薅草锣鼓(宜昌薅草锣鼓)

  • 项目编号:
    Ⅱ-27
  • 类别:
    传统音乐
  • 类型:
    扩展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薅草锣鼓又名“打闹歌”,俗称“打闹”,是一种流行于土家族聚居区的民间歌曲形式。土家人在薅草季节聚集数十乃至数百人集体劳动,此时往往请两名歌手面对薅草众人进行表演,一个击鼓,一个敲锣,随着锣鼓声边唱边舞,薅草众人则从旁和唱。其歌词多为一韵到底,内容则分为“歌头”(俗称“引子”)、“请神”、“扬歌”、“送神”等部分。舞时双手随脚步摆动,左手随左脚,右手随右脚,轻快活泼,柔中带刚。薅草锣鼓曲牌灵活多样,歌师能根据演唱时的时序和天色早晚变换唱词,以活跃气氛,使单调辛劳的农事劳作转为火热欢快的集体活动。
  宜昌薅草锣鼓是夷陵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的分乡、下堡平、雾渡河、龙泉等乡镇,距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宜昌薅草锣鼓可根据不同农事活动而命名,如“栽秧锣鼓”、“扯草锣鼓”、“砍柴锣鼓”等;也可根据锣鼓的数量(编制)而命名,如一锣一鼓叫“一锣鼓”或“单锣鼓”,两锣一鼓或三锣两鼓搭配的叫“夹锣鼓”,两锣两鼓叫“对子锣鼓”,由锣、钹、马锣、鼓组成的叫“四样锣鼓”或“打四件”,在“一锣鼓”或“四样锣鼓”基础上加一只唢呐叫“吹锣鼓”,等等。由8个人、10样乐器组成的大型吹锣鼓班子称为“丝弦锣鼓”,是薅草锣鼓中的稀有品种,流行于夷陵的鸦鹊岭、龙泉等地。
  由于夷陵当地人习惯于“以腔从词”和“以词配曲”两种歌唱方法,宜昌薅草锣鼓形成了语调旋律、韵调旋律、歌腔旋律、歌调旋律四种不同的“音乐方言”。宜昌薅草锣鼓属板腔联曲体,一般由十几个唱腔和曲牌组成,多者唱腔曲牌达到八十余个,因有“九腔十八板,三十六个号,七十二种腔”之说。单一三声腔歌有“561、612、613”三种结构形态,俗称“三音歌”。特别是两个小三度音程构成的三音歌,具有上古楚歌的遗风。
  宜昌薅草锣鼓以师徒授受和村落延续两种方式传承。进一步挖掘整理宜昌薅草锣鼓,在当地民风民俗、语言文学、民族音乐等研究的推进上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现代生产方式改变、艺人老化和年轻一代对传统普遍淡漠等原因,薅草锣鼓的生存面临危机,亟待抢救保护。

申报地区或单位:
湖北省宜昌市

保护单位:
宜昌市夷陵区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