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喉路歌

  湖南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十七:

  侗族喉路歌

  保护单位:通道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主管部门:通道侗族自治县文化局

  

  侗族喉路歌因歌中以“喉路”作衬词而得名,是侗族音乐艺术中十分难得的多声部歌曲,流传在通道县境内的临口、下乡、菁芜洲、溪口等乡镇。演唱喉路歌曲主要有“花歌”、“俏歌”、“讲歌”三种艺术形式,演唱形式主要为二声部合唱或多声部重唱,一般情况下,二声部为高声部和低声部,高声部为主唱,低声部为伴唱。各声部交融一体,有分有合,时而主唱者唱词,时而伴唱者唱词,相互穿插,相互照应,听起来你追我赶,很有规律。喉路歌的音调比较低沉,唱词不多,拖腔较长,学习的难度较大。

  侗族喉路歌反映的内容十分广泛,几乎涉及到侗家人生活的各个方面。侗族历史上没有文字,民族历史,生产生活,社会交往,伦理道德,谈情说爱等等都要用歌来记录和传承。一般来说,用叙事歌或说唱形式来唱历史、唱故事、唱道理;用抒情歌来反映男女之间的爱情生活,爱情歌在侗族喉路歌里占的比重最大,从初会、初恋、热恋、深恋、约逃、私奔、分散等等,有一套完整的歌。在人们的心里,哪个会的歌越多,民族文化知识就越高,越受到人们的尊敬。

  从音乐的角度看,喉路歌有二声部重唱和多声部重唱;有长于抒情的,有长于叙事的,亦有两者兼顾的。有些喉路歌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唱的,就轻声慢唱,抒发男女之间爱慕之情,自娱自乐;有一些喉路歌则长于叙事,多用来唱叙事歌或说唱故事,以娱人为主;通道县境内的喉路歌,多半抒情、叙事兼顾,适用性较广。

  侗族喉路歌是侗族先民祖祖辈辈创造和传承下来的,是侗族农耕社会发展的产物,是“饭养身,歌养心”的具体体现,也是现今留存下来的侗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没有自己民族文字的年代,侗族祖先把自己民族的历史、神话、传说、故事、古规古理、生产经验、爱情生活,风尚习俗、社会交往等编成歌谣来唱,世代传承,启迪教育后代。

  侗族喉路歌不仅仅是侗族音乐文化的瑰宝,也是整个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瑰宝。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与侗民族的历史、文化史息息相关,全面地、生动地体现自己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传统。

  侗族喉路歌 临口镇太平岩村喉路歌(俏歌)女歌手(张建国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