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号子(黄河号子)

  • 项目编号:
    Ⅱ-98
  • 类别:
    传统音乐
  • 类型:
    新增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江河号子是指长江、黄河及其支流上船工们所唱的各种号子,江河之中水急弯大、地貌复杂的航段,行船极为困难,只能靠船工拉纤前行。船工号子也就随之丰富起来。根据行船状态的不同,江河号子可以分成多个类型,其中既有轻松的“下水号”,又有舒缓的“平水号”,更有高度紧张、近于呼喊的“上水号”和“拼命号”。
  自古以来,黄河洪泛不断,中华民族先民在与洪水抗争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协作,逐渐形成有一定节奏、一定规律、一定起伏的声音,这就是最早的黄河号子。黄河号子在祖先的“杭育杭育”声中诞生,经过五千年的发展完善,在沿黄地域形成各种不同的类型,如抢险号子、夯硪号子、船工号子等。其中抢险号子又分骑马号、绵羊号、小官号、花号四种,主要用于打桩、拉骑马、拉捆枕绳、推枕等。夯硪号子也有许多种类,主要包括老号、新号、预备号、缺把号、紧急风、板号、大定刚号、打丁号、重叠号、二人对号等。
  黄河号子有领唱、齐唱等演唱方式,它曲调高亢激奋,节奏沉稳有力,调式调性变化频繁。在相对舒缓的劳动中,号子的“领句”、“和句”较长;而在较为紧张的劳动中,“领句”、“和句”都十分短促。多数时候,“和句”都是在“领句”唱完后接唱,但也有“和句”在“领句”结束前就进入的情况,此时两个声部构成重叠。紧张的劳动、沉重的负荷使黄河号子形成了以吆喝、呐喊方式演唱的特点,号子也就在黄河边民众一代代的吼唱中延续下来。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孕育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留下无数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号子是黄河的魂,也是中华民族的根,在黄河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随着机械化的发展,黄河沿岸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极大改变,与农耕时代劳作技艺联系在一起的黄河号子发展停顿,传承乏人,现在掌握号子的人已多是八十岁上下,记忆清晰者寥寥无几。黄河号子正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保护。

申报地区或单位:
黄河水利委员会河南黄河河务局

保护单位: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