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民歌

  • 项目编号:
    TZ-05-Ⅱ-5
  • 类别:
    传统音乐
  • 类型: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靖江民歌,泰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项目保护单位是靖江市文化馆。
个性鲜明  风格多样——悠久流长的靖江民歌
民歌是劳动者创造的歌,它来自于生产、生活,既能消除疲劳、振奋精神,也能交流情感、表达心声,成为劳动者的精神生活支柱。劳动者所处的地理自然环境不同,带来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也使民歌的曲调、音韵的不同。我国地域辽阔,民歌丰富多彩,是十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靖江民歌具有独特的个性、丰富的内容,多彩的风格,历经世代传唱而誉满大江南北。
一、江南、江淮移民的文化结晶
靖江市位于江苏省苏中平原南端,长江之滨,南与张家港、江阴和武进隔江相望,北与泰兴毗连,东北临如皋县。
靖江是长江中的一孤岛,早期先民从江南和江淮带来不少民间文艺,在靖江一直流传,它是靖江不少文艺形成的活化石。东吴大帝孙权将靖江作为养马之处,养马的军士都来源吴郡,带来了吴语地域的生产方法、生活习惯,同时也带来了吴语民歌的音调,靖江东沙地区民间流传的长山歌(长篇民间故事的说唱),类似苏南的吴歌。流传在老岸地区的《靖江讲经》唱腔也是宋末元初苏南移民带来的几种宣卷的演唱形式,其中演唱的几个腔调与至今流传在苏南宣卷的唱腔相似,以至后来发展起来的苏州评弹,在调式和节奏上有很多相近之处。这大概是由于古代江中孤岛交通闭塞的缘故,今天在“靖江讲经”唱腔曲调中仍可以找到苏州评弹的影子,去发现评弹早年的形态和它的进化过程。宝卷的唱腔与当今靖江老岸地区民歌曲调有许多共同点。
靖江南部的沙州地区是冲积平原,来自江淮的遗民,带来了“以歌为教”的“唱凤凰”,及以鼓乐为伴奏的祭祀和喜庆用的《龙灯舞》、《小狮子舞》等,经二百多年的演变,成了靖江的独特的民间歌曲和舞蹈。靖江渔民在祭祀中的唱《拉拉》等,即是二百多年前的宝卷的唱腔,它多声部的合唱,这在目前汉族民歌几乎见不到的。靖江渔歌《行船歌》在行船过程中,由船老大哼唱或领唱,多人和唱的,用来消遣、抒情和自娱自乐的。它的歌词是清同治年间渔民从汉口来到靖江八圩的行船线路图,它生动地给我们记载了长江中下游的各个码头的情景。
靖江民歌《打豆号子》和民间歌舞《荡湖船》是靖江特有的,大军渡江前,由我省著名音乐家程茹辛和他的战友们记录下来,并把这古老的地方文艺形式带到了大江南北。成为华东地区老少皆喜的民间文艺形式。文革前我省著名歌唱家雪飞经常演唱靖江民歌,中央台也多次播出。
靖江民歌广泛流传,影响很大,它深受江浙一带广大人民的喜爱,很多音乐家将它作为创作素材。
二、靖江民歌丰富多彩,特色鲜明
靖江民歌形式和音调非常丰富而多彩,内容多样。有号子、山歌、小调、渔歌及民间歌舞曲、说唱曲。形式齐全。从调式上说有宫调式、徵调式,还有江淮地区民歌见不到的、苏南民歌中存在的羽调式。在节拍、节奏上还出现了三拍子的民歌。曲式结构上有“上下句”,有“起、承、转、合”的单乐段,还有吴歌式的多乐段结构。靖江老岸、西沙、东沙三个地区相同的劳动形式却有各自的号子或山歌,地区曲调都不相同,江淮和吴语系列的小调都在靖江流行。靖江的民间歌舞《荡湖船》是一种独特的《跑旱船》的形式,流传于大江南北,曲调流畅、欢快、江淮风格浓郁,常用在中央电视台的背景音乐中。这是靖江传统节日时必出现的节目之一。过去,农民夏秋两季收割时,需用“连枷”这一农具打麦、打豆(脱粒),统称“打场”。打场时打起打豆号子,一唱众和,唱得打谷场上热火朝天,精神倍增。它那热烈、欢腾的气氛,激动了很多人。在全国很多民歌集成中经常见到的。有很多作曲家采用了靖江民歌作音乐创作素材。东沙的《打麦号子》是羽调式,节拍为三拍子,这是民歌很难见到的劳动号子。《车水号子》主要用来提神鼓劲,自娱自乐的。靖江的东、西沙水位落差小,东、西沙的各种车水号子曲调就很轻松、愉快、风趣,但东沙、西沙的曲调不同,调式也不同。而老岸地区水位落差大,车水号子就悠长而沉重。偏重于歌唱的民间歌舞《荡湖船》(花船)是众多民歌中具有代表性的,它的主要表演内容为,祝贺新年,祝主家发财,歌唱民间好人好事等等。艄公和船娘是主要角色,艄公粘上山羊胡,船娘包上头巾,艄公猫着腰拿着破芭蕉扇,一出场就惹得观众喜爱,说唱风趣生动。荡湖船在观众围着的园场内起舞,有说有唱。艄公和船娘有问有答,妙趣横生,惹得观众笑声不断。围着荡湖船舞蹈的和挑花担的姑娘们同时边舞边唱,惹得观众赞不绝口,整个场面欢呼雀跃,呈显一片欢乐祥和的景色。靖江民歌内容上也较广泛,有爱情歌、劳动歌、生活歌,历史传唱歌等,从演唱形式上有独唱、对唱、齐唱,还有多声部的合唱,
靖江处于长江口,是长江的天然渔场,这里盛产刀鱼、鲥鱼、河豚鱼和鮰鱼。清道光同治年间太平天国战乱,聚集了来自苏州、湖北、淮扬的大批渔民汇集在这里避乱,他们在一起生产,生活,创造了不少渔民民歌,有号子、山歌和小调,个性鲜明,曲调各有特色。渔民在渔船准备出港捕鱼的时候就会祭祀,在此过程中会组织人员进行唱《拉拉》,请求神的保佑。靖江民歌代表性作品有:《南天落雨北天烧》、《行船歌》、《起锚号子》、《扯蓬号子》、《莫把号子冷了台》、《不打号子不起劲》(排田号子)、《连枷打得蓬蓬飞》、《数猫》、《摇撸号子》、《耥耙号子》、《黄秧号子》、《打唱号子》、《凤凰唱(1)》、《凤凰唱(2)》、《打豆号子》、《扬子江渔歌》、《荡湖船》等。
三、靖江文化的标志
“文革”前,江苏省歌舞团的民歌演唱家们演唱得较多的苏北民歌就是扬州民歌和靖江民歌了。因为他们最能代表苏北的风格。靖江民歌的最大特点就是风格多样,品种齐全,三十五年前靖江音乐工作者记录的六十余首民歌,曲调都不相同,各有各的特色,曾引得国内专家来靖采风,用靖江的音调创作不少好作品。《打豆号子》和《荡湖船》被多种介绍民间音乐的书籍作为范例,被很多专业团体演唱,成为全国知名的民歌。国家民歌集成收录了其中十六首民歌。
为推陈出新,靖江市文广新局组织本市音乐工作者根据靖江民歌的曲调进行创作以反映现代靖江人民的生活、生产风情和精神的新民歌。创作了混声小合唱《打豆号子》,获得文化部群星奖优秀节目奖、江苏省五星工程金奖,该节目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播出。根据靖江渔歌创作了男声小合唱《扬子江渔歌》参加第六届中国艺术节的演出,获江苏新音乐作品奖,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也都播出。根据靖江民间歌舞创作的对唱《荡湖船》,获得了全国农村文艺会演金穗奖、省五星工程奖金奖,文化部群星奖,在上海世博会、广州、南京、北京、苏州等十几个城市演出,获得好评。
靖江民歌是靖江地域文化的标志,它是靖江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结晶,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它为研究靖江乡风、民俗、世态人情,生产和生活风尚、习惯提供了依据和材料。也为音乐创作提供了重要元素,是靖江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国家音乐宝库中心的瑰宝。
四、靖江民歌的延续与影响
民歌与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和紧密的联系,是经过长期而广泛的群众性的即兴创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每一首民歌的产生都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渐变,慢慢积累的过程。靖江民歌多种多样,流行于民间,在人民群众在生活、生产活动中互相口耳相传,代代相传,每个传唱的人都根据自己喜好编词修曲,都是传承人,民歌也就这样不断地传承着。民间不断涌现着许多民间歌手,对民歌的传承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他们在民间有着很高的声誉。解放战争大军渡江前,老一辈艺术家深入靖江革命老区民众中采访,将部分靖江民歌记录整理出来,有些还配上新词,搬上舞台,鼓舞士气,团结人民,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宣传形式。新中国成立后,“荡湖船”、“打豆号子”等靖江民歌成了江苏省歌舞团经常演出的节目,唱响全国,也被全国人民所了解、喜爱。中国绝大多数的民歌音乐专集中都可以看到靖江民歌。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后,靖江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所使用的生产工具基本绝迹,长江渔业木船逐步淘汰,因此很多陆上和水上的民歌也趋于消亡。为了不使民歌失传,省文化厅、省音协下达了通知,靖江市文化馆朱锡桐走遍了全市的乡镇和渔村,进行普查、记录、整理。像车水号子,首先将他们的曲调进行归并,同一曲调的车水号子中再挑选唱腔、唱法最好者,然后录音、记录。为了使这些民歌传下去,又组织了一批业余音乐爱好者对原录音学唱,使靖江民歌的延续始未断裂,朱锡桐因此被评为扬州地区唯一的省集成工作先进分子,他为靖江民歌的保护、传承、传播做了重大贡献。现在,靖江民歌已进入中、小学校音乐课堂,文艺舞台上经常出现靖江民歌的节目,靖江民歌在群众中广泛传唱,涌现出一批民歌手,其中卢政、侯浩芳,都是靖江本地人,是家喻户晓的本地著名歌手,参加过的混声小合唱《打豆号子》获文化部群众奖,江苏“五星”工程奖;《扬子江渔歌》参加中国六艺节演唱,获江苏新音乐作品奖,在靖江有着很高的知名度。
五、让靖江民歌重放光彩
靖江市文艺节自1983年举办首届以来,至今已历30余届,成为出作品、出人才,全面展示靖江群众文艺创作成果的群众文艺盛会,受到省内外文化艺术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从各乡镇参加文艺节众多节目中靖江民歌脱颖而出,以靖江民歌为素材而创作的作品男声小合唱《扬子江渔歌》、男女混声小合唱《打豆号子》、歌舞表演《荡湖船》均在全国、省重大文艺赛事中获得金奖,并参加全国、省重大文艺活动演出。2008年,靖江民间文艺“靖江讲经”的唱本《靖江宝卷》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靖江民歌有十多首被选入全国和江苏等各种集成,像《荡湖船》和《打豆号子》成为音乐院校的教材,被全国广大文艺爱好者了解或传唱。三十五年前,记录整理靖江民歌时,当时的演唱者,大都在七、八十岁左右,现都不在人世了。随着生产形势、环境和工具的改变,原先民歌的生存、传承的土壤和展示、传播的舞台都不存在,大部分民歌已濒临失传。靖江市政府、文化部门积极采取抢救保护措施建立有专家指导的,以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靖江民歌研究会,负责抢救与保护工作。靖江市文化馆兼管“靖江民歌”的搜集整理工作并设立靖江民歌档案音像资料库。编印《靖江民歌选集》,刻成碟片,走进校园课堂,送给社区、乡镇,组织广大群众学唱,举办靖江民歌演唱比赛,培养民歌手。继续挖掘新的民歌,以它们为素材,创作新的靖江民歌推向全省、全国。多方筹措资金,争取社会捐助,建立靖江民歌奖励基金会,通过有力的保护措施,让靖江民歌重放光彩、世代相传。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

保护单位:
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