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塘泼蛇灯

  • 项目编号:
    2-Ⅲ-18
  • 类别:
    传统舞蹈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简介

泼蛇灯,主要流传于进贤县二塘乡各个村落及周边地区的民间灯彩。

泼蛇灯通常随龙灯和其他灯彩到各村表演,每年正月初一开始,一般到元宵结束,有时还演到农历二月十二的花灯节才收手。泼蛇灯表演要做到“脚沉步稳,头尾一致,把握重心,手起灯转,运用自如,力度均匀”。表演时,锣鼓阵阵,喇叭声声,纵上窜下的泼蛇灯,配上|台才仓|台才台|台才台才|台才台|的小锣点子独有一番风味。全场变化多样的锣鼓点子及喇叭【渔家乐】的曲调,给泼蛇灯增添了不少情趣。

历史渊源

据《进贤县志》记载,泼蛇灯起源于清末同治年间(公元1865年),产生于二塘乡厚源大湖咀村。村有一户人家,家里只有兄弟二人,哥哥文有成,弟弟文玉成,家贫出不起钱制龙灯,无法参加耍龙灯活动。于是,兄弟俩便用禾杆扎了一根辫子形状的草绳(草绳粗7-8公分、长2米左右),上面再插上樟树枝叶,跟着别人玩起了自己的“龙”,这便是原始的“泼蛇灯”。

时至宣统年间,由厚源村艺人文溶叔改用稻草捆扎,分别扎成蛇头、蛇身、蛇尾三节的新泼蛇灯,蛇灯的各部位都能扭动,蛇肚下面要街上四个木柄,蛇头贴上大块红纸,以示吉祥。蛇身上再插数根香火,舞动起来,星光点点,煞是好看。由于泼蛇灯的出现,使得取材简便、制作简单的“香灯”在二塘乡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泼蛇灯便成了逢年过节的一种玩耍活动。

民国年间,泼蛇灯的制作更为精致,表演难度进一步提高。厚源村民竹篾匠文成美,对泼蛇灯再次进行改制,使泼蛇灯从头至尾采用细竹篾编扎,蛇头上部和颈部用红布罩饰,蛇身和蛇尾部套上蛇纹布,蛇体内装有草纸、雄黄、麻油加工成的可点燃的燃料。

主要内容

二塘乡“泼蛇灯”这一独特风格的民间灯彩艺术,已经在当地家喻户晓,通常随龙灯和其他灯彩到各村表演,每年正月初一开始至元宵结束,也有到农历二月十二的花灯节才结束。

泼蛇灯表演即有龙灯舞中翻、滚、盘绕等动作,又加入了舞狮的技法。由两人分别执“蛇头”和“蛇尾”,从场地左边上场,在锣鼓点起,以横插步舞向场地右方,同时舞动蛇灯窜上窜下。表演高潮时,由平地爬上长条板凳,再由长条板凳爬上方桌。热闹之处,更有百姓搬出自家长凳,摆成一条长长的“凳阵”,要表演者从长凳表演,再到方桌表演,再在桌上摆上长凳,使泼蛇不停表演地下去。遇到技巧高超者,还可爬至三层高的桌上表演(名曰“上梁”)。

伴奏乐器:锣、鼓、钹、唢呐。唢呐以演奏《渔家乐》为主,为泼蛇灯表演更增添了不少情趣,更渲染了节日的气氛。

表演场地:由于表演人不多,道具制作小巧、轻便,所以适合各种场面的表演,如堂前、庭院、广场、地角。 





申报地区或单位:
南昌市进贤县

保护单位:
南昌市进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