薅草锣鼓(长阳山歌)

  • 项目编号:
    Ⅱ-27
  • 类别:
    传统音乐
  • 类型:
    扩展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薅草锣鼓又名“打闹歌”,俗称“打闹”,是一种流行于土家族聚居区的民间歌曲形式。土家人在薅草季节聚集数十乃至数百人集体劳动,此时往往请两名歌手面对薅草众人进行表演,一个击鼓,一个敲锣,随着锣鼓声边唱边舞,薅草众人则从旁和唱。其歌词多为一韵到底,内容则分为“歌头”(俗称“引子”)、“请神”、“扬歌”、“送神”等部分。舞时双手随脚步摆动,左手随左脚,右手随右脚,轻快活泼,柔中带刚。薅草锣鼓曲牌灵活多样,歌师能根据演唱时的时序和天色早晚变换唱词,以活跃气氛,使单调辛劳的农事劳作转为火热欢快的集体活动。
  长阳山歌也称“锣鼓歌”,是人们在田间从事农业生产时唱的歌,其渊源可追溯到先秦的“蛮歌巴舞”和“下里巴人曲”。隋唐以来,文献中不断出现对土家族山歌习俗的记载。长阳山歌现主要分布在湖北省长阳县的11个乡镇,以榔坪、贺家坪、资丘、渔峡口、鸭子口、高家堰等土家族聚居区最为盛行。
  长阳山歌高亢嘹亮,自由奔放,旋律多为级进,音域在八度与十一度之间。开门见山的七度大跳先声夺人,加之甩腔中颤音的运用,使山歌整体散发出浓郁的山野气息。长阳山歌为五声调式,羽、徵、宫调式和宫羽交替、羽徵交替形式较为常见,在表现上也有很多铺垫,往往设定悬念,然后哗然破题,造成痛快淋漓的审美效果。从内容上看,长阳山歌包括创世歌、劳动歌、时政歌、情歌、杂歌等,其演唱形式则可分独唱、对唱、一人领众和等几种。
  长阳山歌曲牌分为号子、声子、五句子、采茶、腔类和杂歌子几大类。五句子是山歌的主要形式,可用不同曲牌演唱。长阳山歌中的“九板十三腔”是大型套曲结构,“九板”即“九声”,“十三腔”是起伏多变、结构庞大、各自独立的13个曲牌集合而成的套曲。长阳山歌曲式中最具特色的是“尾包头”结构,即将每首歌尾句或尾段作为起唱句,开门见山揭示主题,具有先声夺人的效果。演唱中通过完全重复、加衬句、重复尾句等手法,可使一段只有四句的歌曲扩充为三段体结构。
  长阳山歌积淀着土家人数千年的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审美和艺术研究价值。如今土家人的生活和劳动方式已发生很大改变,薅草锣鼓的生存随之变得艰难起来。在市场经济和现代文化的冲击下,人们对传统民俗活动日益淡漠,传承长阳山歌演唱技艺的艺人年事已高,其中有些已经辞世,后继乏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对长阳山歌的抢救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申报地区或单位: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保护单位: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