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腔

  • 项目编号:
    3―4―3
  • 类别:
    传统戏剧
  • 类型: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哈哈腔又名柳子调,艺人称之为合合腔,它是由冀东南、鲁西北一带所流行的民间弦索小曲衍变而成,产生年代有待考证。据沧县志记裁和八十年代沧县文化普查结果证实,明代哈哈腔流入沧县,清朝时沧县戏曲走向兴盛,哈哈腔和梆子腔形成鼎立之势,班社急增,技艺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

沧县哈哈腔属于中路表演风格,表演细致、逼真、轻松、幽默。在生、旦、净、丑各行当中,以旦角为主要行当,现实生活中的情节动作,演员都可通过艺术手法形象、细腻地表现出来。沧县哈哈腔的唱腔属板腔体,主要板式有头板、二板、三板、流水板、哭板、垛板、暗板、散板、尖板、锁板(大锁板、闸板、流锁板)。唱词为七字、十字分上下句,上句落眼,下句落板,流水板为主要板式。沧县哈哈腔主要伴奏乐器为板胡、四胡等,音乐特点明快活泼,通俗亲切,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以高亢、激昂见长。沧县哈哈腔的锣鼓与京剧、评剧、河北梆子大体相同,除一般的上下场锣鼓经外,大锣垛头、小锣垛头、占锣梆子穗等在沧县哈哈腔文武场中都有应用。

沧县哈哈腔演出剧目丰富,传统剧目有《杨二舍化缘》、《丁生小雪》、《大劈棺》、《窦娥冤》、《茶楼》、《朱卖臣休妻》、《陈大官借粮》、《刘公集》、《孙吉皋卖水》、《秦香莲》等。

沧县哈哈腔属于群众自娱自乐形式,农闲时间排练演出,对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抵制赌博等不良风气起到积极作用。研究沧县哈哈腔的产生、发展和衰落历史对研究地方戏曲的发展史及表演、音乐结构有较高价值,而且沧县哈哈腔的传统剧目和现代剧目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对人们都有很好的宣传、教化作用。

 

申报地区或单位:
沧州沧县

保护单位:
沧州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