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峰葛粉制作技艺

  • 项目编号:
    3-Ⅷ-19
  • 类别:
    传统技艺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简介

葛源葛粉加工技艺历史悠久,系采自山中豆科藤本植物葛的根茎,经水磨而澄取的淀粉。根据《横峰县志》记载:“隋末唐初,苏、冯二姓定居于盛产野葛的溪水源头,就开始采掘葛粉。”因横峰葛粉具有洁白晶莹、消暑祛火、润喉清肺、清热解毒等特点,明、清两朝葛源葛粉曾作为贡品贡奉朝廷。

葛根易种,易加工,又是纳凉佳品,有着丰富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卷七记载:“(葛根)味甘、辛,性平无毒。主消渴、大热,哎吐,诸痹,起阴风,解诸毒。”具有升阳解饥、透疹止泻、除烦止渴、增加脑及冠动脉的血流量、改善心脑血循环等功效,并享有“南葛北参”的美誉。

历史渊源

葛源葛粉加工技艺历史悠久,关于其起源有两个传说。一是在1800年前,三国时期吴人葛玄(164~244年)曾修道于今日江西上饶横峰一带,发现本地百姓喜用一种植物的根茎充饥和防病治病。便一边炼丹采药,一边研究这种植物,后来人们用其姓氏将之命名为“葛”,称葛玄洗葛之水为“葛溪”,取此地名为葛源,道教宗师葛玄也被民间尊称为“葛老”。二是相传东晋升平年间(357-361年),我国著名的道教理论家、医学家、养生家葛洪在茅山修道炼丹。炼丹的原料有丹砂、硫磺等,空气中整日弥漫着刺鼻的有害气体,时间一长,弟子出现了不适症状,葛洪焦急着不能解丹毒。后受三清教祖梦中指点迷津,进山寻找到“青藤”,用锤敲碎,挤出白浆,煮熟了端给两个弟子喝,没几天,两弟子的病就全好了。青藤能解毒治病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为纪念葛洪发现,人们便将这青藤取名为“葛”,还将上茅山的大道命名为“葛洪路”。

葛的制作和用途在《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证类本草》、《华佗遗书》、《中华药典》、《药王全书》、《传世藏书》等中医八大经典中都有详细介绍。如《本草拾遗》:治囊小儿热疮;《开宝本草》:去烦热,利大小便,止渴;《医林纂要》:除烦,解热,醒酒,治喉痹,齿痛;《圣惠方》:煮食葛根粉粥,解胸口烦热或渴,心躁。

《横峰县志》中有记载:“隋末唐初,苏、冯二姓定居于盛产野葛的溪水源头,就开始采掘葛粉。”明清两朝葛源葛粉也曾作为贡品贡奉朝廷。

工艺流程

(1)清洗块根:选取表面光滑、无霉烂、无破损的葛根用水洗去泥土、沙子等杂质,无需除去表皮。

(2)粉碎磨浆:选一处平面大石块,将洗净的葛根放置上面,用专门制作的葛棰(木制)反复棰砸葛根,直至成烂泥状;

(3)浆渣分离:将烂泥状的葛根连同渣汁一起放入大木桶中用水反复搓洗。另准备一个葛桶或选一个干净的池子,在上面置一磨架(也称豆腐架),上面摆放榨篮(也称豆腐篮)或钢丝筛,在内取干净纱布铺上垫底,将搓洗葛根后的浆汁倒在纱布上过滤,注入清水,充分搅动,使淀粉随水漏入桶或池内,反复加水,反复揉搓,直至淀粉与粉渣分离干净。

(4)沉淀:过滤后的汁水用手或木棍不停地顺时针旋转,直至旋涡见底,这道工序可让葛粉和汁水迅速分离,葛粉自然沉淀,将淀粉浆沉淀48小时后舀干淀粉上面的水,取出淀粉块。夏天洗葛,可加入大蕨基草,取蕨基草根,洗净砸烂,过滤取汁,放入葛水中一同搅拌,能帮助葛粉和洗葛水快速分离;

(5)干燥:淀粉块瓣成块状放太阳下晒干后至手捏成粉,即可收集装袋,干燥保存。由于在晒干过程中,淀粉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氧化分解,故提倡烘干淀粉。烘干温度为60℃左右为宜。

手工洗葛可反复操作,经过反复搓洗反复漂净和多次沉淀,葛根的产粉率可以达到23—24%,也保证了葛粉的纯正品质。另外,乡间洗葛多用山泉,晒制出的葛粉往往带有一股清新入肺的自然甘香。

制品与相关作品

葛茶、葛汁、葛露、葛片、葛花、葛渣、葛虫、葛谷等。


申报地区或单位:
上饶市横峰县

保护单位:
上饶市横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