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新土纸制作技艺

  • 项目编号:
    2-Ⅷ-7
  • 类别:
    传统技艺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简介

奉新县地属赣西北,自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 开始建县,已有2161年的历史,一直以来是一个以农业耕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农业县。自汉晋时期由于当时中原战乱频频,不少北人南迁至奉新,也把当时的农业生产技艺带到了这里。奉新相对较封闭的环境和有效的保护了中国古代千年来的农耕技艺。

土纸制作技艺是千余年传承下来的传统技艺。奉新土纸以嫩竹为主要原料,经过产麻、浸麻、舂麻、抄纸、晒纸这五个步骤制作而成。地处江南的奉新山区竹木资源丰富,为土纸的生产提供了天然的条件,澡溪、百丈山、柳溪、甘坊、石溪、仰山等地的乡民,以造土纸为主要副业,并且成为奉新当时对外贸易的主要产品。至今,奉新的山区乡镇仍大量保留这种造土纸工艺,是山区农民副业的重要部分。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第十三卷“杀青”中就用专门的一个章节记录了奉新造竹纸的技艺。

当前,由于时代的发展,土纸制作技艺也正面临濒危状况。奉新依托已建设的宋应星科技文化园这一传统农耕文化主题公园及整体的旅游开发保护措施,能够对这一技艺进行全面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历史渊源

地处江南的奉新山区竹木资源丰富,为土纸的生产提供了天然的条件,西塔、柳溪、甘坊、石溪、澡溪、仰山等地的乡民,世代以造土纸为主要副业,一直保持了传统制作技艺。明清时期,奉新的烟、纸两业成为江西较为有名的地方特产,从事土纸制作的农户达千余户。至今,奉新的山区乡镇仍保留这种传统造土纸工艺,奉新土纸以纸质细腻、竹黄洁净而闻名,成为奉新当时对外贸易的主要产品

制品与相关作品

1、传统工具:

砍麻刀、浸麻塘、水车、石碓(俗称碓咀)、纸槽、水碗、帘床(抄纸帘)、纸榨、抬纸架、晒纸架、焙笼、捡纸台、裁剪纸刀等。

2、土纸产品

土纸原来一般用于做黄裱纸及火纸。目前,土纸的制作工艺基本上还是保持着原先的传统,产品则基本全部是火纸,多用于清明节和中元节祭祀祖先和家用。

工艺流程

奉新土纸制作技艺主要有产麻、浸麻、舂麻、抄纸、晒纸等步骤。具体阐述如下

(1)产麻:采竹麻,每逢“当年”(长春笋之年,与“背年”相对)清明以后,春笋长大成林,脱箬、开杈、长嫩叶时,农民择日上山,将嫩竹砍倒,截段(四尺许)、劈开。

(2)浸麻:竹麻捆束,放入就近“湖塘”,用竹枧引清水流入,拌以优质石灰浸泡,称“浸麻”或“熬竹麻”。

(3)舂麻:浸泡一年后,取出洗净、晒干,放入“竹麻碓”(水碓)淋湿,舂烂成泥状,称“舂竹麻”。舂麻时,一人坐两碓中,两手分麻,水碓舂麻。

(4)抄纸和晒纸:竹麻舂烂后,倒入抄纸槽内。槽形如长方体方斗,底狭上宽,长约5尺,宽约2尺,高约4尺。槽上装水枧,用水量可自由控制。竹麻入槽后,槽内放置清水,加入“羊桃”之水,搅拌之后,即为“纸浆”。抄纸帘以极细的竹丝编成,帘下有竹框托住。两手平持抄纸帘中,荡起纸浆入帘,称“抄纸”。抄纸是主要技艺,纸的厚薄由人的手法决定:轻荡则薄,重荡则厚。初学者往往厚薄不均,难以掌握。提起抄纸帘,水便从帘眼漏回槽内,把帘网翻转,将纸落到木板上,叠积数千张,便为“一格”,然后用专备的“榨”将纸中的水分挤出,去两头,将纸一张张揭起,称“起纸”。起纸时每四张为一叠,晒干,打捆,以四斤为一块,即为成品。山区农民多将成品交上富、罗坊等地销售。故罗坊当年有烟纸巷专用于收、储、售土纸,数十家专于做土纸生意的纸行,这可见奉新当时纸业发达。

进山产麻有许多讲究。择日上山,先到“山神庙”或“土地祠”烧香,可保做事平安并无蚊虫叮咬。生活用语均有专称:如产麻刀称“开山”,挑麻杆称“船篙”,吃饭称“打铁”,喝水称“打水铁”,山上有石头滚下提醒山下注意称“豆腐来了”等等,产麻期间,众人一律要用专门术语,否则认为会对自己不利



申报地区或单位:
宜春市奉新县

保护单位:
宜春市奉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