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宴席曲

  • 项目编号:
    Ⅱ-118
  • 类别:
    传统音乐
  • 类型:
    新增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宴席曲流行于青海省门源县,它与回族迁徙到门源有着直接关系。据老人们回忆,宴席曲成形至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
  宴席曲系由宋代宫廷的“燕乐”名称转化而来,主要在婚礼宴席上演唱,同时有动作相伴,故也被称为“宴席舞”、“菜曲”。其表演形式活泼灵便,歌舞并行,有说有唱,主要内容包括祝辞、叙事曲、五更曲、打枉辩、散曲等。祝辞叙述民族渊源,常用于婚仪祝福等;叙事曲也称“大传”,是宴曲的核心部分;五更曲多以五更为比兴,生动抒情;打枉辩也称“打搅儿”,与宴席歌舞交错进行,是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说唱形式;散曲多为小调,曲文结构自由灵活,几乎涵盖了西北所有的民间小调。除此以外,宴席曲还包括配合小调的各式舞蹈及《拉骆驼》、《拉鹅》等逗乐取笑的舞蹈。
  经初步调查,流行在门源地区的宴席曲有一百多种曲令,基本是一词一曲,曲调优雅婉转,感人至深。这些作品既有传统题材,也有现代题材,内容十分广泛,每一曲都有固定的唱词,也可以现场即兴发挥。从某种程度上讲,宴席曲是门源回族人历史的形象记录和文化、民俗的小百科。其代表作品有《方四娘》等。
  宴席曲内容丰富,曲调多样,舞姿优美,具有民族音乐学、舞蹈学、民俗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目前,随着时代的变迁,宴席曲这一口耳相传的古老艺术濒临失传,亟待抢救保护。
  

申报地区或单位:
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

保护单位:
门源回族自治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