薅草锣鼓(五峰土家族薅草锣鼓)

  • 项目编号:
    Ⅱ-27
  • 类别:
    传统音乐
  • 类型:
    扩展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薅草锣鼓又名“打闹歌”,俗称“打闹”,是一种流行于土家族聚居区的民间歌曲形式。土家人在薅草季节聚集数十乃至数百人集体劳动,此时往往请两名歌手面对薅草众人进行表演,一个击鼓,一个敲锣,随着锣鼓声边唱边舞,薅草众人则从旁和唱。其歌词多为一韵到底,内容则分为“歌头”(俗称“引子”)、“请神”、“扬歌”、“送神”等部分。舞时双手随脚步摆动,左手随左脚,右手随右脚,轻快活泼,柔中带刚。薅草锣鼓曲牌灵活多样,歌师能根据演唱时的时序和天色早晚变换唱词,以活跃气氛,使单调辛劳的农事劳作转为火热欢快的集体活动。
  五峰土家族薅草锣鼓是五峰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多用锣鼓伴奏,又称“锣鼓歌”。它主要分布在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的五峰、湾潭、仁和坪、付家堰、采花等8个乡镇,距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五峰薅草锣鼓可因不同农事活动而命名为“栽秧锣鼓”、“扯草锣鼓”、“砍柴锣鼓”等,也可因锣鼓数量而命名为“一锣鼓”、“夹锣鼓”、“四样锣鼓”、“吹锣鼓”等。五峰薅草锣鼓的曲式结构属板腔联曲体,一般有十几个唱腔与曲牌,多的能达到八十余个,在当地有“九腔十八板,三十六个号,七十二种腔”的说法。单一三声腔歌俗称“三音歌”,有语调、韵调、歌腔、歌调四种不同的旋律风格,其中由两个小三度音程构成的三音歌中清楚地显示出上古楚歌的遗留因素。
  五峰薅草锣鼓题材广泛多样,包含劳动生产、爱情生活、天文地理、风土人情、伦理道德、宗教信仰、文化娱乐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代表曲目可分为“曲牌名”、“腔名”和“内容名”三大类,以固定曲牌为名的有扬歌、半声子、一声子、五句子、月歌子等,以唱腔命名的有高腔、平腔、起马腔、傩愿腔、下山虎等,以内容命名的有露水号子、起床号子、梳头号子、下田号子、交情歌、送郎歌等。薅草锣鼓结构完整,艺人们通常遵循“早晨唱花名,中午唱古人,晚上唱交情”的规律演唱。
  五峰薅草锣鼓群众基础广泛,具有很强的文化传播功能,其中保留的某些古代文化信息在历史学、民俗学和音乐学等领域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由于现代生产方式出现了很大改变,与旧式农业劳动联系紧密的薅草锣鼓已渐趋衰落,加之艺人老化,年轻人不愿学习传统艺术,导致五峰薅草锣鼓生存陷入困境,传承也出现危机,急需抢救。

申报地区或单位:
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保护单位: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