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制作技艺(天津风筝魏制作技艺)

  • 项目编号:
    Ⅷ-88
  • 类别:
    传统技艺
  • 类型:
    扩展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风筝制作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墨子和鲁班以木材制成鸟禽状器械,放之能飞,称为“木鸢”。汉代开始以竹篾扎成鸟禽状骨架,上糊以纸,称为“纸鸢”。后来又在纸鸢上附加竹哨、弓弦,放飞时因风吹而引起哨响弦鸣,声音悦耳,如同鸣筝,故称“风筝”。
  我国风筝主要产于北京、天津、江苏南通、山东潍坊、新疆拉萨等地。风筝分为硬翅和软翅两种。硬翅风筝骨架不能拆卸,受风力强;软翅风筝骨架可以拆卸装盒,便于保存和携带,放飞时各部件可以自由活动,如“龙头蜈蚣”风筝的龙头双目能转动,利爪能屈伸,鸟禽状风筝可以展开翅翼奋飞云间,金鱼状风筝可以摇头摆尾地缓缓游动,等等。除了这些以外,还有宫灯、花篮等立体状的风筝。
  风筝制作工艺聚集多种手工技艺于一体,由扎作骨架、裱糊、彩绘等环节组成,其中扎作骨架最为关键,骨架扎不好,风筝便无法飞起。裱糊除用绫、绢外,一般常用坚韧受风的绵纸。彩绘在风筝制作中也十分重要,不少彩绘精巧的风筝已被作为艺术品收藏。彩绘颜料中可适当加入桃胶,使色泽更加光亮,同时还能起到防潮的作用。
  放风筝是我国传统民俗,有益于身体健康。清明时节,风力向上,是放风筝的大好时节。山东潍坊系我国风筝的传统产区,清代潍县(今山东省潍坊市)县令郑板桥曾在诗中描述过潍县放风筝的盛况,有“纸花如雪满天飞”、“好将蝴蝶斗春归”之句。现在潍坊每年都要举办风筝节,以弘扬传统的风筝文化。目前,继承风筝制作技艺对于保护民间手工艺,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增进广大群众的健康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清代光绪十八年(1892),“魏记”风筝创始人魏元泰在天津鼓楼创立“魏记长清斋扎彩铺”。在七十余载的艺术实践中,魏元泰将木工的打眼扣榫、锡焊工的铜箍连接技艺和天津民间绘画技法相结合并移用在风筝制作上,制出了可拆展、折叠的软翅风筝,从而得到“风筝魏”的称号。风筝魏制作的风筝具有造型多变、彩绘逼真、飞行平稳、特技精湛、便于携带等独特的艺术风格,深为世人所喜。风筝魏制作技艺在魏氏家族内部传承,由魏元泰传至第二代魏慎行,再由魏慎行传给第三代魏永昌、魏永珍,世代相传,谨守不失。
  天津风筝魏制作技艺包括创意、设计、选料、扎架、彩绘、糊面、试飞、总装八大工艺流程,风筝全部以手工制作,选用高级真丝织物和上等毛竹为面料,成品风筝能够拆展、折叠,便于珍藏、邮寄、运输。“魏记”风筝有整体类和组合类两种,从功能上可分为装饰型、放飞型、放飞兼装饰型三类。风筝的尺寸大小不等,巨型风筝可达上百米,小的只有火柴盒大小。风筝魏的造型有人物、器物、动物等,同时还附带有变形、鸣响等特技。
  历经百余年几代人的传承,天津风筝魏制作技艺在工艺、绘制等方面均显示出很大的优势,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民俗学和民间工艺史研究的重要对象。

申报地区或单位:
天津市南开区

保护单位:
风筝魏(天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