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山铰子

  • 项目编号:
    Ⅲ-55
  • 类别:
    传统舞蹈
  • 类型:
    新增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翻山铰子是一种挥舞和击打铜质小镲“铰子”的男性舞蹈,主要流传于四川省平昌县一带。铰子原是俗称“端公”的平昌巫师使用的法器,当地居民遇到灾病,便会延请巫师击打铰子,以或风趣或优美的各种动作娱悦鬼神,使之不再为害。明末清初,翻山铰子在平昌十分盛行。至清代末年,翻山铰子在婚嫁、寿诞等各种喜事场合得到广泛应用,逐步形成现在的舞蹈样式。
  根据铰绳长短的不同,翻山铰子可分为“长绳铰”和“短绳铰”两种类型。其打法包括四十多个动作,基本不超出打、擦、翻、转四种方式。大多数动作被冠以形象化的名称,如“白间亮翅”、“风吹杨柳”、“团鱼晒壳”、“青蛙晒肚”、“朴地蓬花”、“跑马射箭”,等等。
  表演时,铰子手(表演者)应和着节拍挥动双铰,使之相互碰击,发出声响,并不时放长或收短铰上所系的绳子,忽而将铰子甩过头顶,忽而又使之绕过腰腿翻旋飞转,以便在各个不同部位击打铰子,展现出种种优美的舞姿和造型。整个表演动作舒展灵活,风格刚健粗犷,气氛欢快,热闹异常。
  翻山铰子是汉民族舞蹈中十分独特的表演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巴人的社会生活状况和文化习俗,是巴文化和中国舞蹈史研究的重要参考材料。目前,翻山铰子生存境况不佳,传承乏人,对它进行抢救保护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申报地区或单位:
四川省平昌县

保护单位:
平昌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