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新酿饭坨制作技艺

  • 项目编号:
    3-Ⅷ-54
  • 类别:
    传统技艺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简介

酿饭坨又称糯饭坨,是奉新一种独特的地方传统工艺制作的食品。起初流传于奉新山区各客家居住地域,后来通过传衍扩展,成为奉新县各地域均流传的地方特色传统食品。

奉新酿饭坨制作技艺是有着百年传承的传统技艺。酿饭坨的传统制作技艺注重选料,糯米的制作技术,注重工艺中的传统手工技艺性,也注重酿饭坨在待人接物馈赠时那种传统文化礼俗的遵循。酿饭坨在制作过程中,所用的工具和制作时的讲究也反映出许多文化特色,用碗底为制备器具,既便利,更反映了节物惜食的传统思想,制作时中心点红寓意见喜,煎制时要求中间凸起寓意“发”意。这种奉新的传统小点,不但橙色如金、色泽亮丽、嚼之干脆、满口留香,更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

历史渊源

酿饭坨又称糯饭坨,是奉新独有的一种传统炸米饼,也是每年小年前每家必做的一种风味食品。奉新这一独有的传统美食历史悠久,在奉新桃源志上有着专门的记载。

其实,这种特色食品和客家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有很大关系。客家人早期既多聚居山高水冷地区,地湿雾重,食物宜温热,忌寒凉,故多用煎制。同时,客家人出门即须爬山,生产条件艰苦,劳动时间长、强度大,需要较多脂肪和盐分补充大量消耗的热能,食品就会注重“咸、油”。加之劳动时食品需易于携带,往往提前制备,因此,就有了以糯饭为原料,添入盐、油炸而成的特色食品酿饭坨。

工艺流程

酿饭坨又称糯饭坨,是奉新地区世代传承下来的一种特色小吃,主要采用尖细长形糯米为主料,并经过油菜籽油或茶籽油爆炸而制成。成品酿饭坨呈金黄色,色泽亮丽,香脆可口,嚼之有浓烈的糯米香,又有爆米花的松脆,而这些优良品质得益于其独特的制作技艺:

(1)选米

制作酿饭坨的糯米要选用长条形两头尖尖的糯米,这样的糯米制作出来的口感才能够柔韧爽口,不会因为太过饱满油唯重而感到油腻。

(2)淘米

将选好的糯米用清水淘洗,主要是为了将糯米表皮的白色粉渍淘洗干净,是糯米清新亮白。

(3)浸米

将淘洗干净的糯米装入特制的杉木桶浸泡24小时,使糯米完全膨胀至颜色通透,并充分吸收杉木的香气。

(4)蒸米以及米饼成形

将浸泡后的糯米用清水冲洗干净,再倒入簸箕把生水沥干,然后均匀拌上少许盐,倒入已备好的饭甑内,最后将饭甑放入锅内蒸。大火蒸40分钟左右,糯米呈晶莹透明状,改用小火慢蒸保温。这时,用小勺将蒸好的糯米趁热勺出,立即放入已洗净的菜碟底部,用手轻轻按压成形。最后把碟底翻转将呈圆形的米饼扣在米筛内,然后点上代表吉祥如意的红印,放在太阳底下暴晒两日,使米饼内的水分完全蒸发。

(5)爆炸米饼

先把锅烧红,加入适量的菜籽油,熬到九成热,然后将米饼一片一片放入油锅中,用筷子不时在米饼中央轻轻触碰,使其成浅口碟状。待米饼完全炸至金黄色,将其捞出,把游沥干,这样酿饭坨就最终做好了。

制品与相关作品

产品:酿饭坨

用途:送礼和年节待人接物,赠送亲友用。


桶蒸(邹悦勤摄)


成型(邹悦勤摄)

点红(邹悦勤摄)

成品(邹悦勤摄)

申报地区或单位:
宜春市奉新县

保护单位:
宜春市奉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