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丰五都蜡烛会

  • 项目编号:
    3-Ⅹ-19
  • 类别:
    民俗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简介

广丰以农为本,重耕教读,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中和节,都要敬奉土地诞辰,举办隆重的祭社活动,尤以五都最盛,当地人称之为蜡烛会。届时每家敬献红烛一对、金鱼一缸,齐聚本家族“福德祠”(即土地庙)举行盛大的祭祀庆典。二月初二时还有一项内容就是“龙抬头”,全镇还要举行祭龙活动,预祝一年复始风调雨顺,大地丰收。各乡镇村庄的舞龙队伍争相竞技。各家各户在这一天还用面团制作成各种昆虫模型,如蜻蜓、蚱蜢、知了、青蛙等,盛于清洁瓷盘,鼓乐游行,象征百虫复苏,迎接春天的到来。蜡烛会这天,白天演戏,晚上张灯。现场红烛摇曳、金鱼摆尾,全镇各种民间技艺也挑灯夜游。各种车灯、马灯、飞禽走兽灯、人物灯皆装机关,能走能飞,争奇斗艳,热闹非凡。

五都蜡烛会,是一次群众性的传统节日,一庙谒祭,全街往祀,一地举办,四方聚乐,看蜡烛,观金鱼,赏花灯,听戏曲,男女老幼,跟随百虫游街串巷,簇拥欢腾,乐在其中,它与元宵闹灯,端阳竞渡,中秋赏月,组成了广丰五都民间节日的四大景观。五都蜡烛会后又进入县城永丰镇,衍变为元宵蜡烛。

广丰县城元宵节蜡烛会也是以大蜡烛为主体,各种古玩工艺美术品陈列为衬托,结合民间香会班、串堂班乐队演唱,彩灯舞姿,放盘花等各种文艺活动,而形成的大型灯烛娱乐盛会。元宵蜡烛会大约萌芽于明代,盛于晚清至解放初。五十年代以前,年年举办蜡烛会已成为广丰县城的民间习俗,且影响到全县各乡镇村落。每逢蜡烛会期间,沿街庙宇和水井皆设台布置香案,陈列各种工艺品,并点燃各种大型蜡烛。民国时期,县城各街及主要巷弄建有神庙十九所,水井十个 (每个水井均设有“井坛公”)这些庙宇、井台就是摆设蜡烛会的场地。井台上的蜡烛会一般从十四日开始,因要用木板桌子盖在井台上摆设,故要周围群众备足两天的用水,才能开始布置。此外还有各种彩灯进城表演献技;香会班、串堂班到处吹奏演唱;成千上万乡民进城赶会,欣赏蜡烛会风采。县城呈现出一片热闹欢乐景象。

历史渊源

广丰五都蜡烛会历史悠久、形式独特,是中国农耕社会习俗的一项古老传承。据据史料记载,“中和节”始于唐贞元五年(789年)。当时,德宗皇帝李适下诏,废除正月晦日之节而建“中和节”。中和节在广丰称之为蜡烛会,目前主要流行于广丰县城及下辖的五都镇,尤以五都镇为盛,故名为广丰五都蜡烛会。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中和节都要为土地社公举办隆重的生辰祭祀活动,名曰祭社。清乾隆版《广丰县志》记载:“丰居深山大谷,重农耕,敬土地,信奉社神。”另据清同治版《广丰县志》记载:“农人设纸灯以报土功,挂于竿或五或十相穿相续,遍绕街衢”。

五都一镇三街,各立有一老庙,庙祀土地公、土地婆、五谷神等神系。庙名曰“福德祠”。而其“德”字,于右旁中心少写一横。赣北瓷都景德镇的“德”字也缺一笔。景德镇因建于北宋景德年间,为避皇讳故而为之,那么五都土地公庙“福德祠”的“德”字少一横是否是与其一样的原因,有待进一步深入考证。

相关民俗活动

蜡烛聚观

在神像前,用几张大方桌拼凑成大香案,上面摆着数以百计的各色各样大小红蜡烛。最大蜡烛粗如小箩筐,高约六尺许,重达一百余斤。蜡烛的制作非常精致,讲究艺术性。有的浇塑龙、凤、花、鱼、鸟、兽等吉祥动植物,象征龙凤呈祥,新年吉庆;有的雕刻各种古典戏剧故事人物,如《空城计》、《单刀赴会》、《吕布戏貂婵》、《西厢记》等,造型生动活泼,形象栩栩如生,技术精湛,别具匠心;有的巧妙地把玻璃金鱼缸镶嵌在大蜡烛中,缸里养着悠然游动的各色金鱼,风格独特,妙趣横生;有的则请书法家用铝金粉写上奇妙对联,以增文采。这些五光十色的大蜡烛,同时点燃,红光闪烁,相互争艳,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此外还有各种古玩的陈列,增添了蜡烛会的景色。如瓷器、玉器、木雕、铜器等,这些古玩都是向私人借的,会后即还。形形色色的古器物,是一次珍藏古玩的大荟萃。

金鱼展示

神台上一缸缸玻璃金鱼,剔透玲珑,表示鱼跃龙门,龙降甘霖,丰收在望。

百虫游街

各祠头首,请来工匠,用面团制作各种昆虫,如蜻蜓、蚱蜢、知了、青蛙等等,置于盘中,一一摆在桌上,色泽斑烂,技巧高超,透明的翅膀,瘦细的长腿,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然后敲锣打鼓,舁行巡游。还有用面团捏成的“十二生肖”,称为“位碟”,一块碟子置放一个生肖,十二块碟子一字儿摆开,有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形状各异,色彩斑斓,制作技艺相当精巧,如制作猴子时,利用黄烟丝作猴毛,形象生动逼真,惟妙惟肖,逗人喜爱,吸引着众多的大男小女争相围观,交口称赞。

神坛演戏

福德祠内搭台,请来各戏社、串堂班轮流上台表演。在蜡烛会期间,四乡八坞的艺人云集县城,沿街进庙演唱。其中以香会班演唱实力最强,串堂班次之。香会班艺人坐于“唱台”或方桌,敲响锣鼓,先以《闹场》、《摆八仙》开始,以吸引听众,然后转向正戏,一般以“赣剧”和“昆曲”为主。演唱节目有《郭子仪上寿》、《刘备招亲》、《单刀赴会》、《昭君和番》、《平贵回窑》、《薛刚闹花灯》等富有喜庆吉祥的戏曲。还有抒情悦耳,婉转动听的器乐曲,如《十番》等。串堂班因人少,一般是五至七人,演唱内容基本相同,但只会唱一些折子戏。尚有一些单身艺人自拉自唱,双人一拉一唱。这些民间乐队唱一处,换 一处,全城满街跑,庙宇、井台一班接一班,应接不暇。三天蜡烛会,全城乐曲阵阵,响彻行云,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彩灯华照

晚上,家家户户悬挂灯彩,商店高悬大灯笼。神庙悬挂“宫灯”、“纱灯”、“琉璃灯”和“跑马灯”。小孩提着马灯、蝴蝶灯、鱼灯、花篮灯、西瓜灯、扁鼓灯等各色灯彩,三五成群,穿街过巷,争相媲美。具体有:龙灯、花船灯、鱼灯、蚌壳灯、马灯、板灯、茶灯、狮灯、高跷灯等。这些民间灯彩,每到摆蜡烛会地方,便大显身手,表演一番,为蜡烛会助兴,有时几班彩灯碰到一块,更是精神倍加,特别卖力,翻腾跳跃,欢歌劲舞,使出浑身解数,博得观众阵阵喝彩。这些彩灯有些扎上花鸟人物,如推车、跑鸟、打铁、舂米等,各装机关,扭动旋转,巧夺天工。有的神庙还制成活动的“盘灯”,大于一张方桌,是用木头和竹片扎成一座山形,糊上彩纸,上面装饰着各种飞禽走兽,下面扎成古典人物劳动形象,如“打铁”、“舂米”等,内装“机关”。一拉动“机关”,人物就会活动,打铁的打铁,舂米的舂米,打铁的还会迸出火花,制作非常蹊巧,观者无不叫绝。

分饼散春

庆典完毕,每家领回鱼缸、烛签,一家一份,分得糖饼一双,保存着古代敬春聚饮的遗风。


 蜡烛会居民巡街场景  摄影余常青


 仿真昆虫  摄影余常青


  蜡烛会热闹场面  摄影余常青


 居民观看《小放牛》演出场景  摄影余常青

申报地区或单位:
上饶市广丰区

保护单位:
上饶市广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