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扬琴

  • 项目编号:
    Ⅴ-74
  • 类别:
    曲艺
  • 类型:
    新增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恩施扬琴又名“恩施丝弦”,广泛流行于湖北省恩施市城乡和利川、咸丰、来凤、宣恩等周边县市。它形成于清同治、光绪年间,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恩施扬琴演出时分生、旦、净、末、丑等脚色演唱,表演内容达到高潮或进入尾声时以众和彩腔相伴。整个演出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以碗琴为色彩乐器,与二胡、三弦、月琴、京胡、鼓、尺合称“八音”。演奏时扬琴居首,其余乐器环围四周。乐器伴奏不必严格随腔,往往采取腔繁奏简、腔简奏繁的方法。唱时点奏,过门重奏。鼓、尺除严格按板、眼演奏外,还需根据演唱内容的需要,以轻、重、缓、急的不同节奏随腔敲击。扬琴音乐中有【正宫】、【二六】、【皮簧】等声腔曲牌,可分板腔体曲牌、歌谣体曲牌、民间小调和器乐曲牌四类。
  恩施扬琴表演曲目丰富多彩,文字精练严整,作品开头和结尾的诗句采用第三人称,人物对话和情节描绘中常常夹有韵白。其演出脚本的基本结构较为规范,开始用四句词点明主题,四句诗介绍内容梗概,随后用说白进入角色叙事,用唱词和对话分角色行当展开故事情节,最后用四句尾诗结束交代,点出接唱曲目。
  恩施扬琴艺术属于比较高雅的城镇市民文化,历史上没有专业演唱团体,表演者自命高雅,只在家庭间相邀传唱,或组建“清江琴社”、“伯牙琴会”、“琴音会”之类的民间“琴会”,定期交流,聚集演唱。从这个意义上说,恩施扬琴既是外来文化与本地土家族文化交融合流的产物,又是民间典雅艺术的代表,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但这一曲种现已处于濒危境地,后继乏人,急需保护,以利传承。
  
  

申报地区或单位:
湖北省恩施市

保护单位:
恩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展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