

车马灯分工严格、合作柔和,对演员素质要求较高,无论是跑灯,还是唱“小戏”,在表演时吸纳了中国传统戏曲舞台上以虚写实的艺术表演形式,极富于象征意义。该灯造型新颖。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型中有型。配锣鼓点、节节风民间打击音乐为主旋律及吹奏乐,令观众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内容健康、风格独特,道具简洁、古朴。该灯正月初一开始至正月底在本村及外地演出,深受广大劳动人民欢迎。

历史渊源

东乡县五桥村车马灯是集舞蹈、小戏为一体的民间灯彩艺术,以三国关云长与张飞率兵深夜从曹军成功救出刘备两夫人凯旋回营路上,受到刘备与赵云亲自迎接时众官兵载歌载舞、喜庆逗乐的民间传故事为背景;融跑马、舞蹈、小戏等为一体,同时配合打击乐吹奏乐的表演形式。该灯正月初一开始至正月底在本村及外地演出,深受广大劳动人民欢迎。

据东乡县虎圩乡《五桥村饶氏宗族谱》载,该灯源于明代,创始人为该村贤人饶宗鲁(元末明初),迄今已逾600年。饶宗鲁告老还乡时,洪武帝朱元璋封他为“奕世名儒”,并立了“乡贤第”。 饶宗鲁回乡后,潜心钻研文学,创作之余,常在百姓之间走动,了解民情,为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大吉大利,自编了一种灯名“车马灯”。

表演内容与特征等

1、故事内容

车马灯的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刘备的甘、糜两夫人为曹操军队所缚,关云长、张飞率兵搭救,连夜返回,刘备得知夫人获救后,与赵云骑马亲自迎接。一路上,士兵们高举火把,载歌载舞,一些俏皮士兵走出队伍,编唱顺口溜,插诨打趣,以逗众乐,整个过程洋溢着对“桃园三结义”颂扬的喜庆气氛,展示了兄弟之间同生死、共命运的团体精神。

2、表演过程

车马灯是由22-26人组成,其中骑马4人,颂灯4人,推车、拉车各1人,坐车2人(女),乐队6人,其他演职人员2-6人,领队2人。农闲之时,自编、自练、自演。表演共计五场:

第一场、车马进村拜新年

第二场、跑马表演:(1)、虎将出击:刘备(黄色)、关云长(枣红)、张飞(黑)、赵云(白)四匹马齐出动。(2)、获胜回城(四角定子),刘、关、张、赵四人战胜曹军后得胜回城。(3)、推车表演(车上坐甘、糜二夫人),夫人随师回京,边走边唱,配乐为民间采茶调。

第三场、戏剧表演:(1)、《补背心》:小花子诙谐的说唱,撩人兴致,惹得在场的观众捧腹大笑。(2)、《王大娘补缸》:段子雅俗共赏,村言野语,幽默搞笑。

第四场、采桑

第五场、谢幕。四匹骏马齐舞,摆出形态各异的造型。

3、相关曲名:《十劝嫂》、《十劝兄》、《十二月团梅》、《双十绣》、《绣花鞋》、《六英姐》、《十把扇子》、《十拣郎》、《采桑》、《拜年》等。

4、相关戏名:《补背单》、《卖花线》、《卖樱桃》、《王大娘补缸》等。

5、相关制品及道具:(1)颂灯:篾、彩纸、剪纸、颜料。(2)手提灯笼:篾、彩纸、剪纸、颜料。(3)马:篾、彩纸、彩布、萱麻、颜料。(4)车:木头、篾、彩布。(5)人脚:粗铁丝、稻草、丝袜、绣花鞋。(6)道具。(7)服装。(8)乐器:鼓、钹、锣、小锣、二胡、笛子。

车马灯分工严格、合作精细,对演员素质要求较高,无论是跑灯,还是唱小戏,都吸纳了中国传统戏曲舞台上以虚写实的艺术表演形式,极富象征意义。该灯造型新颖。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型中有型。配锣鼓点、节节风民间打击音乐为主旋律及吹奏乐,令观众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内容健康、风格独特,道具简洁、古朴。


申报地区或单位:
抚州市东乡区

保护单位:
抚州市东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